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心肌病:( yuanfaxingxinjibing )
别名:
惊悸
,
心悸
,
水肿
,
厥证
,
喘证
,
怔忡
,
胸痹
下面是关于原发性心肌病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
原发性心肌病是一组原因未明的以心肌病变为主的心脏疾病。本病分为三型:①扩张型心肌病:该型特征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肌肥厚,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多见,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此型最为常见,占70%~80%。②肥厚型心肌病:其特征为心室肌肥厚,典型者在左心室,以室间隔为甚,偶呈同心性肥厚,左心室腔容积正常或缩小,偶尔病变发生于右心室,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型也较为常见,约占10%~20%。③限制型心肌病:本型特征为原发性心肌的浸润性或非浸润性病变,或心肌心内膜纤维化,引起心脏充盈受阻的舒张期功能障碍,较为少见。 |
病因: |
1.扩张型心肌病 (1)病毒感染免疫反应学说:认为心肌病是在病毒感染后发生的免疫性心肌损害所造成,是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发病学说。 (2)心肌内小冠状动脉分支的病变,引起痉挛和阻塞所致。 (3)有些病例有心肌代谢过程中某些酶的缺乏也可能是其机理之一。 (4)部分病例与营养障碍有关,如食物中缺乏微量元素硒可能引起心肌改变。 2. 肥厚型心肌病 目前认为该病与遗传有关。 3. 限制性心肌病 病因未明。 |
病理: |
1.扩张型心肌病 心脏重量增加,各心腔扩大,心肌灰白而松弛;室壁厚度近乎正常, 心内膜也可增厚,可有心腔内附壁血栓,常有心肌纤维化,也可心壁成片受损,心脏起搏系 统亦可受侵。 显微镜下可见心肌纤维肥大,细胞核固缩、变形或消失,胞浆内有空泡形成。纤维组织增多,心肌纤维可被条索状纤维组织所分割,心内膜中胶原和弹性纤维也增多,可见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多为心肌细胞溶解,尤其是病程长的病例。 电镜下可见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消失,肌浆膜间隙扩大,有纤维状物质与颗粒状脂褐素;肌原纤维可以消失。 2.肥厚型心肌病 分为两型:①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高度肥厚向左心室腔内突出,收缩时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②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肥厚程度较轻,收缩期不引起左室流出道明显梗阻。 3。限制型心肌病 在浸润性病变所致的限制型心肌病中,有淀粉样变性、类肉瘤、血色病、糖原累积症等种类。 |
诊断标准: |
见扩张性和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 |
诊断依据: |
原发性心肌病的诊断需除外其它原因的心脏病。如临床上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晕厥、充血性心力衰竭,而无常见的风心、冠心、先心、高血压性、肺原性心脏病或心包疾病等时,应考虑本病。进一步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检,超声心动图、x线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及分型,明确诊断有时依赖于心肌活检、心血管造影。 |
症状: |
1.扩张型心肌病 : 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其中以气急和浮肿最为常见。最初在劳动或劳累后气急,以后在轻度活动或休息时也有气急,或有夜间阵发性气急,并常见头晕,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少数患者有晕厥,各种心律失常均可见到,还可发生栓塞及猝死。2.肥厚型心肌病 起病多缓慢。约1/3的患者有家族史,症状大多开始于30岁以前,男 女同样罹患。主要症状为:①呼吸困难,多于劳累后出现;②心前区疼痛,亦多在劳累后出现,似心绞痛,但可不典型;③乏力、头晕与昏厥,多在活动时发生;④心悸;⑤心力衰竭,多见于晚期患者,常合并有心房纤颤。 3.限制型心肌病 我国较少见,多发生在南方,呈散发分布,起病比较缓慢。早期可有发热,逐渐出现乏力、头晕、气急,气急程度较扩张型心肌病为轻,以下肢水肿、腹水为突出表现。 |
