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尿失禁与遗尿的介绍
本文提供关于尿失禁与遗尿症状的系列资料,供患者和医生查询使用,期中包括尿失禁与遗尿的症状反应、尿失禁与遗尿的病因和病机、尿失禁与遗尿症状检查、尿失禁与遗尿的预防和治疗等资料信息。
尿失禁(incontinence of urine)是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女性多于男性。
-
病因病理
-
尿失禁与遗尿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病因分类
l.真性尿失禁 膀脱结石、结核、肿瘤等疾患,使逼尿肌过度收缩,尿道括约肌松弛或麻痹,使膀胱失去贮尿功能,有尿即排出,亦称自主膀胱。
2.假性尿失禁
下尿路梗阻,慢性尿潴留患者,膀胱过度膨胀,膀胱内压升高,使尿液被迫溢出,称假性尿失禁,又称遗尿。见于先天性隐性脊柱裂;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还见于5岁以下健康儿童,小儿由于身体发育不健全,排尿神经反射弧建立不牢固,在夜间熟睡时,尿液自动排出,称尿床,随着生长发育,可自行停止,不代表病态。
3.应力性尿失禁
由于尿道括约肌松弛,当患者咳嗽、大笑、打喷嚏等使腹压突然升高时,有少量尿液可不自主排出,见于老年人尿道括约肌退行性变;青壮年妇女功能性尿道括约肌松弛;亦见于妊娠子宫压迫膀脱;肿瘤压迫膀胱。
4.先天性尿失禁 见于先天性尿路畸形,尿道异位开口,脐尿管未闭,尿道上裂,膀既阴道瘘。
二、机 理
正常尿道括约肌有一定张力,逼尿肌处于松弛状态,使尿液存于膀胱内,排尿时经一系列神经反射活动,使逼尿肌收缩,括约肌松弛,尿液排出。如果遇尿肌持续性痉挛,或括约肌过分松弛,均可使尿液无法在膀胱内积存而自动流出,这就是尿失禁,称真性尿失禁。如果下尿路有梗阻,或逼尿肌无力,尿液滞留在膀胱内,使过度充盈的膀滞压力逐渐增高,尿液可随时溢出,造成“充盈性尿失禁”即假性尿失禁,亦称遗尿。
-
症状检查
-
尿失禁与遗尿应该如何诊断?
应作下列检查:①测定残余尿量,以区别因尿道阻力过高(下尿路梗阻)与阻力过低引起的尿失禁,
②如有残余尿,行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观察梗阻部位在膀胱颈部还是尿道外括约肌,
③膀胱测压,观察有否无抑制性收缩,膀胱感觉及逼尿肌无反射,
④站立膀胱造影观察后尿道有无造影剂充盈,尿道功能正常者造影剂被膀胱颈部所阻止,如有关排尿的交感神经功能受到损害则后尿道平滑肌松弛,造影片上可见到后尿道的近侧1~2cm处有造影剂充盈,因这部分尿道无横纹肌,
⑤闭合尿道压力图,
⑥必要时行膀胱压力,尿流率,肌电图的同步检查,以诊断咳嗽-急迫性尿失禁,逼尿肌括约肌功能协同失调以及由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引起的尿失禁,
⑦动力性尿道压力图:用一根特制的双腔管,末段有二孔,一孔置于膀胱内,另一孔在后尿道,尿道功能正常者在膀胱内压增加时(如咳嗽时)尿道压力也上升,以阻止尿液外流,有少数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膀胱内压增高时,尿道压力不上升,从而尿液外流。
-
鉴别
-
尿失禁与遗尿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神经源性膀膛
是参与排尿反射的神经系统在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损伤。神经系统检查时应注意周围神经炎、脊髓炎、大脑炎、脑外伤、脊髓外伤。有的患者可伴有肛门括约肌松弛,甚至截瘫。
2.由于逼尿肌痉挛引起的尿失禁
注意寻找原因,常见的是炎症,尤其是泌尿系统结核,此时静脉肾盂造影,膀胱呈乒乓球样改变是膀胱结核的特点。除此之外膀脱结石、肿瘤亦可起,B超、CT检查可帮助诊断。膀胱镜检查可以确诊。
3.尿路畸形引起尿失禁 可见尿液从异常通道排出来,一般诊断不困难。特殊情况须泌尿道造影或膀胱镜检查帮助确诊。
4.假性尿失禁 注意检查下尿路梗阻,耻骨联合上,下腹部可触到胀大的膀胱是特点。必要时膀胱测压对诊断有助。
-
预防
-
尿失禁与遗尿应该如何预防?
女性尿失禁:骨盆运动,主要是将骨盆肌肉收缩10秒钟,再放松10秒钟,这样不断重复10次。每天分三段时间重复做这个运动,每天收放肌肉的总数是30次。
儿童遗尿症的预防主要是注重孩子的大小便训练是预防遗尿症的基本措施。训练时间最好是在孩子满1岁半以后。开始训练的时间过早。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十分成熟。大脑皮层对皮层下中枢反射性排尿的控制机制还不十分完善。往往会造成失败。这就难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大小便训练主要是采取阳性强化法。每次成功都应立即奖励孩子。
另外,首先应避免白天过度劳累。安排孩子按时休息。晚上早点睡觉较好。因为睡后3小时膀胱内便储存一定的尿液。而此时正是睡眠最深的时候。孩子很难自己醒来。
家长睡前叫醒孩子排尿一次。可避免尿床。晚饭不要过咸。晚餐后少吃甜食和高蛋白饮料。以免引起口渴。晚饭后尽量少喝水和饮料。牛奶等。可吃少量水果。同时家长应该给孩子以鼓励。并提醒孩子夜间起床排尿。切勿因遗尿而惩罚或责备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