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gusuizengshengyichangzonghezheng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症状_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
虚劳
,
血证
,
热劳

下面是关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指一组与白血病的发生密切有关的造血功能异常或造血功能紊乱征群,这种骨髓增生异常并不包括一般血液病中所发生的骨髓造血异常。本病患者以老年居多,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但也有感染发热或出血。血象多数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虽活跃,但三系细胞的增生异常,表现为细胞异形,原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增多,有明显的病态造血。
病因:
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十分清楚,在大多数证据表明mds的发生受宿主个体的易感性。接触致白血病有毒物质及其它尚未认识的诸多因素有关。如对癌基因的研究发现mds的发病与癌基因有关。应用杂合子女性葡萄糖脱氢酶的多态性染色体位点上ona的多态性和骨髓造血祖细胞的遗传学分析等研究证实,mds是由于一个异常的造血干细胞衍生的恶性克隆发展起来的克隆性疾病。临床发现多数mds发展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少数演变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因此一般认为多数mds是髓系干细胞受累,只少数发生于多能干细胞。
人群:
本病以50岁以上的居多,但中国报道中青年的也不少见,从症状开始到转为白血病在1年以内的约占50%以上。半数以上起病隐匿。
发病机理:
发病机制可能包括多阶段的演变,最终可发生白血病。由于干细胞的病变可发生在不同的分化水平,因此在不同的亚型之间可有不同的表现,由于同时存在无效造血,周围血象出现血细胞减少。本病最终不一定演变发展为白血病,部分病例由于感染或出血而引起死亡。
病理:
mds骨髓大多数增生活跃以上,骨髓间质毛细动脉增生,骨髓间质酸性粘多糖、中性粘多糖增多,cfu-c集落减少,csf减少,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巨核细胞系可有病态造血,由于无效造血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mds细胞有逆转录酶、有染色体异常。mds病理改变进展缓慢,对机体骨髓以外的组织浸润不明显,或仅有轻度浸润。但恶变细胞克隆性增生若再度突变,则可变成为白血病。
诊断标准:
1.周围血全血细胞减少或一系二系减少,可见有核红细胞或巨大红细胞或其他病态造血,也可有白细胞增多。
2.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活跃,骨髓至少有二系病态造血。
3.除外由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病态造血。如红白血病、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粒、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4.用普通治疗贫血的药物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者。
[附]1982年fab关于mds分型建议标准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为5型:①难治性贫血(ra);②环状铁粒幼细胞难治性贫血(ras);③原始细胞过多性难治性贫血(raeb);④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⑤转化中的原始细胞过多性难治性贫血(raeb-t)。各型特点如下:
1.难治性贫血:常见于50岁以上以贫血为主要症状的病人。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减少,红细胞生成异常程度不等,粒细胞生成不良少见。外周血无原始细胞,即使有,一般也不超过1%。骨髓增生正常或活跃,伴有红系统增生和/或造血异常。粒细胞和巨核细胞往往正常。原始细胞少于5%。极个别情况下,有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而无贫血的病人也包括到这一类中去。协作组(fab)认为,“难治性贫血”一词并不令人满意,但使用得很广,又易懂,故最好保留它。
2.环状铁粒幼细胞难治性贫血(获得性特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与上一型的主要区别是骨髓中出现环状铁粒幼细胞,且占有核细胞的15%以上,环状铁幼粒细胞的核膜上有多个铁颗粒绕核排成环。一些红系前体细胞中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导致外周血涂片上出现双相贫血象。
3.原始细胞过多性难治性贫血(raeb):发病年龄与难治性贫血相似。常有累及骨髓两个或三个细胞系不同程度的细胞减少。外周血显示三系细胞的显著异常,同难治性贫血相反,粒系造血异常为常见特征。血循环中可有少量原始细胞(
