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姜炮制方法与标准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是传统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制药技术。下面是关于高良姜炮制方法与标准,同时进一步的对炮制技术进行古今比对,从而助推中药药性的发挥。
【药材来源】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及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
【古代炮制方法】唐代有火炙焦香酒煮炮制法(《外台》)。宋代有去芦炒制(《苏沈》)、炒黑(《总录》)、麻油炒制(《普本》)、斑蝥炒制(《局方》)、东壁土炒制(《朱氏》)、火炮(《急救》)、醋炒(《产宝》)等炮制方法。元代新增湿纸裹煨法,用水煮制法(《世医》)。明代增加了炙制、巴豆炒制(《普济方》),陈壁土、斑蝥、巴豆、陈仓米分炒而合用,青盐炒制(《奇效》),吴茱萸、东壁土拌炒(《纲目》),与莪术、三棱、米醋共煮炮制法(《准绳》)。清代有猪胆汁浸后东壁土炒黑炮制法(《握灵》),吴茱萸汤浸炒法(《害利》)等。此时,其炮制方法已达15种之多。
【现代炮制方法】取高良姜原药材,除去杂质,浸1~2个小时,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饮片性状】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薄片,直径0.8~1.5厘米。表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性,具多数散在的筋脉小点,周边黯红色或黯褐色。质坚韧,气香特异,味辛辣。
【质量标准】
1、高良姜水分不得过16.0%,总灰分不得过4.0%,含高良姜素不得少于0.70%。高良姜饮片水分不得过13.0%。
2、酒黄芩取黄芩片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时,取出放凉。黄芩片每100千克用黄酒10千克。
3、黄芩炭取黄芩片置炒药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黑褐色时,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透。
【饮片性状】黄芩为类圆形或不规则的薄片,直径0.5~2厘米,表面黄色,中间有红棕色的圆心,有的中央呈黯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周边棕黄色或深黄色,质脆易断,气微,味苦。酒黄芩,形如黄芩片,棕黄色,略有酒气。黄芩炭,形如黄芩片,黑褐色,有焦炭气。
【炮制目的】黄芩味苦,性寒。归肺经、胆经、脾经、大肠经、小肠经。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作用。
生黄芩性味苦寒,其清热泻火力强,多用于热病、湿温、黄疸、泻痢和痈疽疔疖。酒黄芩借酒性升散,引药入血分,并可向上升腾和外行,治疗目赤肿痛,瘀血壅盛,上部积血失血,上焦肺热咳嗽;同时,因酒性大热,可缓黄芩苦寒之性,以免损伤脾阳,导致腹痛。黄芩炭,具清热止血功能,多用于吐血、衄血。
【应用选择】
1、生用
(1)热病:常与黄连、栀子等同用,能增强清热泻火解毒作用,用于热病壮热心烦,甚至神昏谵语者。
(2)湿温:常与滑石、通草、白蔻仁等渗利化湿药同用,可治湿温发热,胸闷,苔腻之证,如黄芩滑石汤(《条辨》)。
(3)黄疸:常与栀子、龙胆草同用,可增强清肝泻火功效,治疗湿热黄疸,如栀子散(《圣惠方》)。
2、制用
(1)酒黄芩
①上焦热毒:常与牛蒡子、连翘、薄荷、板蓝根等同用,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作用,可治大头瘟,如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配伍川芎、白芷,可治风热上攻,及头风热痛,如秘方茶调散(《赤水玄珠》)。
②肺热咳嗽:常配伍杏仁、桔梗、枳壳、栀子等,具有清肺利气作用,可治肺热咳嗽,里实便秘。如黄芩泻肺汤(《张氏医通》)。
(2)黄芩炭
①吐血、衄血:常与荷叶炭、棕榈炭、藕节炭、白茅根炭、生地炭等同用,能增强清热止血作用,可用于邪热伤络,血不循经之吐血、衄血,如荷叶丸(《处方集》)。
②血崩:常与当归、生地、阿胶、椿根皮等同用,具清热凉血,固经止血作用,可用于崩中漏下,血色深红等,如聚金丸(《临床常用中药手册》)。
