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 xuexichongbing )

血吸虫病症状_血吸虫病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
蛊胀
,
日本血吸虫病
,
水胀
,
水症
,
曼氏血吸虫病
,
蛊虫病

下面是关于血吸虫病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晚期蛊虫病指蛊虫病病程迁延日久,以体瘦、胁下痞块、腹水为主要表现者。慢性蛊虫病指蛊虫病病程超过6个月,以腹痛腹泻、消瘦、贫血等为主要表现者。急性蛊虫病指感染蛊虫疫毒初期,以肤痒、咳嗽、发热、腹痛腹泻等为主要表现者。以皮肤瘙痒,咳嗽,腹痛腹泻,胁下痞块,消瘦,腹水,大便检查见蛊虫(血吸虫)卵等为主要表现的寄生虫病。
病因:
初期由于表里受邪。当虫邪蛊毒经由皮毛侵入而首先犯及肺卫,肺与大肠相表里,蛊毒由脏入腑,由表入里,下迫大肠,传化失司,甚至败坏肠膜脂膏。中期由于肝脾受损。肺朝百脉,蛊毒虫邪随血脉飘流,引起脏腑器官受损。由于肝为藏 血之脏,脾有统血之功,蛊毒虫邪裹于血中,随血而藏于肝,侵于脾,导致肝脾受损则最为常见。末期由于水裹气结血凝。肝脾郁滞日久,由气郁血瘀进一步酿成气结血凝,而结为痞块。倘使脾气不虚,能运化水谷津液,则血虽凝结而无水裹之虞;若脾气虚衰,运化失司,则形成血凝气结水裹的病机,于是发生积水而胀满。
病机:
初期由于表里受邪。当虫邪蛊毒经由皮毛侵入而首先犯及肺卫,卫阳被郁,则发热恶寒、身困倦疼痛、发疹;肺失清肃,则咳嗽、胸痛、痰血;蛊热不解,由表入里,此即所谓"溪温"、"蛊疫"初得之病机。肺与大肠相表里,蛊毒由脏入腑,下迫大肠,传化失司,则腹痛、便秘或泄泻;蛊毒败坏肠膜脂膏,又可出现下痢脓血,形成所谓"肠蛊痢"。中期由于肝脾受损。肺朝百脉,蛊毒虫邪随血脉飘流,引起脏腑器官受损。由于肝为藏血之脏,脾有统血之功,蛊毒虫邪裹于血中,随血而藏于肝,侵于脾,导致肝脾 受损则最为常见。蛊毒虫邪沉积于肝脾,使气机郁滞,经隧阻涩,久之,积聚痞块由此而生。末期由于水裹气结血凝。肝脾郁滞日久,由气郁血瘀进一步酿成气结血凝,而结为痞块。倘使脾气不虚,能运化水谷津液,则血虽凝结而无水裹之虞;若脾气虚衰,运化失司,则形成血凝气结水裹的病机,于是发生积水而胀满。古人所谓"蛊胀"、"水胀"或"水症"等,都是此种病机演变的结果,名异而实同。气以行血,血以载气:气生于水,水化于气。故水愈停,则血愈凝、气愈滞;血愈凝,则气愈滞、水愈停,水停、气滞、血瘀二者恶性往复,互为因果。
胁下痞块盘踞,腹中浊水停留,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三焦无以化行,则二便不利。浊水郁久,化生湿热,则耗真阴。肝郁日久,遏郁生热,暗耗肝阴,引起肝阳上亢;木不疏土,则脾气不展,使已为血瘀、水停所困的脾胃,更加困惫不堪。脾胃困惫,失于运化,水谷纳少,既不能"荣木"以养肝,"生金"以荣肺,又不能以后天养先天,充肾精而生气血。肾气虚,精不足,一则发育生长迟缓而成虚损;二则不能主水、司二便,浊水更加泛滥;三则不能温助脾阳,使脾胃愈虚。水谷生气血,气血长肌肉,脾胃虚极,水谷纳少,气血无源,以致大肉脱陷,赢削瘦极。如此恶性因果,循环不已,终至五脏交亏,阴阳两虚,气血衰惫。这就是本病的病势发展和脏腑传变的一般过程。不过阳易虚而易复,相对说来较易治疗。素禀阴虚、血虚者,则病偏肝肾,常表现为阴虚阳亢,加之浊水生湿热,故阴损更难治疗,可因痰热上泛心包,内闭外脱为终局。此外,也可因为脉络瘀久生热,热伤血脉,致使血不循经;或脾气虚甚,不能统血,造成突然大量吐血、便血、衄血,以致气随血耗而告终。
