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性热;味辛;归心、脾、胃、肾、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咳喘。

干姜的功效与作用-医学资源分享网

禁忌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服

干姜,又名老姜片等,系生姜的宿根挖出后洗净杂质切片晒干或微火烘干而成。被中医称为“温中回阳第一要药”。

性味辛,热。入心、肺、脾、胃经,善除里寒以温脾胃之阳,为温暖中焦之要药,凡阴寒内盛、阳衰欲脱或脾胃虚寒、吐利冷痛之症都可用它,因其有温脾阳化寒饮作用,又可治寒饮犯肺之喘咳、痰多清稀、形寒背冷之症。

干姜性热,辛烈之性较强,长于温脾胃之阳,兼能温肺化痰,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中焦虚寒、阳衰欲脱与寒饮犯肺喘咳等病。金代名医张元素对干姜是这样评价的: “干姜气薄味厚,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又日:大辛大热,阳中之阳,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这是对干姜的临床应用言简意赅的总结。

干姜的功效

【干姜的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

《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

《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

《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

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

《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

《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温中散寒,用于脾胃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凡脾胃寒证,无论外寒内侵之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证均适用。若胃寒呕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若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多与党参、白术等配伍,如理中丸。

回阳(回阳通脉),用于亡阳证。干姜主要归心,能振心奋阳气,改善脉息欲绝之证,故谓之回阳通脉。本品性味辛热,能回阳通脉。故可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的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

温肺化饮,用于痰饮咳嗽,类似于生姜,但较生姜作用强。干姜、生姜均可温中,但干姜强于生姜,生姜长于止呕,干姜差,温肺化饮干姜强于生姜,生姜能发散风寒,用于风寒表证,而干姜能回阳通脉,用于亡阳证辅药。用于寒饮伏肺,见咳嗽气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本品能温散肺寒而化痰饮。常与麻黄、细辛、五味子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的吐血、便血、血崩等证,以炮姜与其他止血药同用,也可单用干姜炒黑存性为末,米汤调服。

【性味】

味辛;性热。

《本经》:味辛,温。

《别录》:大热,无毒。

《药性论》:味苦辛。

【归经】

入脾、胃、肺经。

《本草经解》:入肝、肺、肾经。

《得配本草》:干姜,入手少阴、足太阴经气分;炮姜,入足太阴经血分。

干姜的作用

(一)中药干姜的应用

用于脾胃寒证。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经,长于温散中焦寒邪,以健运脾胃功能。故凡脾胃寒证,无论外寒内侵,还是阳气不足的寒证皆宜选用。治脾胃寒证,可单用,如《外台秘要》以本品研末服,治脘腹卒痛;也可与高良姜、吴茱萸、花椒等温中散寒药配伍。若胃寒呕吐,常与半夏、吴茱萸等温中降逆止呕药配伍。若脾胃虚寒,脘腹冷痛,食欲不振,饮食减少,呕吐泄泻,常与补气健脾药配伍,如《伤寒论》理中汤,以之与人参、白术等药同用。

用于亡阳证。本品辛热,能温心回阳以通脉。治阴寒内盛,心肾阳衰,或大吐大泻,阳气衰竭所致的亡阳厥逆,脉微欲绝,每与附子相须为用,以增强回阳救逆之功,并可降低附子的毒烈之性。如《伤寒论》四逆汤,以之与附子等药同用。

用于寒饮咳喘。本品辛热,入脾胃肺经,既能温散肺中寒邪,以利肺之宣降,而痰饮可化,又能温运脾胃,以去湿浊,可绝生痰之源。故常用治寒痰水饮迫肺所致的形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嗽或喘息者。多与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之品配伍,如《伤寒论》小青龙汤,以之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药同用。

(二)鉴别应用

生姜性温味辛,行于发散,又能温中止呕,多用于外感风寒及胃中寒饮等证。

干姜辛散之性已减,偏于治疗里寒之证,故以温中回阳、温肺化痰为主。

炮姜又名黑姜,已无辛散作用,故以温经止血及温中止泻为长。

干姜与附子同用,可以加强回阳救逆之功,古曰“附子无姜不不热”。但干姜偏温脾胃之阳,而附子偏温脾肾之阳。

(三)药理作用

药理实验实验表明具有兴奋豚鼠离体肠管、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及心脏呼吸中枢、兴奋心脏、抗组胺、抑菌、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