【现代研究】黄芩含多种黄酮类衍生物,黄芩苷和汉黄芩苷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黄芩苷具有抗菌、解热、镇痉、降压、利尿作用;汉黄芩苷水解生成汉黄芩素,具抗菌、利尿、解痉作用,并具一定的抗癌活性。
黄芩中的黄芩苷在黄芩酶的作用下会被酶解成黄色的苷元β;β黄芩素是一种邻位三羟基黄酮,它不溶于水,易沉积在黄芩表面;黄芩素又不稳定,暴露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而成绿色醌类衍生物。所以传统炮制黄芩时常在切制饮片时见有泛绿现象,原因就在于此。黄芩酶是一种活性物质,将黄芩放置到恒温箱中用100℃±;2℃温度烘烤30分钟至2小时,其中的黄芩酶仍具活力,而用水煮10分钟则其酶被破坏。这说明黄芩酶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才能被杀灭。也只有这样,才能使黄芩中的黄芩苷得以保存。鉴于黄芩苷和汉黄芩苷也溶于水,久煮会使其损失太大,研究证明,用沸水煮10分钟的软化切制工艺可以既破坏其酶又保存其药效成分,保证了黄芩饮片的质量。黄芩是否被酶解的鉴定方法可以为:取黄芩加水室温25℃放置24小时,然后用乙醇提取,将提取液点样后进行薄层层析,展开剂为甲苯-甲酸乙酯-甲酸(3:3:1)。黄芩不同炮制饮片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含量,用聚酰胺薄层层析和薄层扫描法测定结果是:生黄芩为14.87%,蒸黄芩为14.12%,焯黄芩为12.67%,煮黄芩为12.51%,冷浸黄芩为11.79%,炒黄芩为11.89%,酒炒黄芩为11.18%,黄芩炭为2.95%。实验证明,导致黄芩中黄酮类成分含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有酶解作用,高温分解破坏,水液浸煮流失等。水浸法可使这两种苷类成分损失约21%。因此,黄芩在软化切制过程中,采用蒸30分钟或焯、煮10分钟的工艺,能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有利于保证药品质量。近来文献均认为加热能达到抑酶的效果,有利于提高饮片质量,但是,黄芩苷含量随加热时间的增加和加热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所以在加工炮制时,既要考虑到杀酶后的稳定性,又要考虑杀酶的时间和温度,否则,黄芩苷损失较大,药效降低。黄芩有枯芩与子芩之分,古代两者用法有异,但现今临床使用已无枯芩与子芩之分。化学测定表明,两者在化学成分方面未见明显区别,仅是含量差异,以黄芩苷、汉黄芩苷含量为指标,枯芩为10.63%,子芩为15.16%,因此药理上尚有待实验证明。
酒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随着黄酒润闷时间的延长而呈上升趋势,其中以润闷5~7小时的含量最高,7小时以后不再有增加倾向;黄芩苷元在润闷7小时以前含量几乎无变化,7小时以后稍有增加。研究结果,酒炙黄芩用黄酒润闷约6小时为宜。酒的种类和白酒浓度对酒黄芩中的主要成分亦有影响。以黄芩苷为例,其成分含量,黄酒炙黄芩为5.58%,白酒炙黄芩为6.45%,稀释白酒炙黄芩为6.25%;黄芩苷元的含量,黄酒炙品为0.78%,白酒炙品为0.95%,稀释白酒炙品为0.89%。实验结果显示,酒的类别不同,酒炙黄芩的药效成分的含量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白酒的浓度差异几无影响(对黄芩苷而言,对其苷元仍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如用白酒代替黄酒,应适当减少酒的用量并注意酒的乙醇含量。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种黄芩炮制品中黄芩苷的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酒黄芩稍有下降,炒黄芩减少56%,黄芩炭中黄芩苷残留很少,但也证实了炒炭存性的理论。另有文献报道,黄芩中主要成分黄芩苷和汉黄芩苷两者在酒蒸炙品和清蒸品中含量均接近,两种炮制方法对黄芩主要成分的含量无明显差异。
为了探求黄芩炮制的意义,采用八种不同炮制方法,发现以水煎时,酒润炮制品之黄芩苷抽出量较生药材抽出者高30%以上,但各炮制品有机溶媒抽取时略见减少。用冷水浸泡,黄芩生药之黄芩苷含量随浸泡时间增长而逐减,浸9小时约减至原来之半数,但各炮制品之成分含量几乎不受浸泡影响。显示黄芩经炮制处理可以防止黄芩苷的分解,并有助于水煎汤液中黄芩苷的抽取。
