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病:( xuanmaochongbing )
下面是关于旋毛虫病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线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动物源性寄生虫病。 |
地区: |
本病遍布全球,以欧美的发病率最高,常见于温带。中国于1881年在福建厦门的猪体内发现旋毛虫后,1964年西藏首次报告人体旋毛虫病,近年来云南、西藏、河南、湖北、辽宁、黑龙江、福建、广东、广西、香港等地均有本病流行,其中仅云南省历年累计发病即有36起之多。 |
发病机理: |
人和动物吞食旋毛虫幼虫包囊后数小时内幼虫在十二指肠内脱囊逸出,钻入十二指肠粘膜,大多定居于肠绒毛基部上皮内,经四次蜕皮后发育为成虫,雌雄交配受精,雄虫多在交配后不久死亡,自肠腔排出。雌虫则继续发育并深入粘膜直至肠系膜淋巴结内寄生。肠粘膜局部可出现充血、水肿、出血甚至溃疡。故初期有肠道症状。感染后7d雌虫即可产幼虫,雌虫寿命1—2个月以上,可产幼虫1500—2000条。少数幼虫从肠腔排出,多数则侵入淋巴管和小静脉,随血流经肝、肺人体循环,散布全身各器官组织及体腔。在幼虫移行过程中可引起炎症反应,如急性动脉内膜炎、全身性血管炎和水肿。经过肺时可损害肺毛细血管,引起肺出血,甚至胸腔积液;心肌、心内膜充血、水肿、间质性炎症,甚至心肌坏死。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引致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和颅内压增高症。组织坏死、毒素吸收,可引起全身毒血症、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等。重症患者可在感染后4—8周内死亡.只有到达横纹肌的幼虫能发育长大形成梭状包囊,幼虫经16d发育即具感染性。只有包囊幼虫被新的宿卞吞食后才完成其生活史。幼虫在人体内6个月—2年内钙化。 |
诊断依据: |
诊断依据①病前1—2周进食生猪肉史。②临床特点:主要为发热、肌痛和水肿,初期可有胃肠道症状,血白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等。③实验诊断:确诊有赖于病原检查和免疫学检查。发病2周后取腓肠肌或三角肌(或浮肿、肌痛最显著的部位)近肌腱处肌肉一小片活检查到幼虫或包囊即可确诊。肌肉活检受摘除组织局限性的限制,且在感染早朗及轻度感染者往往不易检出幼虫,故免疫学检查有特殊意义。以旋毛虫幼虫作为抗原进行皮试,方法简便,灵敏性高,发病第2周后阳性率可达90%,可持续数年,但有假阳性和假阴性。血清学试验于感染后2—4周开始阳性,有皂土絮状试验、沉淀试验、胶乳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补体结合试验等,反应如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抗体效价4倍升高者尤有诊断价值。近年多开展较灵敏而特异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如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早期诊断。 本病需和食物中毒以及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如风湿热、结节性多动脉周围炎、皮肌炎、钩端螺旋体病鉴别。流行病学资料对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
病史: |
潜伏期7-42d,平均为1-2周。 |
体征: |
根据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可分以下三期: (1)侵入期(小肠期):约半数病人于感染后1周内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腹泻、乏力、畏寒、发热等。腹痛以上腹和脐周为主,呈隐痛或烧的感。腹泻日3—6次,稀便或水样便。无里急后重。本期持续1周左右。 (2)幼虫移行期(2—3周):主要表现为发热(38—40℃)、肌痛、水肿和皮疹等。约80%以上的病人有发热,热型以弛张型居多,次为稽留型或不规则低热,热程持续2—4周,重者可达2 个月,伴乏力、头痛、畏寒、出汗等。肌痛多与发热同时或继发热、水肿之后出现,为全身性,以腓肠肌和四肢为著,常呈强迫屈曲状,严重者累及咽喉肌,可引起咀嚼、吞咽和语言障碍、声音嘶哑等。并可累及心肌和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心力衰竭和脑膜脑炎。水肿多从眼睑开始,渐扩展至面及四肢,重者波及全身,以下肢为重,可有腹水。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多与发热同时出现,好发于胸、背、下肢、上肢等部位。皮疹为多形性,可为斑丘疹、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等,少数有色素沉着。皮疹出现率各地报告差别颇大,高者可达76%。除极重型病例外,血中嗜酸粒细胞常显著增多。 (3)包囊形成期(感染后1—2月):全身症状减轻、发热消退,但肌肉酸痛、消瘦、乏力可持续较久。重症患者呈恶液质、脱水虚脱、心肌炎、肺炎等而死亡。病死率可达3%—9%。 |
治疗: |
治疗以病原治疗为主,选用苯并咪唑药物,该类药物对肠期未成熟型旋毛虫的效果优于成虫,对雌虫的效果优于雄虫。其作用机制为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或抑制糖原合成降低糖原含量。疗效取决于给药剂量和疗程。常用者有:①噻苯达唑(噻米咪唑),剂量为日50mg/kg,分2次口服,疗程5—7d,必要时间隔数天后再予一疗程。本品副作用较大,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皮疹等。现已作为替代药物。②甲苯达唑(甲苯咪唑),对幼虫有良好效果,对成虫前期效果优于成虫。剂量为100—150mg,每日3次,疗程7—10d。副作用轻。必要时可再予一疗程。③阿苯达唑(丙硫咪唑)和氟苯达唑(氟苯咪唑),对成虫和移行期幼虫优于成囊期,对肠内期治疗效果亦好。阿苯达唑剂量为日20—30mg/kg,3次分服,疗程10d;氟苯达唑日400—500mg,分3次服,疗程10d。以阿苯达唑为首选,副作用不明显。 症状明显、毒血症严重者应卧床休息,给予充分营养和水分。肌痛显著者予以止痛剂。对发热、水肿、肌痛明显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心力衰竭者予以强心剂。 |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