4.cmml:特征是出现单核细胞绝对数增多(超过1×109/l),常伴有成熟粒细胞数增高,粒系统造血异常(例如少颗粒和/或pelger形)可有可无。外周血中原始细胞的百分率少于5%,骨髓类似paeb,但可见幼单核细胞显著增高,原始单核细胞低于5%。一些单核细胞中度增多,骨髓特征与raeb相似的病人,原始细胞的百分率可高于5%,直到20%。
5.转化中的原始细胞过多性难治性贫血:此型包括各种年龄的病人,血细胞减少,症状通常经过较短,不能确切归入前四类,或aml的任何一型(m1~m6者)。血液学表现与raeb相同,但包括下列任意一条:①外周血原始细胞5%以上;②骨髓中原始细胞(Ⅰ和Ⅱ型)占20%~30%;③粒系并体细胞中有明确的auer小体。
诊断依据:
本病临床主要依据病史和贫血、发热、出血,少数患者有淋巴结、肝、脾肿大及胸骨压痛等。血象表现一系或两三系血细胞减少。骨髓出现病态的血细胞等。
发病:
本病发生多以缓慢起病。
体征:
本病的体征不显著,脾脏可轻度肿大,下颌和颈部等淋巴结肿大,发热,皮肤紫癜,面色苍白,骨痛等。mds出现临床症状以后,一般在一年或两年内发生白血病,但在某些类型如难治性贫血或伴环状铁粒幼细胞的难治性贫血,可以相隔一段很长的时间。在发展演变的急性白血病中,主要是粒细胞性,但也可演变为粒单、急单、红白血病或其他类型。
各类型的区分乃根据血液学的表现:①难治性贫血(ra)的诊断根据骨髓象细胞增生及三系细胞的形态异常,但必须排除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增生性贫血,尤其是巨幼细胞贫血。②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ras)一类中,铁染色后幼红细胞内有环状分布的粗大铁蛋白颗粒,超过幼红细胞的15%以上,必须除外遗传性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铁粒幼细胞贫血。③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及其转化型(raeb及raeb-t),应根据血象及骨髓中原始细胞百分比的多少,raeb-t 血液原始细胞>5%,骨髓内原始细胞数为20%—30%。原始细胞中可有棒状小体。④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中血液内单核细胞数>1×10 9/l。
mds的分型中以raeb及raeb-t最多见,此外,mds还可区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继发性类主要由于放疗、化疗及恶性疾病等引起,以raeb型多见。
体检:
脾脏可轻度肿大,下颌和颈部等淋巴结肿大,发热,皮肤紫癜,面色苍白,骨痛等。
实验室诊断:
1.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者占90%,低下者占10%。其增生细胞类型,随其不同类型而异。在ra和ras中,红系细胞常明显增加,一般大于30%,而粒系、巨核系受抑制。但在raeb、raeb-t中,则可能粒系统增多,红系减少。红细胞系核畸形,巨幼样变,胞浆内有嗜多性点彩,在ras中环形铁粒幼细胞大于15%。粒细胞系:形态异常,核浆发育不平衡,核分叶过多或过少,原始细胞、早幼粒细胞增多,细胞浆内可见棒状小体。巨核细胞系:骨髓中可出现小淋巴样的小巨核细胞,其大小为<800nm2,单个核或多个小核,胞浆内颗粒少。有时在小巨核细胞周围,可见多个血小板。如果小巨核细胞>10%则有诊断意义。
2.骨髓活检 可见绝大多数的病例呈骨髓增生相。其幼稚细胞及原始细胞增生、分布异常。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不分布在正常骨内膜表面下,而在骨髓血窦的中央部位,呈小簇状分布,称为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阳性者有诊断意义。原红细胞增多,伴有成熟障碍。骨髓中的小巨核细胞增多与其它原始细胞有时难区别,需要用电镜血小板过氧化酶加以识别,或作免疫学检查。
3.骨髓培养 mds的各种类型不同,骨髓培养结果也不一致。如在raeb、raeb-t的骨髓细胞培养的生长多为不正常,表现为cfu-gm集落的形成减少,有细胞成熟障碍及幼稚粒细胞增加。对ras患者骨髓的培养, cfu-gm集落形成异常减少。红系cfu-e 集落的生长减少,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mds患者中血清的csf常增高。细胞培养生长异常者,其白血病的发病率较正常生长的病例为高。如果患者csf在血清中逐渐增加,而集落形成呈进行性、持续性地降低,则为预后不良的征兆,预示患者将有迅速转化急性白血病的可能性。
4.染色体检查 mds的患者染色体大多数为不正常,其中染色体缺失的为多。常见的有 5q、7q、7q、9q或20q的缺失;或为-7、+8等的其它复杂畸形。在具有5q缺失的患者临床上,常有大红细胞性贫血,血小板增多,骨髓增生低下,且有巨核细胞分叶过多等现象。这类病例病情较稳定,极少发生急性白血病。因此染色体的变化对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疾病的发展或白血病转化时,染色体畸变也有进一步的发展。在非整倍体的病例中,亚二倍体比超二倍体的预后更差,存活期也短。
鉴别诊断:
1.急性白血病  发病急骤,病情更为严重,(如贫血、发热、出血等),骨髓原始细胞、幼稚细胞(指急淋)>30%。
2.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增生低下,无病态造血。
3. 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病情一般较轻,骨髓无明显病态造血。治疗效果好。
4.淋巴瘤、癌症等可因化疗后出现病态造血,但仍以原发病为主要表现。
疗效评定标准:
1.基本缓解  贫血、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100g/l,白细胞达4×109/l,血小板达80×109/l,骨髓病态造血现象显著减轻,骨髓中原、幼(淋)细胞<5%,持续至少半年。
