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炮制方法与标准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是传统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制药技术。下面是关于香薷炮制方法与标准,同时进一步的对炮制技术进行古今比对,从而助推中药药性的发挥。
【药材来源】香薷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或江香薷Mosla chinensis Jiangxiangru的干燥地上部分。前者习称“青香薷”,后者习称“江香薷”。夏季茎叶茂盛、花盛时择晴天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古代炮制方法】南朝宋有去根细v法(《雷公》)。元代有煎膏(《本草衍义补遗》)。明代有姜汁炒制(《入门》)、清炒(《回春》)。清代亦有熬膏(《本草述》)。
【现代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残根及杂质,抢水洗净,切段,晾干。
【饮片性状】香薷为不规则段状,茎、叶、花、穗混合。茎方拄形,直径1~2mm,黄绿色或紫红色,有节;叶少见,多皱缩,黯绿色;全体密披白色茸毛,花序穗状。气香,味辛而微凉。
【质量标准】香薷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60%(ml/g);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麝香草酚与香荆芥酚的总量不得少于0.16%。
【炮制目的】香薷味辛,性微温。归肺经、胃经。具有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的功能。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切制成小段,便于药效成分的煎出,便于调剂和制剂。
【应用选择】
1、风寒感冒常与藿香、佩兰、金银花、连翘、杏仁等同用,具发汗解表的功能,可用于夏季贪风乘凉,感冒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症。
2、呕吐、腹泻可配伍扁豆、黄连、厚朴等药,有祛除暑湿的功能,可用于暑季贪食生冷、湿阻脾胃所致的呕吐、泄泻等症,如香薷饮(《局方》)。
3、水肿本品具利小便,消水肿的功能,可单独应用,也可配合白术等用以健脾利水,如薷术丸(《深师方》)。
【现代研究】香薷中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香薷挥发油富集于花穗中,茎叶部分挥发油含量次之,近地面的茎杆挥发油含量最次。中药香薷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消炎、解热、镇痛、解痉、增强免疫等作用。石香薷具有抗流感A3病毒作用。
【附】
文献摘录:香薷“凡采得,去根,留叶,细v,曝干。勿令犯火。服至十两,一生不得食白山桃也。”(《雷公》)
【总结】香薷载于《本草经集注》。历代均以生用为主,《雷公炮炙论》强调“勿令犯火”。煎膏是为丸服用,治水胀(《本草衍义补遗》)。姜汁炒,治暑月过食生冷伤及中阳之呕逆(《入门》)。
最近更新时间:2015-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