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干姜浸剂对小鼠自发运动有抑制倾向,能延长环己巴比妥的睡眠时间。干姜浸剂与半夏浸剂同用对中枢神经的作用较单用为强,对小鼠的自发运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显著延长环己巴比妥的睡眠时间,提示二者有协同作用。姜的多种成分都有中枢抑制、加强镇静催眠和对抗中枢兴奋药的作用。干姜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干姜浸剂及干姜浸剂与半夏浸剂合用时均可使离体心脏自主运动增强。干姜浸剂0.25/kg给大鼠静脉注射,先出现一过性升压作用,然后出现降压作用,并能增强心房自主活动。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干姜浸剂和半夏浸剂联用时对应激性溃疡有抑制作用。干姜浸剂能抑制胃液酸度和胃液分泌,其抑制应激性溃疡的作用与此有关。但亦有报告指出,干姜水煎液(4.5g/kg)灌胃对大鼠的应激性胃溃疡、酸诱发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消炎痛型胃溃疡无抑制作用;而炮姜(干姜饮片经砂烫炮制而成)水煎剂(4.5g/kg)灌胃对大鼠的应激性胃溃疡、醋酸诱发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消炎痛型胃溃疡无作用。

抗炎作用

干姜的醚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干姜浸剂和姜烯酮灌胃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无明显作用,姜烯酮剂量增加1倍则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其强度弱于消炎痛5mg/kg的作用。   

抗缺氧作用

干姜醚提取物有抗缺氧作用,能延长常压缺氧和氰化中毒小鼠缺氧的存活时间;也能延长断头小鼠所致急性脑缺血缺氧后呼吸维持时间,但对亚硝酸中毒小鼠存活时间仅有延长倾向,对小鼠低温存活时间无影响。

其他作用

干姜水提取物和干姜挥发油灌胃能明显预防大鼠实验性血栓的形成。干姜水煎液(10mg/ml)有延长凝血时间并使纤维蛋白部分溶解的作用。干姜浸剂对末梢性催吐药硫酸铜诱发的蛙呕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干姜煎剂对中枢性催吐药阿扑吗啡及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均无抑制作用。干姜浸剂能抑制血管通透性,与半夏浸剂同用有利尿作用。姜辣素、姜烯酮有显著的灭螺作用。

对心血管及呼吸中枢

酒精提取液对麻醉猫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对心脏也有兴奋作用。

抑菌

体外试验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

干姜的食用方法治病验方

用于脾胃阳虚而出现里寒证,症见积食不消,呕吐清水,大便稀,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等。如果治脘腹冷痛,则用炮干姜,高良姜各等分,为丸。如果治干呕,吐清水,则用半夏,干姜各等分。为末。如果治脾胃虚寒,症见食少呕吐,泄泻腹疼,则用人参6克,干姜S克,甘草6克,白术9克,炼蜜为丸。

用于肺寒,痰饮内停之咳嗽证,则用茯苓12克,甘草6克,干姜9克,细辛6克,五味子6克。用水煎服。

用于女性虚寒崩漏,则用干姜6克,熟附片6克,白术12克,黄芪12克,山萸肉15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12克,茜草9克,陈棕炭9克,用水煎服。如果治虚寒性痛经,产后腹疼,经常和附子,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药等同用。

呕吐:半夏9克(洗),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大枣4枚,炙甘草6g。上述药材加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渣,再煮取600ml,温暇100ml,每天3回。

消化道溃疡:干姜12克,白芍15克,陈皮12克。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干姜保健食谱

干姜养生粥暖和脾胃、散寒止痛

干姜1至3g,高良姜3至5g,粳米100g。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为粥。

干姜陈皮花茶温中暖胃

干姜3g,陈皮5g,花茶包一个,水250ml。把水加入锅里煮沸后,加入干姜,陈皮再煮约5分钟后,滤渣取汁;将花茶包置于杯中,用煮好的药汁冲泡。

干姜羊肉汤

材料:羊肉(瘦)150克,干姜30克,盐1克,大葱3克,花椒粉1克做法:羊肉切块,与干姜共炖至肉烂,调入盐、葱花、花椒面,即可。养生功效:1、 温里,散寒,补虚。2、 适用于脾肾阳虚之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下肢浮肿;泄下量多;月经后期小腹发凉等症。

