诃子炮制方法与标准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是传统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制药技术。下面是关于诃子炮制方法与标准,同时进一步的对炮制技术进行古今比对,从而助推中药药性的发挥。
【药材来源】诃子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或绒毛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 var. tomentella kurt.的成熟果实。秋、冬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古代炮制方法】南北朝刘宋时代用酒浸蒸(《雷公》)的方法。唐代有去核煨、熬制、炮去核(《外台》),“酥炙令黄”、“蒸去核焙”(《产宝》)等法。宋代有面裹火炮熟(《史载》),面裹煨、湿纸裹煨、熬制(《证类》),酒制(《局方》),姜制(《痘疹方》)等炮制方法。元代则“湿纸裹,炮,取皮用”(《世医》)。明代有麸炒去核、麸炒黑、煅烧、醋浸(《普济方》),烧灰(《纲目》),面裹煨熟(《准绳》),蒸去核焙(《必读》),酒浸蒸(《乘雅》)等法。清代有烧灰(《握灵》),酒蒸(《本草汇》)、煨(《钩元》)等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
1、诃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诃子肉:取净诃子,稍浸,闷润至软,去核取肉,干燥。
3、炒诃子肉:取净诃子肉,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
4、煨诃子:取净诃子与麦麸同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缓慢翻动,煨制麦麸呈焦黄色、诃子呈深棕色,取出,筛去麦麸,轧开去核。诃子每100千克用麦麸30千克。
【饮片性状】诃子为长圆形或卵圆形,长2~4厘米,直径2~2.5厘米;表面黄棕色或黯棕色,略具光泽,有5~6条纵棱线及不规则的皱纹,基部有圆形果梗痕;质坚实;果核1枚,长1.5~2.5厘米,直径1~1.5厘米,浅黄色,粗糙,坚硬;种子狭长纺锤形,黄棕色,子叶2枚,白色,相互重叠卷旋;无臭,味酸涩后甜。诃子肉为不规则片块状,肉厚2~4毫米;外表面黄褐色至深褐色,略具光泽,可见纵棱及皱纹;内表面粗糙,颗粒性;微有酸气,味酸涩而后甜。炒诃子肉表面深黄褐色,有焦斑,微有焦香气。煨诃子肉表面深棕色,微有焦香气。
【质量标准】诃子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5.0%,水浸出物不得少于30.0%。
【炮制目的】诃子味苦、酸、涩,性平。归肺、大肠经。具有涩肠止泻,敛肺止咳,降火利咽的功能。
生品(诃子、诃子肉)性略偏凉,长于敛肺和利咽。多用于肺虚久咳,咽痛失音。制诃子(炒诃子肉、煨诃子)性略偏温,且能减轻对胃的刺激性,以涩肠止泻力胜,用于久泻、久痢。
【应用选择】
1、生用
(1)肺虚久咳:肺阴虚者,常与百合、五味子、麦冬、沙参等同用,能养阴敛肺,用于久咳肺虚,干咳无痰。若劳嗽久咳,证见痰多色黄,咯吐不利,声音嘶哑属于痰火郁肺者,可与瓜蒌仁、贝母、杏仁、青黛等同用,如诃黎勒丸(《沈氏尊生书》)。
(2)咽痛失音:常与桔梗、甘草同用,能利咽开音,可用于肺虚有火,累及咽喉,失音不语,咽喉干痛,如诃子汤(《宝鉴》)。
2、制用
(1)久泻:常与煨肉豆蔻、人参、白术(土炒)、煨木香等同用,能温中补虚,涩肠止泻,用于中焦虚寒,肠鸣胀痛,泄泻澄清,面白肢冷,不欲饮食,如诃子散(《金鉴》)。亦可与罂粟壳(蜜炒)、橘皮、炮姜等同用,治虚寒泄泻,肠鸣腹痛,脱肛,有温中涩肠的作用,如诃子皮散(《兰室秘藏》)。