蛊虫病是蛊毒由皮毛侵入肺部,下涉肠道,淤积肝络,阻碍气血水液运行。
诊断:
急性期(1)表里受邪:
          证候:发热恶寒或往来寒热,头身疼痛,胸胁苦满,无汗,发疹奇痒,时现时隐,咳嗽胸痛,或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苔白或黄,脉多浮数或弦数。病甚者,邪热传里,发热持续,汗出,口渴,便秘或腹泻便脓血,神志迟顿,谵妄,苔黄或黄燥,脉多滑数。
          证候分析:蛊毒虫邪由皮毛而入,初犯肺卫,使卫阳被郁,营卫失和,病在太阳之表,故寒热无汗、头身痛、发疹;肺气失宣,故咳嗽胸痛。如兼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恶心呕吐,是病由太阳而波及少阳,为太阳少阳并病。如热邪传里,高热持续,汗出,口渴,谵妄,更兼腹痛腹泻便脓血,则病涉阳明,为三阳并病。
(2)气阴两虚:
          证候:发热不退,面苍神倦,全身乏力,形体消瘦,心悸气短,咽干口燥,烦不得卧,舌红苔黄,脉细数。
          证候分析:热邪稽留,耗气伤阴。心气伤则神倦乏力,心悸气短,肾阴损则咽干口燥;肾阴不齐心火,则心烦不得眠;气阴两伤不能充肌肉颜色,故形体消瘦,面色苍暗,是病由三阳转少阴之证。
慢性及晚期(1)痞块:
          ①实证:
          证候:形体尚充,或较瘦削,面色有华,目光有神,唇甲红润,步履自如,食欲正常,二便自调,痞块较小,质地较柔,胸胁胀急,时时作痛,舌红有瘀点,苔白滑,脉弦紧。
          证候分析:蛊毒虫邪沉积肝脾,气结血凝,结为痞块,滞于胁下,气血受阻,故绷急作痛。由于脏气较盛,或为病不久,故痞块小而柔,且无积水或积水甚少。正气未衰,所以形神色脉均较虚证为佳。
②虚证:
        证候:面色萎黄、晦褐或淡白,肌肉瘦削,四肢如柴,形气尪赢,目少神光。唇甲淡白,卧床不起,神疲懒言,食欲衰少,便溏溲短,痞块如杯如盘,大者竟横过脐眼,质坚如石,甚者表面崎岖,边缘不齐,舌有瘀点,脉细涩弱。偏阳虚者,畏寒肢冷,喜温喜暖,但欲寐,舌淡嫩,苔白滑,脉沉迟涩弱。偏阴虚者,潮热心烦,面赤颧红,咽干口燥,少寐易怒,舌红唇赤,脉细数弱。
        证候分析,痞块盘踞日久,或因素体不足,脏气本虚;或因反复攻削,未予补益,大伤元气;或因重复受邪,量多毒大,其势难当,致使元气日益减掼,五脏交亏,气血衰少,而呈现种种不足之症,表明正气大虚。如痞块既大而坚,崎岖不齐,盘根错节,势若牢不可破,表明邪气大实。
(2)蛊胀:
①实症:
证候:面色苍白或淡白,目光有神,精神苦闷,时欲太息,形体尚充,或稍瘦削,腹部胀满如鼓、如箕或如抱饔,青筋怒张,按之浮动,水振明显,或可扪及胁下痞块,饮食稍减,多餐则觉胀满不适,或口渴,或腹部烦热,睡眠不适,甚或不能平卧,呼吸气粗,声音虽低而不怯弱,大便于或不爽,小便短少黄赤,舌边红润或淡红,苔白滑或黄滑,脉弦滑有力。亦有胀满不甚,舌脉平正者。
证候分析:浊水实邪,停聚腹中,日积月累,由少而多,壅滞满腹,故腹中胀满,按之 浮动,有水振声;水留血滞,故青筋怒张;水郁化热,故腹部烦热;浊水不化,水津不布,故口渴;水阻脾困,运化不行,故食减,多餐则更觉胀满;水滞肠道,传化紊乱,故大便干或不爽;水溢高原,肺气不降,故呼吸气粗,时欲太息;心神不宁,则睡眠不适,精神苦闷;水之停聚,源于小便短少,小便短少艰涩则是三焦气化不行引起,三焦气化失司又是胁下痞块梗阻所致,故胁下痞块为积水之根蒂。形体尚充,能进饮食,脉息有力,是胃气未败,正气不虚之象。如形体瘦削,但目光有神。能进饮食,脉息有根,则属“形败气不败”之候,切勿视为至虚之证。如胀满不甚,积水轻度,病势缓和,色脉平正,则是实证中的轻证。