温肺粥

材料:五味子9克,干姜9克,细辛3克,大米100克。

做法:将三味中药洗净,用干净的纱布包好。大米洗净后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用沙布包好的中药,同煮成粥。将粥中的纱布包去掉,分早晚两次食粥。

养生功效:温肺止咳化痰。适用于冬季感受风寒引起的咳嗽气喘,痰色稀白者。

姜茶饮

材料:干姜3克,绿茶3克

做法:干姜(切丝)、绿茶用水煎浓汁。

养生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

适用于细菌性痢疾。

姜枣红糖汤

材料:干姜5克,枣(干)15克,赤砂糖30克

做法:

将大枣去核,洗净,干姜洗净,切片。

大枣、干姜,加红糖煎汤服。养生功效:可暧宫散寒,适用于寒凝痛经。

干姜的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本草经集注》:“秦椒为使。恶黄芩、天鼠矢。杀半夏、莨菪毒。”

《本草经疏》:“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并忌之。”

【配伍应用】

配五味子,温肺平喘,化痰止咳。干姜辛热温脾、肺之寒,五味子酸温收敛,止咳平喘,用干姜治其生痰之源,五味子以治其标,二药相伍,一收一散,一盍一开,相互制约,以免过于发散耗伤肺气,又防酸收太过,敛肺遏邪之弊。《药鉴别》:“散肺气,与五味子同用,能治咳嗽。”

配附子, 附子辛温太热,其性善走,为通行十二经脉纯阳之药,干姜气足味厚,暖脾胃而散寒,回阳通脉以救逆,二药伍用,回阳救逆之力倍增。古曰:“附子无干姜不热。”二药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本草害利》曰: “引附子,则入肾能通回阳。”

配甘草,甘草辛温能走能守,温中回阳,温脯化痰,偏治里寒,甘草味甘,性平,炙后入药,益气补中,缓急止痛,二药伍用,辛从甘化,能守中复阳,有温肺益阳之功用,用治腹中冷寒,肺寒痰饮咳嗽等。《本经逢原》曰:“同甘草以温经。”

配黄连,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痰;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于姜辛开温通,黄连苦寒降泄,二药相伍,辛开苦降,一温散,一寒折,除寒积,清郁热,止呕逆,制泛酸,和胃泻脾开结甚妙。

配厚朴,厚朴干姜合用,为苦辛温法。厚朴芳香苦温,下气化湿除满为主,辅以干姜辛热之味,温中散寒,运脾化湿,二药伍用,相得益彰。温中化湿以祛中焦寒湿,行气消胀疗肠胃气滞。《医学衷中参西录》曰:“与厚朴同用,治寒饮杜塞胃脘,饮食不化。”

配桂枝,桂枝辛甘温,功专解肌祛寒,温经通阳,调和营卫,干姜辛热,温阳散寒,蠲除水饮为主。二药伍用,功效益彰,温肺化饮,止咳平喘力增强。《医学衷中参西录》:“与桂枝同用,治寒饮积于胸中。”

配半夏, 干姜辛热能祛脾胃寒邪,半夏性温,降逆止呕,燥湿化痰。《赤水玄珠》曰:“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配大枣,调和营卫,健脾和中,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大枣味甘合营。二药伍用,辛甘发散为阳,刚柔相济,益脾和中,行脾胃津液,治营卫不和之症。如《要药分剂》曰:“好古曰:服干姜治中者,必上僭。且大枣辅之。”

配栀子,桅子性寒味苦,清降心胸间烦热。干姜性热味辛,温散中焦脾胃之寒。二药配对,一寒一热,具有清上温下,平调寒热之功。治误下伤中,脾胃生寒,又有郁热不除,见心烦腹满便溏等,方如《伤寒论》栀子干姜汤。正如陈蔚所曰:“干姜合栀子,火土相生之义也。”

配人参,人参干姜均可入中焦脾胃,人参甘而微温,善健脾气扶胃气,干姜辛甘大热,善温暖脾胃而祛寒。二药相使合用,辛甘扶阳,且人参得干姜使补而能行,大气周疏,干姜得人参使行而通,中气畅通,有相补相助之意。