2.明显进步贫血及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100g/l,白细胞3.5×109/l,血小板有一定程度的恢复,骨髓病态造血现象减轻,血中原、幼细胞<5%,维持至少3个月。
3.进步  贫血及出血症状好转,不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一个月内的常见值增加30g/ l,原、幼细胞数减少。
4.无效  经充分治疗不能达进步者。
1.ra、ras:参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标准。
2.raeb、raeb-t:参照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
3.cmml:参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标准。
预后:
本病的预后与类型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ra、ras预后比其它类型较好。据统计ra、 ras类型患者转化为白血病的<15%; raeb及cmml患者转变为白血病的约占30%; raeb-t患者转变为白血病约占50%。ra与ras一般可存活5年以上, raeb、raebt患者常在一年内死亡,死亡原因除本病外,多由于感染或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而死亡。
并发症:
本病免疫功能减低极易招致感染,尤其是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皮肤、粘膜的感染,甚者可并发败血症,由于血小板减少,可发生颅内出血等。也有部分mds并发骨髓纤维化等。
治疗:
由于本病的病程不一、疾病所处的类型阶段不同,治疗比较复杂、困难,依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适当的治疗。
1.诱导分化剂
(1)顺式维甲酸:每日3mg/kg,疗程3个月以上。主要副作用:影响肝功能。口唇干裂、 皮肤过度角化、口腔炎等。
(2)全反式维甲酸:每日30~90mg,分3次口服。
(3)维生素d3:2.5~15μg/日,疗程8~28周。副作用:易发生高血钙。
(4)干扰素:  2×l06u/m2,皮下注射,3次/周。本药不但能诱导分化白血病细胞,同时也有抑制正常及白血病细胞增生的作用,若患者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时相应减少剂量。 
2.激素治疗
(1)康力龙:2~4mg/日,每日3次。副作用:女性患者男性化、月经减少、停止等。
(2)丹那坐:  600~800mg/日,疗程2~4月。
(3)强的松:  10mg,每日3次。副作用:降低免疫力,易继发感染,钠贮留引起水肿,使血糖增高可继发糖尿病、骨骼脱钙,可引起骨折,并可继发胃粘膜出血等。
3.精氨酸血红素  血红素:2~3mg/kg,静脉点滴每周一次,疗程8~12周。最初连续用4在,同时给雄激素。对局部静脉有刺激作用。
4.集落刺激因子
(1)  gm-csf及g-csf:每日gm-csf  120μg/m2 静点,持续2周,间隔2周,为一疗程。可用至3疗程。副作用:肌肉痛、关节痛,并发生毛细血管漏出综合征,如水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及过敏症状,如面潮红、心动过速、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
(2)白细胞介素3:每日250μg~500μg/m2, 皮下注射,连续15天。副作用:发热、局部红斑、头痛、血小板下降等。
5.红细胞生成素初用量为250u~500u/kg,每周三次,皮下注射,后期可用:200~20  000u静脉注射,每周2~3次,疗程4~12月。目前尚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
6.化疗(1)小剂量阿糖胞苷:  10~20mg/12小时,皮下注射,  14~21日为一疗程。(2)小剂量三尖杉酯碱:0.5~1mg静点,每日或隔日一次,每10~15次为一疗程,休息5~10天,再开始下一疗程。(3)小剂量阿克拉霉素:3~14mg/m2,每日静点一次,7~10日为一疗程,一般用2疗程。(4)去甲氧基柔红霉素:  25~50mg/m2,每日一次,  14~21日为一疗程,可用2~4疗程。(5)大剂量阿糖胞苷:2~3g/m2每12小时静点一次。年龄大于60岁者用2g,疗程4~ 6天。(6)联合化疗:阿糖胞苷100mg/m2,每日一次静脉点滴,连用10日,再加柔红霉素50mg/ m2 静注每日一次,连用三日。联合化疗或大剂量化疗时,剂量必须个体化,并加强支持疗法。
7.骨髓移植  是利用健康人的骨髓移植到患者体内,起到重建造血,重建免疫功能。
中西医结合:
mds是干细胞疾病,病程漫长,在疾病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白血病。从中医认识本病,乃素体虚弱,复感外邪,乃正气虚,邪气实,痰瘀交阻所致。治疗原则:益髓养血,补气助阳, 化痰祛瘀,解毒抗癌。由于本病临床分为五类型,各型间主要区别是在原始细胞所占的百分率,其实质乃是正邪分争的盛衰表现。病在初期以扶正为主,祛邪次之。在结合中医辨证的基础上,予以益髓养血为主,略加化痰祛瘀之品。病程在中、晚期阶段,则在补益之品基础上,要加入抗癌解毒之品。把中西医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临床疗效。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