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巴桑经济学》一书中最值得一读的理论,是将欧巴桑的「厚脸皮」当成一种优点,因为可以「提升经济效率」。
要是问起「欧巴桑的特征是什么」,相信大多数的人都会回答「厚脸皮」。既然大部分的人都这么认为,想必是不会错的。(中略)譬如电车上的座位还有一点空隙,欧巴桑就会要求坐着的人「往旁边挤一下」,相信大家对这样的景象并不陌生。
有些欧巴桑更狠,甚至会直接将屁股往空隙塞。周围的人大多会觉得这样的行为很厚脸皮,但众人的观感对欧巴桑而言不具任何意义,因为欧巴桑早已「放弃了女性魅力」,打从一开始就不打算在他人心中留下好印象。(中略)然而站在经济学的观点,减少电车座位的空间浪费就资源分配而言是一种值得嘉许的行为。欧巴桑在许多场合都像这样对经济效率的提升发挥了助益。
此外,就连欧巴桑在观光景点或戏院里使用男厕所的「厚脸皮」
行为,在中岛的解释下也成了优点,因为这么做可以「减缓女厕所的拥挤程度,提升男厕所的使用率,带来经济学上的效益」。欧巴桑敢这么做,是因为她们已经「放弃了女性魅力」。任何还当自己是女人的女人,就算看到无人使用的男厕所也绝对不敢越雷池一步。同样的道理,男人要是看到充满女性魅力的女人突然走进男厕所,大概也会吓得六神无主吧。这么说来,欧巴桑确实会走进男厕所,但欧吉桑却绝对不会走进女厕所。想必一来是因为欧吉桑要是真的忍不住了还可以随便找个路边小便,二来男人走进女生厕所八成会被当成色狼逮捕。
此外, 该书中认定「 欧巴桑都很厚脸皮」 的根据是「
大部分的人都这么认为」,而令大部分的人都产生这种刻板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是流行于一九九○年前后的「欧巴塔利安」一词。这个词是由「欧巴桑」与恐怖电影《巴塔利安》组合而成,出自堀田胜彦所画的四格漫画标题,内容则是以厚脸皮的中高龄妇女为主角。「欧巴塔利安」在一九八九年获得「新语
• 流行语大赏」的流行语部门金赏, 从此之后,「欧巴桑」便与「厚脸皮」划上了等号。 换句话说, 「 欧巴桑」 做为侮蔑性字眼也有两种意义,
一种是揶揄对方上了年纪,另一种则是含有厚脸皮、不知羞耻之类的「特殊意义」。平日隐瞒年龄且想方设法让自己保持年轻的女人,害怕被他人唤做「欧巴桑」,指的是前者的意义。至于符合后者意义的「欧巴桑」,不管以前者或后者的意义称呼她们,她们也只会当耳边风。
「厚脸皮」的刻板印象开始成形,「欧巴桑」被当成负面词汇使用的情况也与日俱增。而「 欧巴塔利安」 爆发流行的背后原因, 其实是「
团块世代」(指一九四七∼一九四九年出生的日本人)中的女性刚好在这个时期达到「 欧巴桑的年龄」 。不论性别或年代,
总是会有一些厚脸皮的人,但是当母体人数增多时,就会让人产生到处都是厚脸皮欧巴桑的错觉。此外,当女性解放运动(Women's
Liberation)在日本蔚为风潮的时候,团块世代的年纪刚好是二十岁出头。倘若将「放弃女性魅力」 当成「 欧巴桑」 的定义, 这些妇女成为「 欧巴桑」
可说是必然的趋势。因为就在她们刚长大成人的时候,整个社会都在大问「女性魅力是什么」。
「团块世代中的男性应该也在同一个时期达到了欧吉桑的年龄,
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说这些欧吉桑很厚脸皮?」或许有些读者心中会抱持这样的疑问。事实上,当时的欧巴桑与欧吉桑的最大差别,就在于这些欧巴桑不仅人数增加,而且开始从家庭走入社会,发声的机会也变多了,因此比从前的妇女更加容易受到注意。例如语言学者远藤织枝便在《女性称呼大研究─从辣妹到欧巴桑》(三省堂)一书中,针对「欧巴桑」的出现提出了以下见解:
在二次大战刚结束的那个贫穷年代,食物跟衣物都十分匮乏,每个女人都在为了如何取得这些资源而大伤脑筋。
在那个时代, 根本不存在所谓的「 欧巴桑」
。直到日本的经济开始起飞,女人不再需要为三餐烦恼,家电产品让做家事变得轻松,而且孩子们都能自己上下学、不必再由母亲接送之后,在这些多了不少空闲时间的女人之中才产生了所谓的「
欧巴桑」
。(中略)身为家庭主妇,当然会希望家人的三餐饮食安全无虞,所以会加入消费生活合作社,而且会参与产地直销的团购。一些具草根性的民众活动,也相当贴近这些家庭主妇的生活。此外还有保护自然、反对核能发电、反对接种疫苗,以及回收空罐等社会议题……。(中略)我认为社会上开始出现「欧巴桑」,正是因为这些家庭主妇逐渐在各种场合与社会有了紧密连结。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欧巴塔利安」一词获得「新语•流行语大赏」的流行语部门金赏时(一九八九年),获得新语部门金赏的词汇则是「性骚扰」。
「大婶」、「欧巴桑」算是歧视用语吗?