②虚证:
证候:面色淡白或晄白或苍黄或惨白无华,目光少神,精神疲惫,呼吸短浅或不续,声音低微,腹胀脐平,按之坚满或不坚而失弹性,不思饮食,头眩,心悸,或自汗,肌削骨立,形体赢瘦,肤不泽润,小便短少更甚。偏阳虚者,畏寒神怯,四肢不温,但欲寐,大便泄泻或滤薄,舌淡白,苔白润,脉沉迟无力。偏阴虚者,身有微热,四肢烦热,或盗汗,或咽干,舌红光剥无苔,脉细无力或弦大无根。
证候分析:水停腹中,脏腑之气,升者不升,降者不降,生化迟缓,运转呆滞,日久则由实转虚。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以生气血,长肌肉,润肤泽毛,故食少、肌削、赢瘦、皮肤不润;肺气虚故息短不续,声音低微;心气虚则心悸气短;肾气虚不能司二便,故小便更加短少;脏腑气血皆虚,正气不支。故少神、疲惫、面无华色。
(3)下痢:
证候:腹痛腹泻,或大便带血,日2~3次,重者腹中绞痛,里急后重,粪便脓血相混,常持续数月数年,或有发热,腹胀胸满,饮食不香,苔黄滑或腻,脉多濡数或弦数。
证候分析:下痢一症,常出现在本病过程中,乃因蛊毒虫邪挟湿热浊气内侵肠道,使肠道传化失常,肠膜脂膏败坏而引起。感邪轻者,日2~3次,无须介意。感邪重者,腹中绞痛、里急便脓血,状同痢疾。由于肠道曲折幽深,蛊毒虫邪最易残留,故延绵经年不愈。
(4)黄疸:
 证候:阳黄则身目黄色鲜明如橘子,小便不利,色如浓茶,大便干,口渴口苦,或发热, 舌红苔干厚黄腻,脉象滑数或濡数。阴黄则黄色暗晦,小便不利,色淡黄,大便溏,不渴口淡,不发热或身凉,舌淡苔白滑或灰腻,脉沉缓或濡缓。虚黄则眼目黄染,面以土色,神倦无力,声低息微,或四肢浮肿不温,舌质紫暗或嫩红无苔,或白苔,脉细弱。急黄则发病急骤,黄疸加深甚快,身目黄色鲜明光亮,高热口渴,喜凉饮,迅速出现烦躁、谵妄、神昏,或吐血、衄血、便血、或斑疹、小便不利,大便多秘结,舌红绛或紫暗,苔黄燥或黄腻,脉弦数或细数或革数。
证候分析:本证由蛊毒虫邪内聚肝脾,致使肝脾郁结,胆气壅滞,胆液泛溢所致。如肝 经郁热偏盛,而从热化,则发为阳黄;脾湿偏盛,而从寒化,则发为阴黄。临床所见,阴黄阳黄可以互相转化,但恒以阴黄为多见。如郁热湿邪遏滞太甚,化火化毒,妄入心营,心包受邪,神明失主,则发生急黄危证,多因阴津消亡,气脱神散,不可逆转而陷入绝境。观察黄疸的深浅程度,常为揆度病势轻重和正气盛衰的标志。如黄疸由深而浅,渐次消退,表明脏腑郁滞渐趋疏利,正气渐盛,病势由重转轻。如黄疸由浅而深,日渐加重,有增无减,提示脏腑郁滞更甚,正气江河日下,病势由轻转重。
 (5)虚损:
  证候:面色苍暗或晄白不荣,形气赢弱,毛发枯槁,唇甲淡白,骨骼纤细,肚大肢小,男子阳萎,女子无经,发育迟缓,年已弱冠,形同侏儒,舌脉皆虚。
证候分析:本病过程中,五脏气血均有虚有损,而此处之“虚损”,是指以损伤肾精最为突出者。多见于儿童患者,常因先天不足,又加反复受邪,在五脏交亏过程中侧重伤肾而引起。肾藏精主骨,精主生长发育,肾精虚损,故出现一派发育生长迟缓的症状。
 兼夹证:
 在慢性及晚期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通常要优先处理的一些证候,不先解决好这些问题,势必影响对主症的治疗。
(1)发热:
证候:发热有高有低,有久有暂,或高热弛张,或低热起伏,或一时性,或持续性,偏气虚者,常自汗出,心累气短,四肢欠温,舌淡白胖嫩,苔白滑。偏阴虚者常有盗汗,颧红咽干,多梦少寐,手足烦热,舌红瘦少津。夹湿热者,发热不扬,或自觉腹中灼热,常喜露肚贪凉,身倦肢烦,胸闷不饥,渴不欲饮,时时心烦,舌红苔黄腻而厚。脉多濡数。
 证候分析:本病在慢性及晚期过程中的发热,除重复感受蛊毒虫邪引起者外,一时性者,多系外感风寒、风热,数日即解;持续性者,良由内伤引起。本病晚期阴阳气血尽皆亏虚,阳气偏虚者,阴火上乘而发热;阴津偏虚者,阳气虚无而发热。湿热引起发热,则系浊水郁久所致。不管何种发热皆能消烁人的元气和阴精,导致进一步的亏损。
(2)出血:
证候:鼻衄、齿衄,以量少而频为多见。大量吐血、呕血或大便下血,其势甚猛,往往骤然发作,面色苍白,精神疲惫,情绪紧张,形容消瘦,口渴烦躁,胸腹胀闷,泛泛欲吐,斯时痞块显著缩小或消失,脉呈芤象;如继续发展,则冷汗淋漓,四肢厥逆,烦躁颠倒,神思恍惚,脉由芤转散。
证候分析:本病慢性及晚期,脉道瘀阻,加之肝脾两虚。藏血无能,统血无力,以致出 血。若大量出血不止,出现冷汗肢厥躁烦脉散,是气随血耗,阳随阴消的危象,往往陷于死亡。
(3)痞满:
        证候:腹部痞满,或绷急紧张,或外观胀满并不太甚,常因情绪或进食而突然苦满难受,甚至不能入眠,不能饮食,精神苦闷,嗳气矢气,常可暂缓,用手敲按,鼓鼓有声,舌脉无特殊。
证候分析:腹部痞满本是慢性及晚期所常见,但如突然痞满难忍,以痞满为主要痛苦者,则不可常规视之。此等病人其积水之程度与自诉之胀满感通常不成正比,乃浊水裹郁气而引起。
(4)肝阳:
证候:头晕眼花或发黑,或头痛,心烦易怒,腰酸肢软,口苦,失眠,不欲食,自觉胸中热气上冒,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滑,或细数无力。
证候分析:肝气郁久化热,时时上冒引起者,属实,脉多弦滑。肾气亏虚,水不涵木引起者,属虚,脉多细数无力。动则扰阳,静则生阴。肝阳上亢,不能入眠,既扰阳又不能生阴而反耗阴。且肝阳太亢,更侮脾土,使已困之脾更加困顿。如此恶性循环,以致病势进一步恶化。
类证:
1.疟疾:其往来寒热休作有时,无疫水接触史,寒战时血液涂片或骨髓涂片或找到疟原虫。
2.痢疾:血象检查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查不到蛊虫(血吸虫)卵。
3.肺热病:血象检查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大便查不到蛊虫卵,无腹痛、便下红白粘冻等症,肺部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急性期以杀虫、解蛊毒为主,辅以解表清里,滋养气阴为基本治则。力求灭虫彻底,以达到根治目的。
本病慢性及晚期治疗较为复杂。大抵有兼证者,先治兼症,后治主症。有积水者,先除积水,后破证块。虚证当补,实证当攻。虚证为主者,先补其虚,后务其实;实证为主者,先攻其实,后务其虚。或一补一攻,二补一攻,二攻一补,寓补于攻,寓攻于补。补有温补滋 补,补阴补阳,补气补血,以及补不同脏腑之侧重;攻有峻下缓下,分消,通瘀,行气,软坚之各殊,务须权衡病位虚实,揆度邪正消长,才能审时度势,按生克,论制化,行攻补,将克制变为生化,从乘侮转为促进,方能药证相对。过程中不忘杀虫、解蛊毒以图其根本。此期的治疗步骤可概括为:消积水一攻痞块一扶正气一除虫毒。
急性期:
(1)表里受邪:治法:杀虫、解蛊毒,和解表里。
