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炮制方法与标准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是传统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制药技术。下面是关于芥子炮制方法与标准,同时进一步的对炮制技术进行古今比对,从而助推中药药性的发挥。
【药材来源】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或芥Brassica juncea (L. )Czern. et Coss.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古代炮制方法】唐代有蒸熟(《千金》)和微熬(《外台》)的方法。宋代有微炒和“炒熟,勿令焦”(《证类》)的要求。明代有微炒(《入门》)和炒黑(《大法》)的方法。清代炒后研末用者较广泛(《说约》等)。
【现代炮制方法】
1、芥子:取原药材,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炒芥子:取净芥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爆裂声,呈深黄色或深棕黄色,并散出香辣气为度,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饮片性状】白芥子呈球形,直径1.5~2.5毫米;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无臭,味辛辣。黄芥子较小,直径1~2毫米,表面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黯红棕色,研碎后加水浸湿,则发出辛烈的特异臭气。炒芥子表面深黄色或深棕黄色,微有裂纹,略有焦香气。
【质量标准】芥子含水分不得过14.0%,总灰分不得过6.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2.0%,含芥子碱以芥子碱硫氢酸盐计,不得少于0.50%。炒芥子含芥子碱不得少于0.40%。
【炮制目的】芥子味辛,性温。归肺经。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能。
生品力猛,辛散作用和通络散结作用强,多用于胸胁闷痛,关节疼痛,痈肿疮毒。炒后可缓和辛散走窜之性,以免耗气伤阴,并善于顺气豁痰,且能提高煎出效果。常用于咳嗽气喘,特别适于寒痰喘咳,亦治食积成痞。如《沈氏尊生书》云:“炒缓,生则力猛。”
【应用选择】
1、生用
(1)胸满胁痛:常与甘遂、大戟同用,能祛痰逐饮,用于痰饮停滞胸膈所致的胸满胁痛,筋骨牵引作痛,走易不定,痰唾稠黏,或夜间喉中痰鸣,多流涎唾等,如控涎丹(《三因》)。
(2)肢体疼痛:常与木鳖子、桂心、没药、木香等同用,能利气通络,用于痰滞经络,肩臂肢体疼痛、麻痹,时作时止,如白芥子散(《准绳》)。
(3)阴疽肿毒:可与熟地、肉桂、麻黄、甘草等同用,能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可用于贴骨疽,脱疽,湿痰,流注,鹤膝风等,如阳和汤(《外科全生集》)。亦可用白芥子细末,醋调涂敷,用于肿毒初起(《濒湖集简方》)。
2、制用
(1)咳嗽气喘:常与炒苏子、炒莱菔子同用,能温化寒痰,降气消食,用于痰壅气滞,咳嗽喘逆,痰多胸闷,食少难消等,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2)食积成痞:常与三棱、炒莱菔子、山楂肉、黄连(一半吴茱萸制去吴茱萸,一半益智仁制去益智仁)等同用,能消积化痞,用于食积成痞,如连萝丸(《杂病源流犀烛》)。
【现代研究】本品含硫苷化合物,内服后能刺激黏膜,引起胃部温暖感,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有健胃作用。此苷本身无刺激性,酶解后生成异硫氰酸酯类(芥子油),具有辛辣味和刺激性。炒后可杀酶保苷,使其服用后,在肠胃道环境中缓慢水解,逐渐释放出芥子油而发挥治疗作用。
对芥子炮制前后的芥子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炒芥子含苷量高于生品;其水煎液中芥子苷含量炒芥子粗粉>生芥子粗粉>炒芥子>生芥子,故芥子入煎剂以打碎为宜。炒芥子煎液中只含芥子苷,生芥子煎液中则含芥子苷和芥子油。外用以生品研末为宜,以免因炒后酶失去活性不能水解苷而难以奏效。
用清炒法、电热恒温烘烤和远红外烘烤炮制白芥子,结果表明,远红外烘烤白芥子,色泽均匀,烘烤时间短,含苷量高,损耗低,方法简便,易于操作。
实验证明:白芥子炮制以后芥子碱硫氰酸盐的含量均降低,且以微炒品含量降低较小,这与古今白芥子均要求“微炒”的方法相一致。生品及各炮制品水煎液中,以炒制品含量较高,且随炮制时间延长,炮制程度的加重,煎出率增加。同时水煎液中芥子碱硫氰酸盐的含量也增加。这可能是由于炮制后种皮破裂,有利于成分的煎出。白芥子在临床上,生品常外用,捣碎后外敷治臃肿疮毒,炒制后多人汤剂。
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以芥子水分含量、浸出率、煎出率为考察指标,对微波炮制芥子工艺进行优选,结果:加热4分钟,药物铺展厚度为20厘米为最佳炮制工艺。
采用HPLC法,从白芥子不同饮片的HPLC图谱中可以看出,生白芥子分别以甲醇、水提取所得色谱峰有较大差别,水提取Rt6分钟处色谱峰消失,而在10分钟左右出现较明显的色谱峰,炒白芥子分别以甲醇、水提取,主要色谱峰差别不大。根据以上初步的化学成分鉴定,Rt6分钟为苷类成分,生品以水提取,在酶的作用下易分解,经过炒制后,分解酶被破坏,因此相应的苷类成分得以保留,与传统杀酶保苷的炮制目的相符合,此为揭示白芥子炒制原理提供了可靠线索。
【附】文献摘录:“要用止血须炒黑”(《大法》)。“炒缓,生则力猛”(《遵生》)。
【总结】芥子古代炮制方法都较单一,从唐代用微熬(即微炒)的方法开始,历代都以炒法为主,至今仍用炒法炮制。从芥子的活性成分看,炒法确系较合理的炮制方法。实验研究结果亦表明,若以活性成分芥子苷为指标,炒制品也优于生品。炒芥子因煎液中不含芥子油,故刺激性也小于生品。
在临床应用方面,外治必用生品,内服则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状况灵活掌握。若患者体质尚佳,而病情又较重,则宜捣碎生用,取其力猛而速,显效快捷。若患者身体素质欠佳,特别是脾胃功能较差,经常感到胃肠不适者,则宜炒用,减少对肠胃的刺激性,而且炒芥子其力虽缓,但基本功用仍与生品一致。用于咳嗽气喘和食积,不论病人身体素质如何,都以炒用为佳。
最近更新时间:2018-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