方剂制剂

大建中汤(《伤寒论》) 川椒、干姜、人参、饴糖。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症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头足痛而不可触近,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或腹中漉漉有声。

四逆汤(《伤寒论》) 附子、干姜、甘草。功用:回阳救逆。主治:①少阴病。症见:四肢厥逆,恶寒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痢,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细弱。 ②太阳病误汗亡阳。

白通汤(《伤寒论》) 葱白、干姜:附子。功用:通阳破阴。主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

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熟附子、干姜、肉桂、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五味子、半夏。功用:回阳救急,益气生脉。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症见:恶寒倦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战栗,指甲口唇青紫,或口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等。

五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白芷、川芎、炙甘草、茯苓、当归、肉桂、芍药、半夏、陈皮、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功效: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或经闭不通等。

小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叶子。功用:解表蠲饮,止咳平喘。主治:风寒袭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功用:温肺化饮。主治:寒饮内蓄。症见:咳嗽痰多,痰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等。

乌梅丸(《伤寒论》) 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功用:温脏安蛔。主治:蛔厥证。症见:心烦呕吐,时发时止,食入吐蛔,手足厥冷,腹痛,以及久痢,久泻等。

干姜的附方

(1)治卒心痛:干姜末,温酒服方寸匕,须臾,六、七服,瘥。(《补缺肘后方》)

(2)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 (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伤寒论》通脉四逆汤)

(3)治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饮服二钱。(《千金方》)

(4)治头目旋晕吐逆:川干姜二两(炮),甘草一两(炙赤色)。上二味,为粗末。每服四、五钱,用水二盏,煎至八分,食前热服。(《传信适用方》止逆汤)

(5)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

(6)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太热者: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7)治脾寒疟疾:

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

干姜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三钱匕。(《外台》)

(8)治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海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补缺肘后方》)

(9)治吐血不止: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一钱。(《千金方》)

(10)治吐、下血:当归、阿胶各八分,川芎五分,蒲黄一钱,柏叶(侧柏叶)一钱五分,炒姜炭七分。上水煎,百草霜末点服。(《观聚方要补》断红饮)

(11)治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易伤难化,无力、肌瘦:干姜(频研)四两,以白饧切块,水浴过,入铁铫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12)治肾若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干姜苓术汤)

(13)治暴赤眼:白姜末,水调,贴脚心。(《普济方》)

(14)治痈疽初起:干姜一两。炒紫,研末,醋调敷周围,留头。(《诸症辨疑》)

(15)治一切寒冷,气郁心痛,胸腹胀满 白米四合,入干姜、良姜(高良姜)各一两,煮食。(《寿世青编》干姜粥)

(16)治食后吐酸水 干姜、吴茱萸各二两。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胃冷服之,立验。(《千金要方》治中散)

(17)治水泻无度 干姜末,粥饮调-钱服,立效。(《政和本草》引孙真人方)

(18)疗肠澼,溏便脓血 干姜、黄连、桂心(肉桂)各一分。上为末。服方寸匕,着糜中食,日三。多脓加桂。忌猪肉、冷水、生葱。(《外台》引《古今录验》干姜散)

(19)治夏月为阴寒之气抑遏阳气于内,不得外发,头肢节痛,身体拘急,烦心,肌肤大热,无汗 干姜五钱,桂枝一两,杏仁(苦杏仁)一钱,生甘草一两。上共为细末,每以白汤送下二三钱。(《杏苑生春》)

(20)治一切嗽及上气者 干姜、皂荚(猪牙皂)(炮,去皮、子,取肥大无孔者)、桂心(肉桂)(紫色辛辣者,削去皮)。三物并别捣,下筛,各称等分,多少任意。和合后,更捣筛一遍,炼白蜜和搜,又捣一二千杵。每饮服三丸,丸稍加大,如梧子,不限食之先后,嗽发即服。日三五服。(《传信方》)

(21)治妇人血瘕痛 干姜一两,乌贼鱼骨(海螵蛸)一两。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要方》)

(22)治毒热口疮,或下虚邪热 干姜、黄连为末,掺疮上。初若不堪,应手而愈。(《世医得效方》换金散)

(23)治牙痛 干姜一两,雄黄三钱。上为细末,搽之立止。(《万病回春》)

