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脱肛的介绍

  本文提供关于脱肛症状的系列资料,供患者和医生查询使用,期中包括脱肛的症状反应、脱肛的病因和病机、脱肛症状检查、脱肛的预防和治疗等资料信息。

  脱肛或称直肠脱垂(rectal prolapse)指肛管直肠外翻而脱垂于肛门外。

脱肛的症状介绍_脱肛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医学资源分享网

病因病理


脱肛 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发生脱肛有三个重要因素:


  1.全身因素 营养不良小儿坐骨直肠窝内脂肪消失使直肠失去周围支持固定作用括约肌群收缩力也减弱直肠容易自肛门口脱出。


  2.局部组织解剖因素


  (1)骶骨弯曲度未形成:婴幼儿骶骨弯曲度未形成骨盆向前倾斜不够,直肠呈垂直位,与肛管处于一条直线上腹腔内向下的压力增加时,直肠无骶骨的支持,压力直接作用到肛管上,易于向下滑动。


  (2)周围肌肉支持力弱:肛提肌和骨盆底部肌肉的支持力较弱。


  (3)黏膜松弛:直肠黏膜附着在肌层上较松弛黏膜易自肌层滑脱。


  3.促成因素 任何情况使腹内压长期增高或突然增高,均可促成直肠脱垂。如经常便秘、腹泻、百日咳、包茎及膀胱结石长期慢性咳嗽等疾患,常是脱肛的诱因有些疾病(如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或损伤(包括意外和手术损伤)造成括约肌及直肠周围肌肉功能或神经功能障碍者直肠失去支持腹压增高即可发生直肠脱垂。


  发病机制:


  脱肛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种。仅有黏膜脱出者称为不完全性脱垂直肠各层同时翻出者称为完全性脱垂后者脱出肛门外的直肠部分较不完全脱垂者长。


  长期脱肛的患儿,肛门括约肌松弛脱肛后易复位。偶然因腹内压突然增高使直肠脱垂者如未能及时复位肛门括约肌收缩可引起脱垂肠段绞窄性坏死。


  约有半数直肠脱垂病人的肛门括约功能不全排便功能障碍日本铃木行直肠肛管测压也发现近半数病人的肛管内压降低、随意肌收缩压下降而直肠肛管反射及直肠内压均正常有的学者测定直肠脱垂病人的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的肌电图发现由于肛门收缩而引起的放电明显增加证明肛门直肠脱垂的发生与盆底肌肉的反射性失调有关并非局部肌肉麻痹。Parks等作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及肛提肌的病理切片及组织化学检查,几乎所有的病例均有肌肉组织的变化其中以外括约肌最明显肛提肌较轻他认为长期便秘使该部肌肉及神经过度伸展和损伤,从而造成括约功能不全和脱肛。至于肛门括约功能不全为其原因或是结果,意见尚不一致。


  分为3型或3度:


  1.Ⅰ型 为排便或腹压增加时,直肠黏膜脱出肛门外,是由直肠下部黏膜与肌层附着松弛所致,最长达3~4cm是小儿特有的类型。部分脱出呈半环状全周脱出呈环状,色红。由肛门正中向外形成放射状纵沟肛管与黏膜间有反折沟,可触及两层折叠的黏膜,质软便后脱出的黏膜自行还纳如脱出时间久者黏膜呈暗紫色,无光泽。反复脱垂者,黏膜水肿肥厚、粗糙,甚至有溃疡或出血点。


  2.Ⅱ型 在排便或腹压增加时,直肠全层脱出肛门外5~12cm,呈圆锥形略向后方弯曲顶端凹陷表面有环状多个黏膜皱襞,色淡红或暗红,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脱垂需用手托回Ⅰ型长期脱垂可发展为此型。


  3.Ⅲ型 罕见排便或腹压增加时肛管直管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肛门外。呈椭圆形。肛门极松弛,黏膜糜烂出血,分泌物较多。

症状检查


脱肛 应该如何诊断?


  根据病史及外观即可诊断便后能自行回缩的病例,嘱患儿于蹲位用力排便后观察并行直肠指诊,常可发现肛门括约肌松弛如直肠不完全脱垂,脱出之黏膜表面呈纵行沟纹如直肠完全脱垂黏膜表面呈环状皱襞。


  实验室检查:


  一般血尿、便常规检查均正常。


  其它辅助检查:


  必要时可做肛门镜检查,可确认。

鉴别


脱肛 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需与严重肠套叠的套入部自肛门脱出者及直肠息肉相鉴别直肠息肉也可由肛门脱出,为较小圆形光滑之肿物。必须注意肠套叠有时也能从肛门翻出似直肠脱垂Ⅲ度脱垂如用手指检查可触及直肠肛管与脱垂肠管间的黏膜反折依据病史及体征不难鉴别。


预防


脱肛 应该如何预防?


  本病是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增强小儿体质保证合理营养促进小儿生长发育。


  1.要及时治疗腹泻以及感染性肠炎慢性痢疾等疾病对儿童腹泻及痢疾要尤其重视。


  2.多食蔬菜,防止便秘。


  3.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忌久蹲茅厕用力排便。


  4.应积极预防和治疗百日咳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能增加腹压的疾病。


  5.要适当注意休息。


  6.经常作提肛运动,以增加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总之直肠脱垂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对预防该病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