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中对于某些慢性较顽固的皮肤病变,据其不同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或内服,或外用,或内服外用相合,取得了一定疗效。现举治疗穿凿性毛囊周围炎(即蝼蛄串)验案一则如下。
高某,男,34岁。2020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几年来有食腥辣油腻嗜好,头面部油性皮脂分泌较多。2年前头顶部起数个豆粒大红色毛囊丘疹,部分有脓疱,未引起重视。不久枕部又发生10余个上述皮疹,且逐渐增大成红色圆形炎性结节,痒痛俱作,痛较明显。两家医院皆诊断为穿凿性毛囊周围炎,予数种西药内服,抗生素皮损内封闭,外用消炎药膏、酊剂、洗剂,效不显著。后去省级医院注射提高自身免疫药物,炎性皮损仍未消,迁延不愈。查见上述部位有16个碗豆至葡萄大红色炎性结节肿块,一二或二三相连,盘于头顶枕部,触之灼热且有波动感,手指按压见黄色脓液及带血的浅红色液体溢出,个别脓肿有时自行破溃。休息时由于枕部压之疼痛,不能平躺只能侧卧,皮损处毛发稀少。患者自述近年来每于皮损加重时,口中即有黏腻感,小便黄、灼热。
证属:湿热久蕴肌肤,酿热化毒所发。
治则:清湿热、解毒,佐以软坚散结。
处方①内服:内服基础方,在文章尾部
另外,嘱患者将该处方①药物第3煎所得药液放至温热,用纱布蘸药液擦洗患处,日2次。
处方②外用:黄连30g,苦参30g,半枝莲30g,天花粉30g,入凡士林600g中浸泡5日,炸枯去渣,待凝成膏涂敷,日2次。忌食腥辣油腻之物,多食蔬菜水果。
二诊:皮损缩小,肤色由红转淡,油性皮脂分泌减少,手指按压脓液较少,痒痛明显减轻,休息时已能平躺,余症俱轻。原内服方稍作加减续服26剂。内服方第3煎药液外洗,药膏外用同上。
三诊:皮损消退,皮肤变平,痒痛感全消。为巩固疗效,嘱每日服银花10g、连翘10g,代茶饮,服20日。3个月后随访,未再发。
按:穿凿性毛囊周围炎,中医称为“蝼蛄串”。本病例迁延不愈,虽经西药多种治疗,皮损仍不退。究其主因,患者皮脂分泌过多,加长期食腥辣油腻之物,蕴结成湿热火毒所发。
湿热不除,火毒不解,炎症不消,皮损难以消退。故取土茯苓清热、除湿、解毒;薏苡仁渗湿、清热、排脓;白术燥湿;栀子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治热毒疮疡;滑石清热、收湿、敛疮;竹叶导热下行;银花清热解毒,治热毒疮疡;菊花清热解毒,治疔疮肿毒;蒲公英清热解毒,治热毒疮痈;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治痈肿疔疮;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消肿,对皮肤感染有较强消炎作用;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热毒疮肿;白鲜皮清热燥湿、解毒止痒,治湿热疮疡;丹皮活血散瘀、消肿排脓;赤芍清热、化瘀、止痛,治疮疖红肿疼痛;三棱、莪术具软坚散结功效。并外用清热消炎解毒中药膏涂敷,使湿热火毒得以清解,红色炎性脓肿结节得以消退,皮肤变平,痒痛症状消失。
内服基础方在下面:
治疗蝼蛄串、穿凿性毛囊周围炎,我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用药常常是药到病除,几无复发,请按照下面配方临证加减配药即可!
土茯苓15g,薏苡仁30g,白术10g,栀子10g,滑石10g,竹叶6g,银花20g,菊花9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连翘15g,穿心莲9g,黄芩9g,白鲜皮12g,丹皮10g,赤芍12g,三棱9g,莪术9g。26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