方药:杀虫、解蛊毒常用方:①南瓜子仁去油粉剂,成人每次服80g,一日3次,连服30 天。本药副反应轻微,常有轻度的腹泻、腹胀、食欲减退和头晕,少数人有恶心呕吐。其副反应一般均在继续服药10天后减少或消失。②复方槟榔丸,成人每次10g,一日2次,饭前温开水吞服,20天为一疗程,总量400g,儿童酌减。③鸦胆子去壳取仁,每粒重0.4g,成人每次10粒装胶囊吞服,一日三次,连服40天为一疗程。如上述药物杀虫无效,可采用有关的西药治疗。
 和解表里,如太阳少阳并病,用柴胡桂枝汤两解表里。腹痛腹泻下痢,里急后重显著者,是肠道邪热偏盛,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白头翁、木香、芍药解表清里,调气和血。干咳胸痛痰血突出者,是肺经邪热化燥,用清燥救肺汤加贝母、百部、连翘,清热润肺。如高热持续、口渴、杆出、谵妄者,是热入阳明,用白虎加人参汤重剂、甘寒清热。
(2)气阴两虚:治法:益气滋阴,清热生津。
 方药:如阳明邪热伤及肺胃气液,常用竹叶石膏汤加减,热势偏高者,重加石膏、知母; 津液偏亏,口渴,唇焦、舌干者,加生地、花粉、玉竹、石斛;大便秘结、时时谵语,腑热成实者,加大黄、芒硝泄热存阴。如余热未尽,心肾阴伤,口干咽燥,烦不得眠者,用黄连 阿胶加生地、麦冬。如长期发热,身倦少气,面苍形瘦,手足欠温,舌淡白而润,脉弱者,是阳虚气弱,阴火上乘,用补中益气汤加青蒿、鳖甲甘温除热。
慢性及晚期:
(1)痞块: ①实证: 治法:以攻为主。包括活血化瘀、破气通络、软坚散结等具体治则。
 方药:大黄zhe虫丸与瓦楞子丸为攻坚猛剂,适用于体气较强,痞块较大而坚者,二方可交替使用。一般用法是,大黄zhe虫丸一次4.5~6g,一日三次,服10天,改用瓦楞子丸,一次9~15g,服10天)为一疗程,休息3~5天。均空腹温开水下。儿童酌减量。膈下逐瘀汤与肝脾消肿丸为攻坚缓剂,适于体气较差,或痞块较小而软,肝脾气郁显著者。用法:肝脾消肿丸一次3g,一日3次,温开水下;膈下逐瘀汤水煎服,二方可以单独使用,亦可配合应用:如夹气滞,胸脘痞满难受,嗳气矢气略舒者,可另用四磨饮,以疏利气机。如夹水积、必须兼用消水剂,如舟车丸。 攻坚之剂,如其有效,则痞块逐渐缩小,或转软化,各种症状亦随之而改善。但攻坚之剂,本属克伐之品,最易耗气,故在疗程间当进补益,以恢复体力。如服药过程中,出现精神疲乏,一身无力,心累气短,即当停药,改用补益,待体气能支,再行攻伐。至于虚证患者,有大出血或谵妄,昏迷,或孕妇,均在禁攻之列。
无形之气机为病,略加调节则疏,数剂即可见效。有形之痞块盘踞,攻破不易,见效缓慢,往往以月计。
②虚证:
 治法,以补益为主。补虚是手段,攻积才是目的。痞块补虚,除针对其虚之重点外,要始终注意养肝和肝。
方药:参照蛊胀虚证。但常配用养肝调肝之品。养肝血、滋肝阴,常用当归、芍药、地黄、首乌、五味、山萸肉、枸杞子、女贞、旱莲等;调肝利气,常用柴胡、茵陈、郁金、香附、青皮、乌药等,酌情选择,配合主方治疗。
(2)蛊胀
①实症: 治法:以攻水为主要治法。攻水有泻下和分消二法。泻下有峻剂缓剂,分消有温利清利,应针对不同的轻度程度和寒热性质而选用。
方药:水实重证,高度胀满,状如抱饔,形气神色尚充,大便干结,脉息有力,当用峻下剂。如舟车丸6~9g,每日一次,清晨空腹温开水下,儿童酌减量;或含巴绛矾丸每日1~ 2次,每次1~6粒,饭后2时温开水下(勿咀碎)。水实重证,但形气略逊,可用缓下剂。如 十枣汤0.5~1.5g,早晨空腹枣汤下;或消水丹每次1~3g,温开水送服。凡服泻下剂,尤其 是峻下剂,一般应由小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但大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等,一般3~4小时即可消失。