《欧巴桑经济学》一书中主张「欧巴桑一词被认定为歧视用语的日子或许不远了。因为在很多时候,这个字眼被用来揶揄行为或外貌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女性」。至于远藤织枝的《女性称呼大研究─
从辣妹到欧巴桑》一书,则更直接了当地认定「『欧巴桑』及『欧吉桑』都是歧视用语」。将「中高龄妇女」这个族群统称为「欧巴桑」或「大婶」,并且夹带「厚脸皮」、「不知羞耻」等特殊意义,确实符合「歧视」的定义。
以下为日本《现代社会福祉辞典》(有斐阁)中对「歧视」的解释:
统称以某种社会性的框架认定、避讳与排挤他人,不去理解他人生命之个别具体意义的各种行为。(中略)歧视包含各种不同的层级,
有的是蓄意且强烈的歧视行为,有的则是隐含同情、怜悯,却在无意识之中产生轻微的排挤行为。这些歧视的现象深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理由就在于我们往往「不带丝毫批判地接纳某些扭曲的框架」。
以前文引用的内馆牧子小说《年纪的骚扰》为例,「能力很强, 但看起来就是个大婶」 这句话正符合上述定义。那些女职员不去理解「 曾外派纽约」 、「 女性部长」
、「 女强人」 这些「 他人生命之个别具体意义」,并且以「不过就是个大婶」一语来「避讳与排挤他人」。值得一提的是, 有些女人在听见别人叫自己「 大婶」 时,
明知道带有歧视意味,却表现得丝毫不以为意,甚至会说出「反正我本来就是大婶,被这么叫也没什么大不了」这种话
–这正是所谓「不带丝毫批判地接纳某些扭曲的框架」。如果自己真的不在乎,那倒也没关系,但不应该要求「在乎」的人采取跟自己相同的态度。关于这一点,社会学者好井裕明在《歧视原论─与「我」内部的权力相处》(平凡社)一书中,举了一个相当简单易懂的例子:
我在还不到五十岁时,额头的发线就已经越来越高,头顶越来越稀薄,发丝也变得又细又软。我知道自己的头会越来越秃,但我认为自然就是最好的状态,因此一直放任不管,对于「秃头」一事也没有特别的感觉。因此就算有人叫我「秃子」,我也不痛不痒,只会在心里回答「是啊,我就是秃子」。但我相信这世上有些人的想法跟我不一样。有些人平日相当在意头发,
对头发百般爱护, 而且会尽可能不让他人发现自己「
秃了」或「正在变秃」,甚至不想让人察觉自己很在意这件事。对这些人来说,如果被他人唤做「秃子」,那么「秃子」这个词就成了具有强烈歧视意味的攻击性字眼。
同样的道理,
对于一个平日努力让自己维持年轻美丽的女人而言,被唤做「大婶」等于是否定了她的一切。不仅如此,中高龄妇女置身在一个其他女职员都很年轻的职场里,本来就会有如坐针毡的感觉,这时如果又听到有人叫自己「大婶」,很可能会认为那是在暗示自己「赶快走人」。如今日本社会的企业虽然已不存在明文的「男女别退休制度」,但许多公司内部依然有着「不希望女职员做太久」的氛围。而且我在前文也提到过,「大婶」跟「大叔」比起来,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生育期限」的问题,因此对某些女性来说,这是相当具有杀伤力的字眼。以我个人为例,被小孩叫「阿姨」并不会让我感到不舒服,有时我也会在小孩面前自称「阿姨」,但我无法接受成年人对我使用带有「避讳与排挤」意味的「大婶」。
此外, 好井裕明亦提出了这样的见解: 「 关于用字遣词的方式是否带有歧视意味, 我认为只要一个语词在历史上带有负面意义,
而且这项意义如今依然存在于该语词中,
就应该视为歧视用语而避免使用。然而在大部分的场合中,用字遣词是否带有歧视意味,必须看这些词汇与上下文的关系,以及这些词汇在文脉中带有什么样的意义。」以「 大婶」
这个词来说, 除了我在第三章及第四章提过的「
过了生育期限、没有存在价值」、「年纪不适合继续待在职场」这些否定意义之外,还有着「厚脸皮」、「不知羞耻」的负面意义,而且这些意义如今依然存在于这个语词之中。
对这些意义心知肚明的大人脱口说出的「大婶」,与孩子不带任何心机地喊出的「阿姨」,在「文脉」中的意义当然天差地远。为了不让「阿姨」成为歧视用语,就应该避免滥用在「大婶」这样的负面意义上。我自己平日也相当谨慎小心,不希望让「大婶」的社会形象变得更加糟糕。值得一提的是,
「 大叔」 一词虽然不带有「 过了生育期限」
、「年纪不适合继续待在职场」、「厚脸皮」、「不知羞耻」这些负面意义,但却跟「大婶」一样会被拿来当做揶揄年纪太大的称呼。
在我的认知中,这种情况似乎是使用「老爹」一词居多,但专栏作家深泽真纪的看法则有所不同。她相当喜欢「老爹」这个称呼,认为这个词语「有时带有尊敬及关爱之意」,甚至还希望「女性也能拥有一个像男性的『老爹』这样的称呼」。此外,
深泽又以关西方言中的「 欧巴将」 为例, 主张「
有些话似乎以方言来说会比较好。关西也有所谓的『欧桑』及『欧将』,如果这些都有女性版本就好了」。由此发言可以看出,深泽认为「欧巴将」是比「欧巴桑」更好的称呼。
相较之下,大阪出身的好井裕明却主张「『欧巴桑』听起来比较有礼貌,『阿桑』则会让人联想到『穿豹纹装的阿姨』,给人一种亲近感。但是『欧巴将』却有一种取笑人的感觉」。换句话说,好井认为「欧巴桑」较好而「欧巴将」较差。由此可知,对称呼的观感有着个人及地方性的差异,这往往也是在说者与听者之间造成摩擦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