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皮炮制方法与标准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是传统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制药技术。下面是关于椿皮炮制方法与标准,同时进一步的对炮制技术进行古今比对,从而助推中药药性的发挥。
【药材来源】椿皮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 Swingle的干燥根皮或干皮。全年均可采收,剥取根皮或干皮,刮去粗皮,晒干。
【古代炮制方法】唐代有剥白皮(《外台》)。宋代有细切(《证类》),炙微黄、蜜炙(《圣惠方》)。明代增加了炒、焙(《医学》),醋炙(《必读》),酒炒(《保元》)等法。清代又增加了炒黑(《条辨》)等炮制法。
【现代炮制方法】
1、椿皮: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丝或段,干燥。
2、麸椿皮:先将锅用武火加热,均匀撒入麦麸皮,待冒烟时,投入净椿皮丝,急速翻搅,熏炒至表面呈深黄色时,及时取出,筛去焦麸皮,放凉。椿皮每100千克用麸皮10千克。
【饮片性状】椿皮为长短不一的丝片状,宽3~5毫米,外表面黄白色,内表面淡黄色,密布梭形小孔或小点;切断面棕黄色,外层颗粒性,内层纤维性;质硬而脆;气微,味苦。麸椿皮表面深黄色。
【质量标准】椿皮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11.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5.0%。
【炮制目的】椿皮味苦、涩,性寒。归大肠经、胃经、肝经。具有清热燥湿,收涩止带,止泻止血的功能。用于赤白带下,湿热泻痢,久泻久痢,便血,崩漏。生品有难闻之气,麸炒后可缓和其苦寒之性,并能矫臭。
【应用选择】
1、生用
(1)久痢:常与人参同用,能补益中气,清热涩肠,可用于脏毒夹热下血,久痢脓血不止。配伍诃子、母丁香,可治久泻久痢。
(2)崩漏:常与龟板、白芍、黄柏、黄芩、香附同用,能清热止血固经,可用于血热崩漏,如固经丸(《入门》)。
(3)带下:常与黄柏、白芍、当归、熟地等同用,能清热止带,可用于湿热带下。
2、制用(麸制品)功效与生用相同。
【现代研究】椿皮主含苦楝素、鞣质、赭朴酚、臭椿苦酮、臭椿苦内酯、乙酰臭椿苦内酯、苦木素、新苦木素等。临床报道,樗白皮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便血、溃疡病、子宫颈癌等皆取得较好的疗效。
【附】
1、近代炮制方法还有炒黄、醋炙、炒炭等。
2、文献摘录“樗白皮,专以固摄为用,故泻痢肠风,遗浊崩带者,并主之。然必病久而滑,始为相宜,若新病蚤服,强勉固涩,必变他症而成瘤疾矣。凡用刮去粗皮,生用则能通利,醋炙即能固涩。”(《通玄》)
【总结】椿皮从宋代开始使用辅料和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近年来各地的炮制规范中收载的大多有炒黄、麸炙、醋炒和炒炭法等。《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有生椿皮和麸炒椿皮。
椿皮具有多种成分和临床药效,其所含成分与临床药效间的关系如何,未见报道。不同炮制方法对所含成分和临床药效有何影响,值得研究。炒椿皮、麸炒椿皮、醋椿皮和椿皮炭的炮制意义皆可深入研究。
古时称臭椿皮为樗白皮,香椿皮为椿皮。目前大部分地区椿皮之商品药材多是臭椿皮。仅在四川、贵州等地以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 (A. Juss)Roem.的干皮和根皮入药用,或椿白皮、椿皮兼用。现时一般称臭椿皮为椿皮(樗白皮),而将香椿皮称之为椿白皮。《中国药典》1995年版称臭椿皮为椿皮,即为樗白皮。现行《中国药典》亦是如此。
最近更新时间:2018-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