如反应较重,出现虚弱征象者,可用枣汤、冷粥调和之。个别患者服用泻下剂,发现腹泻不止,或兼呕吐,腹痛,汗出肢冷,气短神疲,脉息微弱,是气液有脱陷之势,应即时艾灸气海、天枢,针刺人中,或独参汤益气固脱,积极抢救。为了减少意外,应用泻下逐水要严格排除禁忌证,凡是虚证病人,或是有神志模糊、高热、谵语,或是最近有出血者,均在禁下之列。虚实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的,本病的实证从本质上说,其体气仍然是虚弱的,泻下逐水不可持续使用,否则会由实转虚而丧失攻下条件。故在泻下3~4天后、其间应休息1~2天,同时进六君子汤以调补脾胃,固扶正气。
水实轻证,腹胀不甚,证轻不必用重药,可用分消利水法。如水郁化热,腹中烦热,舌红苔黄者,可用清利剂:半边莲合剂加车前子、木通、茵陈、泽泻,清热利水,行气活血,使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水行,水去则热除。如水实未尽,过利伤阴,舌红少津者,用育阴利水剂:猪苓汤加车前子、白茅根。如水从寒化,其势较缓,舌淡白,苔白滑,脉缓者,用温利剂:加减胃苓丸(汤)或五皮饮合五苓散。分消利水法虽不甚伤脾气,但可以伤肾气。损阴 津。临床上每见始用分消利水效佳,再用效减,最后无效,即是耗伤肾气的表现。故分消利水法也不可持续使用,在连续分消7~10天,其问也应休息2~3天,并根据其阴阳偏虚的情况,或温肾,或滋肾,以培补肾气,恢复气化。温肾用金匮肾气丸,适于分消之后,神疲懒言,手足欠温,舌淡白,脉沉细者;滋肾用六味地黄丸,适于分消之后,心烦少寐,咽干唇红,舌红少津,脉细数者。
②虚证:
治法:以补虚为主,待正气好转,再图逐水,要始终重视脾胃。
方药:脾虚者,不思饮食,食不消化,肌肉瘦削,或便溏,用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 汤,健运脾胃,促进运化。偏气虚者,常为肺脾气虚,声低息短,动则喘促,面色晄白,食少便溏,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糯米草,或补中益气汤益气健脾,补土生金。偏血虚者,常为心脾血虚,面色苍白,唇甲淡白,心悸失眠,用归脾汤加鸡矢藤、鸡血藤,甘温健脾,滋养心血。气血两虚者,用十全大补汤。偏阴者,常为肝肾阴虚,腰背酸软,口干咽干燥,烦躁
怒,手足心热,舌红干,脉细数,用左归饮加泽泻、车前子,滋阴津而不碍浊水。偏阳虚者,多为脾肾阳虚,畏寒神怯,四肢不温,或兼下肢浮肿,舌淡白胖嫩,脉沉缓弱,用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化气行水,即王太仆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者是。通过调补,俟虚象改善,正气能支,就可攻水。因血吸虫病晚期,常为正虚邪实,故攻邪之时,应不忘补虚,注意固护正气:补益之时,须不忘祛邪,以免留邪为患。
关于“穿刺”放水之法,只有在病情紧急,胀满太盛、而不能用泻下、分消达到解围目的时,暂时使用以顿锉病势。因为“穿刺”放水只有一时之快,随消随胀,反复放之,有伤气液之虞。
本病通过治疗,积水消后,往往容易复发。因此,积水消后,一俟正气能支,就当进行攻痞块,杀虫邪的治疗。
(3)下痢:治法:杀虫、解蛊毒,调气行血。
方药:用白头翁汤加木香、槟榔、芍药、马鞭草、水煎服。重者同时加服南瓜子粉。
(4)黄疸: 治法:疏肝理脾,利胆除湿。