体征: |
1.扩张型心肌病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可有抬举性搏动,心浊音界向左扩大,常可听到第三、第四心音,心率快时呈奔马律,二尖瓣或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该杂音在心功能改善后减轻,血压多正常,但晚期患者血压可下降,脉压小,出现心力衰竭时舒张压可轻度升高,心力衰竭时可出现交替脉,脉搏常减弱,两肺底可闻及湿罗音,并可见肝脏肿大,浮肿,甚或胸、腹水,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出现,为首见或主要的表现,并有多种心律失常合并存在而构成复杂心律失常,可以反复发生。此外可有脑、肾、肺等处栓塞的体征。 2.肥厚型心肌病 常见体征有心浊音界向左扩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可见抬举性冲动或心尖双搏动;胸骨左缘下段心尖内侧可听到收缩中期或晚期喷射性杂音,向心尖部传播,可伴有收缩期震颤,见于有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凡增加心肌收缩力或减轻心脏负荷的措施(如给予洋地黄类、异丙肾上腺素,亚硝酸异戊酯、硝酸甘油、做valsalva动作、体力劳动后或早搏后)均可使杂音增强;凡减弱心肌收缩力或增加心脏负荷的措施(如给予血管收缩药、β受体阻滞剂、下蹲、紧握拳等)均可使杂音减弱,约半数患者同时可闻及二尖瓣关 闭不全的杂音;第二心音可呈反常分裂,呼气时明显(由于左心室喷血受阻,主动脉瓣延迟 关闭所致)。心律失常以心房纤颤为多。 非梗阻肥厚型心肌病仅心脏轻度增大,肺动脉瓣第二音分裂,无反常的逆分裂,杂音较 少且较轻。 3。限制型心肌病 病变以左心室为主者可有左心衰竭和肺动脉高压的表现,如两肺底可闻及罗音,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等;病变以右心室为主者有右心室回流受阻的表现,如颈静脉怒张,吸气时膨胀(库氏征),肝大、下肢浮肿、腹水等,心尖搏动常减弱,心脏浊音界轻度增大,心音低钝,心率快,可有舒张期奔马律及心律失常,心包积液也可存在,可有内脏栓塞。 |
电诊断: |
心电图检查: 1.扩张型心肌病以心脏扩大,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为主。左心室肥大多见,常合并心肌劳损,晚期可有右心室肥大,也可有左或右心房肥大;常有st段压低,t波平坦、双向或倒置,10%患者可有病理性q波(部位多在前间隔v1、v2导联),常见房性、室性早搏、心房纤颤、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2.肥厚型心肌病 80%以上的患者有st一t改变,少数可见巨大的倒置t波; 60%患者有左心室肥大征象;可见异常q波,在i、avl、v5、v6导联上出现深而不宽的q波,有 时在Ⅱ、Ⅲ、avf、v1、v2导联上也可有q波;约25%的患者有左心房波型异常:部分患者合并有预激综合征。 3.限制型心肌病 低电压,心房或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st一t改变,心房颤动, 亦可在v1、v2导联上出现异常q波。 |
影响诊断: |
x线检查: 1扩张型心肌病 心脏普遍增大,呈球型,外形类似心包积液;少数以左心室、左心房或右心室增大为主,外观类似二尖瓣病变。透视下可见心脏搏动较正常为弱,主动脉一般不 扩张。病程较长者常有肺淤血和肺间质水肿,亦常见胸腔积液。 2.肥厚型心肌病 普通胸片见左心室增大,但也可在正常范围,晚期可有左房增大、肺淤血。主动脉不扩大,x线或核素心血管造影可显示室间隔增厚,左心室腔缩小。核素心肌扫描可显示心肌肥厚的部位和程度。 3.限制型心肌病可见心影扩大,心内膜心肌钙化的阴影,心室造影可见心室腔缩小。 超声心动图检查 1.扩张型心肌病早期即可见心腔轻度扩大,尤其是左心室,室壁运动减弱,后期各心腔均扩大,室间隔及左室后壁运动也减弱,二尖瓣前叶双峰可消失,而前后叶呈异向活动,左心室喷血指数常减至50%以下,心肌缩短比数也减小,可有少量心包积液。 2.肥厚型心肌病 可见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室间隔厚度与左室后壁厚度之比大于1.3 :1;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移;左心室腔缩小,流出道狭窄;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包括顺应性降低,快速充盈时间延长,等容时间延长等。 3.限制型心肌病 可见心内膜增厚,心尖部心室腔闭塞,心肌心内膜结构超声回声密度异常,室壁运动减弱。 |