(2)久痢:若湿热未清,久痢腹痛,可与黄连、木香、甘草同用,具有清热燥湿,涩肠止泻之功,如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若纯属虚寒久痢,则可用《兰室秘藏》的诃子皮散;虚寒较甚者,可加乌梅炭、煨肉豆蔻,以增强温中止泻的作用。
【现代研究】诃子含鞣质30%~40%,去核果肉比全果含鞣质高,嫩果较成熟果实含鞣质高。鞣质中主要成分为诃子酸、诃黎勒酸、葡萄糖没食子鞣苷、没食子酸等。还含多种糖类、氨基酸、番泻苷A、诃子素及多种酶类。
实验结果发现,诃子不同部位及各炮制品均含有鞣质。种仁的鞣质成分与肉、核紫外图谱最大吸收波长无明显差异,仅其他成分与肉、核及不同炮制品在图谱上可看出区别。其鞣质含量种仁最低,诃子肉最高,全诃子不同炮制品均较生品含量高。诃子肉和核鞣质含量差异很大,用层析法比较果肉与果核的成分,发现两者有明显差异,而且核占果实的50%,因此诃子入药前去核十分必要。研究还发现,诃子肉经炮制,鞣质含量变化不大。不同温度炮制,对鞣质含量也有影响,如带核诃子在140~160℃时煨含17.5%,在240~260℃时含24.58%;砂烫品在160~180℃时含33.8%,260~280℃时为31.98%。也有报道,通过对诃子不同炮制品鞣质含量测定,各炮制品之间鞣质含量并无明显差异,麸煨者略高,诃子核亦含近4.0%的鞣质。仪器分析亦得到相同结果。
测定诃子不同炮制品中没食子酸的含量,结果为:砂炒诃子>煨诃子>炒诃子>生诃子。不同炮制品诃子中没食子酸含量存在较大差别,诃子经炒、煨或砂烫后,没食子酸含量均比生诃子增高,说明诃子炮制后可增加涩性及固肠止泻作用的理论具有科学性。实验表明,诃子不同炮制品均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诃子不同炮制品抗氧化作用强度为麦麸煨诃子;清炒诃子>砂炒诃子>诃子。
诃子肉、全核、纯核、生全诃子及不同炮制品全诃子,其作用基本一致,均可使肠管松弛,但全核,纯核作用较弱。实验表明,各炮制品对家兔离体肠管的自发活动和乙酰胆碱及氯化钡引起的肠肌收缩均有明显的抑制和拮抗作用,均未见明显差异。带核诃子和诃子核加大剂量可得到同样结果。其对抗乙酰胆碱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有罂粟碱样作用,主要是诃子素的作用。各炮制品都有很好的止泻作用,且无明显差异,带核诃子止泻作用也很好,但对小鼠小肠输送机能的抑制则以麸煨者略强。煨诃子的面皮中可检出鞣质,而麦麸中未检出鞣质,但二者均有有机酸反应,说明麸煨既降低了有机酸又不损失鞣质。从实验看出,诃子止泻作用是通过抑制肠蠕动和鞣质收敛作用实现的。毒性实验结果,种仁毒性最低,其次为诃子全核和纯核,诃子肉、生全诃子及不同炮制品全诃子毒性较高。
【附】
1、近代的炮制方法还有:炒焦、炒炭、沙烫、土炒、蒸制、面裹煨、麸炒、蜜麸炒等。
2、文献摘录“去核,大麦面裹,慢火煨黄熟,勿令烟出”(《总微》)。“生用则能清金行气,煨熟则能温胃固肠”(《通玄》)。
【总结】从古代文献来看,诃子是以“酒蒸”开始,并未提出“去核”,唐代则提出了“去核”。虽然唐以后历代的炮制方法和辅料都有发展和增加,但以煨法用得较普遍,而且多数炮制方法都要求“去核”。“去核”亦被《中国药典》采用。煨法至今全国仍较常用。在煨法中,无论从中医理论、现代实验的结果、生产成本、简化操作等方面综合考虑,又似以麸煨为佳。
诃子的炮制研究虽然还不深入,但现有的实验结果基本上能说明诃子炮制后止泻作用增强的原因。诃子止泻主要是通过抑制肠蠕动和鞣质收敛的综合作用来实现的。炮制后鞣质含量增加,抑制肠蠕动作用增强,这与诃子传统理论“煨熟温胃固肠”是相符的。此外,作为固涩药的诃子,其中所含番泻苷A炮制前后的变化也应作为研究的内容。所以评价诃子的炮制意义仅以某一个指标作依据是不够的。
在临床上,诃子的常用剂量应是指诃子肉。由于诃子核作用很弱,而且占的比例也较大,若连核用,则必须加大剂量,且应打碎,否则作用差,疗效不佳。
最近更新时间:201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