 方药:阳黄,用茵陈蒿汤加车前子、泽泻、郁金、虎杖。如脘腹胀满甚者,是气郁食滞,加厚朴、神曲;恶心呕吐者,是胆胃不和,加竹茹、法夏;兼少量出血者,是热伤血络,加白茅根、血余炭;大便稀溏者,去大黄之通下。阴黄,用茵陈五苓散(五苓散加茵陈),寒重者,手足清冷,畏寒神疲,脉沉缓,加附子、干姜;腹胀满,苔厚腻,是湿浊重,加草果、菖蒲、白蔻;神疲、倦怠、少气者,是兼气虚, 加党参、黄芪;呕吐恶心者,胃失和降,加陈皮、半夏。 急黄,属于重证危证,当严密观察,积极抢救。宜以清心开窍,解毒清热,疏肝利胆为主要治法。用茵陈蒿汤加郁金、过路黄、败酱草。如鼻衄、齿衄或少量吐血者,加白茅根、血余炭、藕节。如神志昏迷、谵语者,另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每次1g,一日2次;或安宫牛黄丸针剂(又名醒脑静)每次2~4ml,肌注注射,一日2次,或6~8ml加入500ml 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喉中痰壅者,鲜竹沥频频与服。凡神志昏迷者,上述口服药一律鼻饲。如热势不退,神昏不解,大有亡阳阴竭,神气涣散之虞,当中西医配合治疗。
(5)虚损: 
治法:大补元气,充填肾精为主,佐以杀虫、解蛊毒。
方药:补肾填精,用河车大造丸酌加菟丝、巴戟、桑寄生、淫羊藿、冬虫夏草、枸杞、鹿茸等。俟元气有所恢复,即进行杀虫、解蛊毒。以绝其病本。之后,再以上方调补,年少儿童的发育成长是逐渐可以恢复的。
兼夹证(1)发热:
  治法:当别外感、内伤、虚实、寒热分别治之。
方药:本病慢性及晚期的发热,原因很多。一时性感冒发热,常常影响治疗计划,当及时处理,分别性质,或风寒,或风热,参考“感冒病”篇,按虚人感冒进行治疗。持续性发热,多为内伤虚热,当辨明阴阳,分别处理。属阴虚发热,热退无汗,夜热早凉者,用青蒿鳖甲汤加麦冬、沙参之类,养阴透热;阴虚血弱,出盗汗者,用秦艽鳖甲汤加黄芪、芍药之 类。属阳气虚发热者,阴火上乘所致,要点是虽发热(或高或低)但舌质淡白胖嫩,苔白润。偏气虚者,常自汗出,少气懒言,脉虽洪大,按之软弱,用补中益气汤加桂枝、芍药;偏阳虚者,常四肢不温,脉沉,用金匮肾气丸煎服,均属甘温除热法,此外,尚有温热发热者,其发热不扬,周身困倦,胸闷腹胀,知饥不食,或腹中灼热,苔多黄滑或厚腻,用甘露消毒丹, 清热利湿,芳化浊邪。如是重复受邪引起者,用南瓜治疗。
( 2)出血:
治法:在原治法基础上加止血。
方药:少量鼻衄、齿衄,只需于主方中伍用止血药即可,如白茅根、血余炭、藕节、仙鹤草、侧柏炭。大小蓟等,可酌情选用。如突然大量吐血、呕血、便血,则须严密观察,认真及时处理。凡是大量出血的病人,首先绝对卧床,安定情绪,禁止饮水,停止食物24小时 左右,继以三七粉一次3g,一日3次;或云南白药,一次1.5g吞服,一日3次;或大黄炭、芍药炭粉剂,各1.5g,日夜分次与服。直至有饥饿感觉,开始流质饮食,大便恢复黄色才停止使用。对出血过多,昏晕不支,汗出,脉微细或浮大,有虚脱之虞者,用人参30g煎浓汁,送服三七粉6g,一日3~4次。禁忌使用一切升阳、动气、涌吐之药。如病势继续发展,出现冷汗,肢逆,烦躁,恍惚,脉息微细欲绝者,当配合西医抢救。
(3)痞满:
治法:消除积气。
 方药:一般腹胀为积水的表现。如积水夹气,腹胀难忍,影响睡眠,可对症处理予消气散(用炒莱菔子:9g、沉香2g、醋制香附9g、广木香6g、青皮9g、麝香0.6g,研极细密装备用),每服1.5g,2小时一次,至多三次,则上嗝气、下矢气,气机疏通而缓解。有时嚼服蔻仁一、二粒,亦可得暂时缓解。
 (4)肝阳: 治法:以平肝潜阳为主要治则。