组织学检验: |
心导管检查①扩张型心肌病:早期近乎正常,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可以稍增高,有 心力衰竭时心排血指数减小,动静脉血氧差大,肺动脉及左房压增高。心室造影示心腔扩大, 室壁运动减弱。②肥厚型心肌病:示心室舒张末期压增高,有左室流出道梗阻者在心室腔与 流出道间有收缩期压力差。③限制型心肌病:示心室舒张末期压逐渐上升,造成下陷后平台 波型,在左室为主者肺动脉压可增高,在右室为主者右房压高,右房压力曲线中显著的v波 取代a波。 |
鉴别诊断: |
1.风湿性心脏病 心肌病亦可有二尖瓣或三尖瓣区的收缩期杂音,但一般不伴有舒张期杂音,且在发生心力衰竭时杂音较响,而心力衰竭控制后杂音减弱或消失,与风湿性心脏病者不同,此外,扩张型心肌病常多心腔同时增大,不似风湿性心脏病者以左房、左室或右室 扩大为主。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区别。 2.心包积液 心肌病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与心浊音界的左外缘相符;心包积液时心尖搏动常不明显或处于心浊音界左外缘的内侧。超声检查心包积液者见心包内多量液体平段 或暗区;而心肌病者主要为心脏的扩大,虽亦可有少量的心包积液,但不足以引起心脏压塞, 亦不致影响心脏的功能及体征,此外心肌病者多可闻及心脏杂音,心电图上见心室肥大、异 常q波及各种复杂心律失常,收缩时间间期(sti)在心肌病时明显异常,而心包疾病则正常。 3. 高血压性心脏病 心肌病者可有暂时性的血压增高,但舒张压多不超过14.67kpa(110mmhg),且出现于急性心力衰竭时,心力衰竭好转后血压下降,眼底、尿常规、肾功 能检查正常。 4.冠心病 二者常较难鉴别,有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等易患因素,室壁活动呈节段性异常者有利于冠心病的诊断。明确区分有时须靠冠状动脉造影。 5.先天性心脏病 多数具有明显的体征,不难鉴别。三尖瓣下移畸形有三尖瓣区的杂音,并可有奔马律、心音减弱、右心扩大及衰竭,应与心肌病鉴别,但前者出现于早年,左心室不大,紫绀明显;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明确诊断。 6.继发性心肌病 全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血色病,淀粉样变性、糖原累积症、神经肌肉疾病等都有其原发病的表现可资鉴别。尤其是与心肌炎的区别,急性心肌炎常发生于病毒感染的当时或其后不久,而慢性心肌炎与心肌病较难区分,心内膜心肌活检有一定的帮助。其次实验室检查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或血凝抑制试验阳性,冠脉造影阴性有助于鉴别。 需与肥厚型心肌病鉴别的有: 1.心室间隔缺损 二者收缩期杂音的部位相近,但室间隔缺损者的收缩期杂音为全收缩期,心尖区多无杂音。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可肯定室水平分流存在。 2.主动脉瓣狭窄 症状及杂音性质相似,但主动脉瓣狭窄者的杂音部位较高,并常有主动脉瓣区收缩期喷射音,向颈部传导,可伴震颤,第二音减弱,还可有舒张期杂音。x线检查示升主动脉扩张。生理动作和药物作用对杂音影响不大。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狭窄。左心导管检查显示收缩期压力差存在于主动脉瓣前后,无移行区,而肥厚型心肌病压差存在于左室与流出道之间,左室与主动脉之间有移行区存在。 3.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杂音与肥厚型心肌病相似,但前者多为全收缩期,血管收缩药或下蹲动作使杂音加强,常伴有心房颤动,左心房较大。超声心动图有助于鉴别。 4.冠心病 二者均有心绞痛、心电图st一t改变及异常q波,但冠心病者无特征性杂音,主动脉多增宽或有钙化,高血压及高血脂者较多,超声心动图上无室间隔增厚,但可有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需与限制型心肌病鉴别的有: 1.缩窄型心肌病 有急性心包炎病史,x线示心包钙化。 2.风湿性心脏病 可有风湿病史,典型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有典型改变。 |