不同炮制对微量元素的影响也有报道,认为煮制、蒸制、酒制黄芩的镉被除去,铅量含量大大降低,由275ppm降至185ppm和20ppm。蒸黄芩不仅使有机活性成分苷类和有益的多种无机活性成分含量较高,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有害的Pb含量,确是一种能全面保证黄芩质量的较佳炮制方法。
黄芩的饮片规格不同,其药理作用也不一样。从小鼠耳廓肿胀、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看来,生黄芩的抗炎作用明显强于酒黄芩;而碳粒廓清研究结果,酒黄芩的免疫吞噬能力优于生黄芩。所以黄芩在中医临床上,用于抗炎组方时以生黄芩为宜,用于促进免疫的组方时以酒黄芩为宜。不同炮制品的制黄芩其抗菌、抗白喉类毒素的效价均为不同,其中蒸黄芩和煮黄芩对白喉杆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抑菌效果比生黄芩、冷水浸黄芩强;抗白喉类毒素蒸黄芩要比冷水浸黄芩提高5倍,且饮片色泽黄而不绿;酒黄芩水煎剂对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白色念珠菌等的抑菌作用较生黄芩煎剂为佳。
通过高效液相法对不同切制工艺之饮片中黄芩苷及其苷元的含量测定,并作酶解前后的对比研究,结果,黄芩蒸10分钟和蒸半个小时均可达到杀酶效果,而焯煮10分钟的杀酶效果不一。所以作者认为,黄芩的最佳切制工艺应该是:取原药材,除去残茎及杂质,快洗,置蒸具内蒸至上气后30分钟,取出,闷润,切薄片,干燥,筛去灰屑。同时又认为,高效液相法(HPLC)是准确、灵敏、快速地检测黄芩切制饮片质量的可靠方法。酒黄芩的炮制工艺,可因辅料用量,加酒方式、炙炒温度(药温)的不同而异。应用HPLC技术测定不同饮片中黄芩苷的含量,比较研究结果,炙炒温度(90℃、130℃、170℃)对其饮片中黄芩苷的含量有特别显著的影响,而用酒量(10%、15%、20%)和加酒方式(喷淋法、闷润30分钟、闷润2小时)则几无影响。根据L9 (34)正交试验法筛选,酒黄芩的优选工艺应该是:每黄芩生片100千克,用黄酒10千克,拌匀,闷30分钟,以130℃(药温)炒干。有关“干燥”工艺的研究结果,烘干法和炒干法对其饮片中黄芩苷的含量影响不大,二者基本一致;烘干法的烘制温度在80℃和105℃两个级别内无甚差别。烘制的酒黄芩饮片色泽均匀,无焦斑,外观质量亦较炒制的酒黄芩好。
采用冷浸法、蒸法、煮法对产地采收的鲜黄芩进行加工,发现冷浸法所得黄芩饮片干燥后切片表面有明显的绿色斑点,苷元类物质含量较高,表明冷浸法会导致苷类成分水解。黄芩经过“蒸”或“煮”,既可软化切片,又可破坏酶的活性,所得饮片质量较高。其中以蒸法效果更好。该结果与黄芩药材炮制研究一致。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滇黄芩生药、生片及酒片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表明滇黄芩炮制后黄芩苷含量降低。微波炮制的工艺为微波热力40%,微波时间2.5分钟,加水量为20%。微波法炮制的酒黄芩中黄芩苷含量高于酒炒黄芩。
另有研究表明:黄芩的加工炮制并没有导致新化合物的产生,但是酒黄芩和黄芩炭中黄酮苷类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含量明显下降,而相应苷元&mdash;&mdash;黄芩素、汉黄芩素峰面积明显增加。证实了黄芩中黄酮苷类成分在炮制过程中,受热逐渐分解成相应的黄酮苷元类成分,从而导致苷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逐渐下降,相应苷元类成分逐渐升高。黄芩炮制品中黄芩苷的含量高低与其抗氧化能力基本一致,生品>炒制品>炒炭品。提示在选择黄芩用于治疗与自由基发生系统有关疾病如癌症、炎症时,选择生黄芩可能会取得较好的疗效。
【附】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酒洗、酒蒸、酒煮、蜜炙、姜炙、炒黄、炒焦等。
2、文献摘录“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汤液》)
【总结】黄芩根新老不同,有枯芩、子芩之分。枯芩为其老根,体轻,中空,色黑,擅长于泻上焦之火;子芩又称条芩,为黄芩的新根,条实,体重,色黄,擅长于泻大肠下焦之火。现代研究表明,子芩的黄芩苷、汉黄芩苷也比枯芩含量高,而现代临床上已经忽略了这种区别,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对各炮制品含量测定结果并不完全一致,除了测定条件不一致,还可能与掌握炮制品的程度有关。
最近更新时间: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