方药:常用天麻钩藤饮,功兼滋养苦降,虚实并举。如肝阳过亢,头眩、耳鸣、热气上冲者,酌加蒺藜、菊花、夏枯草、豨莶草;睡眠不佳者,酌加龙骨、牡蛎。珍珠母、合欢花。
(一)辨证论治:
1.虫毒犯肺证:发热恶寒,汗少,头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夹血,或皮肤红疹瘙痒,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宣肺透邪。麻杏石甘汤加薄荷、蝉蜕、芦根等。
2.肠道湿热证:高热持续不退,或汗出热退而复作,口渴烦躁,恶心欲吐,肠鸣腹痛,腹泻,或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利肠道湿热。葛根芩连汤加减。
3.肝胆湿热证:发热缠绵不解,皮肤巩膜黄染,黄色鲜明,右胁胀痛,胁下有痞块,甚或腹胀如鼓,触之有水,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清利肝胆湿热。甘露消毒丹加减,或茵陈四苓散加减。
4.热毒陷营证:高热不退,口渴烦躁,头痛呕吐,神昏谵语,或四肢抽搐,舌红绛,苔黄糙,脉细数。清营解毒。清瘟败毒饮加减。
(一)辨证论治:
1.肝肾阴虚证:腹胀胁痛,心烦失眠,口干尿少,牙龈出血,面色晦滞,形体消瘦,或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滋补肝肾。一贯煎加白茅根、仙鹤草等。
2.脾肾阳虚证:腹大胀满,神倦乏力,脘闷纳呆,面色晄白,肢冷畏寒,大便溏泄,腰膝酸软,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温补脾肾、利水消肿。实脾饮加减。
3.瘀血阻络证:病延日久,面色腊黄暗晦,短气乏力,腹大如鼓,青筋显露,胸颈红痣,肝小脾大,或呕血、便血,唇紫暗,舌有瘀斑,脉弦涩。化瘀通络、软坚散结。活络效灵丹加三七、土鳖虫、马鞭草、鳖甲等。
辨证论治:
1.湿阻肠道证:胸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嗳气则舒,胁痛或腹痛便稀,或夹有红白粘冻,便时矢气频作,排便不爽,舌苔白腻,脉濡缓。燥湿行气。霍朴夏苓汤加木香、黄连、仙鹤草等。
2.肝郁脾虚证:腹胀胁痛,胸闷腹胀,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疲乏无力,大便溏薄或先硬后溏,夹有粘冻,舌苔薄白,脉细弦。疏肝健脾。逍遥散加减。
3.肝郁血瘀证:胁肋胀痛或刺痛,固定不移,脘腹闷胀,纳少嗳气,肝脾肿大,面黑唇紫,舌质紫暗或瘀点,苔白,脉弦涩。疏肝化瘀。血府逐瘀汤加鳖甲,或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针灸:
用针灸疗法在预防和治疗锑剂的毒性反应方面,研究颇多。用于预防:  常取五总穴:合谷、列缺、内关、足三里、委中,于锑剂注射前15~30分钟扎针,轻度或中等度刺激,留针5~10分钟,观察154例,通过对照,反应率降低45%~60%。用 下述穴位治疗锑剂中毒反应,取得满意效果,即恶心呕吐:足三里、内关、中脘;食欲不振: 中脘(灸)、足三里(灸)、曲池;下腹部疼痛,中枢、大横、肾俞、大肠俞;上腹部疼痛:期 门、章门、中脘;腹泻:天枢、神阙、足三里;肩关节痛:肩髃、肩井、曲池、秉风;手臂  肌肉痛:手三里、合谷、肩髃;头痛:列缺、太阳、上星;晕眩:风池、解溪、丰隆;发热:  大椎、合谷。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