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蔷薇花

汉语拼音:Qiánɡ Wēi Huā 别名:刺花(《纲目》),白残花(《药材资料汇编》),柴米米花(《江苏植药志》)。 性味:甘,凉。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蔷薇花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蔷薇花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华本草》

蔷薇花的功效_蔷薇花的用量和禁忌_蔷薇花的性味归经-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刺花、白残花、柴米米花、

英文名:Flower of Japanese Ros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osa multiflora Thunb.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野蔷薇的花。

采收和储藏:5-6月花盛开时,择晴天采集,晒干。

化学成分:花的挥发油含28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2,5,5-三甲基庚二烯(2,5,5-trimethylheptadiene),牻牛儿酸甲酯(香叶酸甲酯methyl geranate)等。

汉语拼音:Qiánɡ Wēi Huā

原形态:野蔷薇 攀援灌木,小枝有短、粗稍弯曲皮刺。小叶5-9,近花序的小叶有时3,连叶柄长5-10cm;托叶篦齿状,大部贴生于叶柄;小叶片倒卵形,长圆形或卵形,长1.5-5cm,宽0.8-2.8cm,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有柔毛,小叶柄和轴有散生腺毛。花两性;多,朵簇排成圆锥状花序,花直径1.5-2cm;萼片5,披针形,有时中部具2个线形裂片;花瓣5,白色,宽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楔形;雄蕊多数;花柱结合成束。果实近球形,直径6-8mm,红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态环境:生于路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山东、江苏、河南等地。

性状鉴别:性状鉴别 花朵大多破碎不全;花萼披针形,密被绒毛;花瓣黄白色至棕色,多数萎落皱缩卷曲,平展后呈三角状卵形,长约1.3cm,宽约1cm,先端中央微凹,中部楔形,可见条状脉纹(维管束)。雄蕊多数,着生于花萼筒上,黄色,卷曲成团。花托小壶形,基部有长短不等的花柄。质脆易碎。气微香,味微苦而涩。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淡黄白色。①上表皮乳突呈馒头状或类三角形,表皮细胞呈类多角形、类方形。②螺纹导管直径14-25μm。③花粉粒类圆形、椭圆形,淡黄棕色,直径28-42μm,可见3个萌发孔及1-3个萌发沟,

性味:苦、涩;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

功效与作用:清暑,和胃,活血止血,解毒。主暑热烦渴;胃脘胀闷,吐血,衄血,口疮,痈疖,月经不调

各家论述:1.《医林纂要》:干之可罨金疮,去瘀生肌。
2.《纲目拾遗》:治疟,妇人郁结吐血。
3.《现代实用中药》:芳香健胃。
4.《南宁市药物志》:治泄泻、下痢。
5.《上海常用中草药》:清暑热,顺气和胃,解渴,止血。

用药禁忌:《纲目拾遗》:刘克中云,香烈大耗真气,虚人忌服之。

归经:胃;大肠经

出处:出自《医林纂要》;1.陶弘景:营实即是蔷薇子, 以白花者为良。根,亦可煮酿酒,茎叶,亦可煮作饮。
2.《蜀本草》:《图经》云,蔷薇茎间多刺,蔓生,子若杜棠子,其花有百叶八出六出,或赤或白者,今所在有之。
3.《纲目》:蔷薇,野生林堑间。春抽嫩蕻,小儿掐去皮刺食之;既长则成丛似蔓,而茎硬多刺,小叶尖薄有细齿;四、五月开花,四出,黄心,有白色、粉红二者;结子成簇,生青熟红,其核有白毛,如金

附方:①治疟疾: 野蔷薇花,拌茶煎服。 (《群芳谱》)②治暑热胸闷,吐血口渴,呕吐不思饮食: 白残花一钱五分至三钱。 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药》)

性状:性状鉴别 花朵大多破碎不全;花萼披针形,密被绒毛;花瓣黄白色至棕色,多数萎落皱缩卷曲,平展后呈三角状卵形,长约1.3cm,宽约1cm,先端中央微凹,中部楔形,可见条状脉纹(维管束)。雄蕊多数,着生于花萼筒上,黄色,卷曲成团。花托小壶形,基部有长短不等的花柄。质脆易碎。气微香,味微苦而涩。

注意:《纲目拾遗》:刘克中云,香烈大耗真气,虚人忌服之。

摘录出处③:

摘录:《辞典》

别名:刺花(《纲目》),白残花(《药材资料汇编》),柴米米花(《江苏植药志》)。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花朵。5~6月花盛开时,择晴天采收,晒干。

原形态:多花蔷薇,又名:墙麻、牛棘、墙薇(《本经》),牛勒、山枣(《吴普本草》),蔷蘼、山棘、蔷薇(《别录》),玉鸡苗(《清异录》),刺縻(《救荒本草》),刺红、野蔷薇(《群芳谱》),倒钩刺、和尚头、七姊妹。
落叶小灌木,高达2米。茎、枝多尖刺,有时呈偃伏或缠绕状,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通常9枚,椭圆形或广卵形,先端钝或尖,基部钝圆形,边缘有锯齿,两面无毛或被柔毛;托叶极明显,中部以下与叶柄合生,边缘篦状深裂。花多数簇生,为圆锥形伞房花序,白色,芳香,花梗上着生少数腺毛;萼片5,披针形,密生绒毛;花瓣5片,心脏形或广倒卵形,凹头;雄蕊多数;花柱无毛,合生,伸出于萼筒外,花托成熟时肉质而有光泽。瘦果,生在环状或壶状花托里面。花期5~6月。果期8~9月。

资源分布:多生于路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分布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新疆等地。主产浙江、江苏等地。

性状鉴别:干燥花朵大多破散不全。花萼披针形,背面黄白色或棕色,疏生刺状毛,无绒毛或具少数绒毛,内表面密被白色绒毛;花瓣三角状卵形,黄白色至棕色,多皱缩卷曲,脉纹明显;雄蕊多数,黄色,卷曲成团;花柱突出,无毛;花托壶形,表面棕红色,基部有长短不等的果柄。气微弱,味微苦涩。以无花托及叶片掺杂,花瓣完整、色白者为佳。

性味:甘,凉。
①《药材资料汇编》:甘,平。
②《南宁市药物志》:甘,凉。
③《上海常用中草药》:苦涩,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外用:研末撒。

功效与作用:清暑,和胃,止血。治暑热吐血,口渴,泻痢,疟疾,刀伤出血。
①《医林纂要》:干之可罨金疮,去瘀生肌。
②《纲目拾遗》:治疟,妇人郁结吐血。
③《现代实用中药》:芳香健胃。
④《南宁市药物志》:治泄泻、下痢。
⑤《上海常用中草药》:清暑热,顺气和胃,解渴,止血。

用药禁忌:《纲目拾遗》:刘克中云,香烈大耗真气,虚人忌服之。

出处:《医林纂要》

附方:①治疟疾:野蔷薇花,拌茶煎服。(《群芳谱》)
②治暑热胸闷,吐血口渴,呕吐不思饮食:白残花一钱五分至三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刺花(《纲目》),白残花(《药材资料汇编》),柴米米花(《江苏植药志》)。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花朵。5~6月花盛开时,择晴天采收,晒干。

化学成分:花含黄芪甙,又含挥发油0.02~0.03%左右。

汉语拼音:Qiánɡ Wēi Huā

原形态:多花蔷薇,又名:墙麻、牛棘、墙薇(《本经》),牛勒、山枣(《吴普本草》),蔷蘼、山棘、蔷薇(《别录》),玉鸡苗(《清异录》),刺縻(《救荒本草》),刺红、野蔷薇(《群芳谱》),倒钩刺、和尚头、七姊妹。

资源分布:多生于路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分布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新疆等地。主产浙江、江苏等地。

性味:甘,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外用:研末撒。

功效与作用:清暑,和胃,止血。治暑热吐血,口渴,泻痢,疟疾,刀伤出血。

出处:《医林纂要》

附方:①治疟疾:野蔷薇花,拌茶煎服。(《群芳谱》)

性状:干燥花朵大多破散不全。花萼披针形,背面黄白色或棕色,疏生刺状毛,无绒毛或具少数绒毛,内表面密被白色绒毛;花瓣三角状卵形,黄白色至棕色,多皱缩卷曲,脉纹明显;雄蕊多数,黄色,卷曲成团;花柱突出,无毛;花托壶形,表面棕红色,基部有长短不等的果柄。气微弱,味微苦涩。以无花托及叶片掺杂,花瓣完整、色白者为佳。

注意:《纲目拾遗》:"刘克中云,香烈大耗真气,虚人忌服之。"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蔷薇花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