疗效评定标准: |
治愈:经治疗后症状消失,心衰被控制,心影缩小。 好转:治疗后症状好转,心衰基本被控制。 |
预后: |
扩张型心肌病病程长短不一,短者在发病后1年内死亡,长者可存活20年以上。约50%患者在3~5年内因心衰和心律失常而死亡。凡心脏明显扩大,心力衰竭持久或有顽固性心律失常者预后不良。尚有不少患者发生猝死。 肥厚型心肌病病程发展较缓慢,预后不定,可以稳定多年不变,但一旦出现症状可以逐渐恶化。猝死和心力衰竭为主要的死亡原因。少数患者有感染性心内膜炎或栓塞等并发症。 限制型心肌病的病程发展快慢不一,左室病变为主者比右室病变为主者预后略好。近年来本型手术治疗有一定希望。 |
治疗: |
由于本病病因未明,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针对心肌损害、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血栓栓塞等治疗。由于病理改变不同,在对症治疗时也有差异。 1. 扩张型心肌病 控制心力衰竭,防治心律失常,预防栓塞。 (1)一般治疗:避免过劳,注意休息,心衰者应卧床休息,有感染者应积极控制感染,以免病情恶化。 (2)纠正心功能不全: ①强心甙:地戈辛0.125~0.25mg,口服,每日一次。注意本病由于心肌损害广泛,洋地黄类药易于中毒,应减量应用。 ②非洋地黄类强心药:多巴酚丁胺每分钟以2.5μg~10μg/kg速度静点,给药后1~2分 钟起效。氨吡酮静脉给药负荷量1.5~3mg/kg,再以每分钟10μ/kg静滴维持,口服100mg,每日3次。 ③血管扩张剂:消心痛5~10mg,每日3~4次,开搏通12.5mg~25mg,每日3次,严重病例可用硝普钠25~50μg/分静点。 ④利尿剂:双氢克尿噻25~50mg,每日1~3次;氨苯喋啶50~100mg,每日1~3次; 水肿明显或有急性左心衰时可用速尿口服或静脉给药。 (3)纠正心律失常: ①房早、房颤:扩张型心肌病可用地戈辛0.125mg,口服,每日1次,心室率过快时,可加服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如氨酰心安6.25mg,每日2~3次。 ②频发或多源性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可用慢心律100~200mg,每日3~4次;乙胺碘呋酮0.1~0.2g,每日3次。静脉用药可选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心律平、溴苄胺等。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肌的抑制作用。药物治疗无效,危及生命或意识丧失者可考虑电击复律。 ③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考虑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4)预防栓塞:阿斯匹林40~80mg,每日1~2次。 2.肥厚型心肌病 减轻左室流出道梗阻,控制严重心律失常,防止晕厥或猝死。 (1)β受体阻滞剂:可选用心得安10mg,每日3~4次。可根据情况逐渐增大剂量以改善症状,或氨酰心安12.5~25mg,每日2次,或倍他乐克25~50mg,每日2次。 (2)钙拮抗剂:异搏定40~120mg,每日3~4次,可使症状长期缓解;也可选用硫氮卓 酮30~60mg,每日3次,β受体阻滞剂与钙拮抗剂含用可以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3)禁用洋地黄类、异丙基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等可能加剧左室流出道梗阻的药物。仅当发生快速房颤而无预激综合征时方考虑应用。 (4)控制心律失常: ①房性心律失常:可选用异搏定,剂量同上。 ②室性心律失常:双异丙吡胺0.1g,每日3次,或乙胺碘呋酮0.2g,每日2次,5~7天后改为0.1~0.2g,每日4次,长期服用者需注意其副作用。 (5)预防栓塞:当房颤或左房大并有附壁血栓,或以往有栓塞史者,应予抗凝治疗。阿斯匹林40~80mg,每日1~2次。 (6)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必要时可予抗生素。 3.限制型心肌病 对症治疗,控制心衰,预防栓塞。 有房颤者可予洋地黄类药;有浮肿、腹水者可予利尿剂;预防栓塞可用阿斯匹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