(24)治鼻齆 干姜末,蜜和,塞鼻中,吹亦佳。(《千金要方》)

(25)治打扑伤损,筋断骨折疼痛 干姜、川乌头、苍术、当归各等分。为细末,用米醋打稀糊,入药末不拘多少,调成膏子。用厚纸,上摊药,乘热贴敷伤处。如冷时,即用火四边炙令热;如干,即以醋润湿之。(《叶氏录验方》胜金散)

干姜的副作用

毒副作用:毒性很弱,干姜浸剂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折合生药为 33.5g/kg;干姜水煎剂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在250g/kg以上。

宜忌: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服。

食物相克:

干姜:干姜恶黄连、黄芩、天鼠矢。

生姜与干姜有何区别

不少人对生姜都很熟悉,现在市场上卖的不是子姜就是生姜,即种了一年就采收的新鲜的姜。而干姜在市面上比较少见,这种姜也叫做母姜,通常是发过两次芽,生长了三年的姜。

从生姜和干姜的生长特性来看就可知晓,生姜的味道是比较直接和辛辣的,而干姜在地下埋了三年,其气味是比较浑厚的。这种特性导致了两种姜在中医方剂里出现了不同的应用。

生姜:发散作用较强

有人感受风寒感冒时,老人家总会说,喝点姜糖水就好了。煮姜糖水时所用的就是生姜。由于生姜的生长期只有一年,其辛味比较完整,所以驱动的作用很强,能畅通经络中的浊阴积滞。故此当感受风寒,尤其是出现头重、鼻塞、四肢倦怠的时候,喝生姜红糖水是很有效的。

另外,还有一个以生姜为君药的代表方,即吴茱萸汤。这个方剂是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等与 “痰饮”有关疾病的,这些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经络被 “水气”所阻。中医师认为,现代人很多疾病都与“水气”有关,即通常说的湿气,尤其是在南方,十个有八个是体内有湿的。因此,这种时候,中医大多会在方剂里加上生姜这味药,用以发散水气。

干姜:重在温煦

如果我们把生姜比喻成一把烈火,那么干姜则是不见明火的木炭,能够慢慢加热却不会让水分散失得那么猛烈。例如有一道用于急救和治疗危重病症的方子“四逆汤”,这个方剂用的是甘草、干姜和附子。

为什么要用干姜而不是生姜?中医师解释说,一般危重病人自身的气血疏导系统很虚弱,如果用发散作用很强的生姜,能够帮助甘草和附子的药效迅速到达病灶,但是病人可能会因为受不了这种猛烈的冲击而加重病情。因此,换成温化作用见长的干姜,能够让药效缓慢而有效地在体内挥发,正邪的冲突就不会太激烈了。

生姜治胃、干姜治脾

我国民间有 “生姜治胃干姜治脾”的说法,然而中医师认为不能只从字面上解释,以为胃病就用生姜脾病就用干姜,这其实是比较片面的。

祖国中医的脏腑学说认为,胃属于腑而脾属于脏,两者在经络上是互为表里的,脏属里而腑在表。生姜比较发散,其药效在表发挥得较为彻底,所以治疗腑病较强,对于脾胃二者来说,更偏向于治疗胃病;而干姜比较缓和,其药性能够慢慢渗入“里”,即脏病,所以对脾的影响更大。

但是,其实这两种姜都是能够温中散寒的,“温中”就是温煦中焦,脾和胃都属于中焦,很多脾胃疾病都会考虑用姜,只不过以病情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姜而已。

夏季吃姜最好吃干姜

许多人都知道 “冬吃萝卜夏吃姜”,由于夏季比较潮湿,很多人会受到湿气侵扰,出现犯困、失眠、抑郁、懒言少语等症状,这时,可以适当食用姜来调理,而且最好选择温和的干姜。

一些人吃了比较滋腻的补品,以此来提高身体免疫力,例如固元膏、桂圆、熟地等等,此时也最好配合吃一点干姜来温化。就像树的蒸腾作用一样,没有给足够的阳光的话,你喝下去水都化不了,整个腠理津液不能开达,所以需要干姜从中焦温化。

经常夏季犯困的上班族,可以买一些干姜片和红茶一起冲泡,常喝这种姜茶可以提神暖胃,对调整亚健康状态也是有好处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