减压病:( jianyabing )
别名:
潜水员病
,
沉箱病或潜涵病
下面是关于减压病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
减压病是指人体在高压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在转向正常气压时,因减压过速,气压幅度降低过大引起组织和血液中氮气释放过多过快形成气泡而阻塞血管和压迫组织所引起的一系列病变。 |
病因: |
潜水员和沉箱工在工作中未严格遵守预防性减压措施或发生意外事故时,均能发生。飞行员自地面(常压)迅速飞向高于8000m的高空(低压)时,若座舱密闭不严,也能发生此病。前者属高压减压病,后者为高空低压减压病,病情一般较轻。 |
人群: |
主要见于潜水员和沉箱工。 |
发病机理: |
水下作业时,身体每下潜10m,大致相当于增加一个大气压的压力,称附加压。附加压和地面大气压的总和称总压或绝对压。人在高气压下工作时,压缩空气按常压空气的组分,经肺泡进入血液。其中大部分氧及二氧化碳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氮则溶解在体液中。气压愈高,停留时间愈长,则体内溶解的氮愈多。氮在各组织中的溶解度不同,脂肪中的溶解度比在血液中高4倍,因此氮多集中在脂肪及神经组织内。若减压过速或发生意外事故时,氮由溶解状态迅速变成气泡,游离于组织和血液中。减压愈快,气泡产生愈速。在脂肪较少、血管分布较多的组织中,气泡多在血管内形成而造成栓塞,引起一系列症状。在脂肪较多、血管分布较少的组织中,含氮较多,脱氮困难,气泡多积累于血管壁外,产生压迫症状。与此同时,由于血管内外气泡继续形成,引起组织缺氧及组织损伤,可使细胞释放出钾离子、肽、组胺类物质及蛋白水解酶等。后者又可刺激产生组胺及5-羟色胺,而这类物质主要作用于微循环系统,可使血管平滑肌麻痹、微循环血管阻塞等,而进一步减低组织中氮的脱饱和速度。 |
诊断标准: |
职业性减压病诊断标准: (88)卫防字第14号颁布 一、诊断原则 (一)急性减压病:高气压作业后36小时内,由于体内气泡引起的临床表现,经综合分析并排除其它原因所引起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对疑难病例,应做诊断性加压以明确诊断。 (二)减压性骨坏死:有高气压作业史,多数还有急性减压病史;x线片见到主要发生于肱骨、股骨及/或胫骨的骨或骨关节坏死表现,经综合分析,并排除骨岛等正常变异和其它骨病,方可诊断。 二、诊断及分级分期标准 [附录]正确使用标准的说明(参考件) |
诊断依据: |
根据职业史(一般水下7.5m以上者)、症状及体征作出。对可疑病例,如经加压治疗,症状迅速消退也可证明气泡的存在,以资确诊。减压性骨坏死可用核素99mtc骨扫描及分层x线片,显示骨骼内部病灶作早期诊断。 |
体征: |
急性减压病的症状大多发生在减压后1—2h,减压后1h内发病占85%,6h内占99%,6h—36h,仅占1%。减压愈快,症状出现愈早,病情也愈重。近年来国外报道潜水8m发生急性减压病,中国则有在水下6m搬石2h后发病的报道。临床表现有: (1)皮肤:瘙痒及灼热感最多见。主要由于气泡刺激皮下末梢神经及汗腺所致。由于皮肤血管被气泡栓塞,可有发绀,呈大理石样斑纹。此外,尚可发生浮肿或皮下气肿。 (2)肌肉、关节、骨骼系统:气泡在肌肉、关节、骨膜等处形成,可引起疼痛。关节痛约占90%,轻者出现酸痛,重者可呈跳痛、针刺或撕裂样难以忍受的剧痛,迫使患者关节呈半屈曲状态,称“屈肢症”。疼痛部位在潜水员以上肢为多,常见肩和肘痛。沉箱工则以下肢为多,常见膝和臀部痛。少数患者突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和咳嗽。疼痛原因可由于神经受累、血管痉挛、局部缺氧、肌肉痉挛及骨关节损伤等所致。骨质内气泡所致远期后果可产生减压性或无菌性骨坏死,无菌性骨坏死好发于股骨及肱骨上端,系由于骨骺血管内的氮气泡积聚在骨内压迫血管而产生局部缺血所致。 (3) 神经系统:大多发生在供血差的脊髓,因该处血流灌注较差,特别是在供血较少的胸段。可产生截瘫、四肢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以及直肠、膀胱功能麻痹等。若脑部受累,可发生头痛、感觉异常、运动失调、偏瘫。视觉和听觉系统受累,可产生眼球震颤、复视、失明、听力减退及内耳眩晕综合征等。 (4)循环呼吸系统:血循环中有大量气泡栓塞时,可致心血管功能障碍如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心前区紧压感、皮肤及粘膜发绀、四肢发凉。淋巴系统受累,可产生局部浮肿。若有大量气泡在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内,可引起肺梗塞、肺水肿等,表现为剧咳、咯血、呼吸困难、发绀、胸痛等。 (5)其他:若大网膜、肠系膜及胃血管中有气泡栓塞时,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或腹泻等。 临床上可按病情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型主要为皮肤症状和肌肉关节骨骼轻度疼痛。中型为肌肉关节骨骼剧痛,并可见部分神经系统及胃肠道症状。重型则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明显的功能障碍,如瘫痪、麻痹、昏迷、心力衰竭、呼吸困难等。 多次发生轻型减压病,如未经加压治疗或未彻底治愈,体内仍有气泡存在,病程迁延不愈时,可称为慢性减压病。至于急性减压病未能获得及时、正确的治疗,使组织发生不可逆转的器质性病变时,则称为减压病后遗症。 |
鉴别诊断: |
本病尚须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肢体疼痛、氧中毒痉挛及肺撕裂伤等相鉴别。 |
治疗: |
减压病患者应及时进加压舱加压治疗,待患者症状消失后,用远比一般减压表更为缓慢的速度减压。出舱后应观察6—24h。严重的减压病患者,治疗过程可能需延长到几日。如工作地点无加压舱又无法转送,可由另一潜水员伴同,使其重新返回原来工作深度,进行加压,然后再逐渐缓慢减压。其他防治脂肪栓与血栓可用血浆、右旋糖酐40、肝素、阿司匹林。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改善血管通透性,减少血浆渗出,消除脑和脊髓水肿。此外,根据病情可用多巴胺、氨茶碱、地西泮(安定)等对症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