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囊湿疹:( yinnangshizhen )
别名:
肾囊风
,
绣球风
,
阴湿疮
,
阴疮
,
胞漏疮
,
阴囊风
下面是关于阴囊湿疹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
以阴囊皮肤潮红、起疹、湿润或有渗液,瘙痒剧烈,痛如火燎为主要表现的湿疮类疾病。 |
病因: |
阴囊湿疹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端。外感为时邪所袭;内伤多由饮食、情志、劳欲所致。(1)感受外邪主要与风、湿、热三邪有关。因于风者,多由风热外袭或湿热内蕴,复受风邪,内外合邪而成。因于湿者,则由气候、居处潮湿、阴冷或涉水、淋雨,或阴部不洁,汗液浸渍,湿浊之邪侵袭人体而发病。因于热邪,多因炎夏之季,暑热阳邪夹风袭之。(2)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脾失运化,湿浊内生。如过食茶、酒而致生茶湿、酒湿;多食鱼腥海味,则生湿热;多食生冷瓜果或过服苦寒药物,损伤脾阳而内生水湿。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又易招致外邪袭侵。若过食辛香炙爆之品,易致津伤血燥,生热生风,与湿浊合邪,蕴郁肌肤则发病。(3)情志内伤情志致病,主要是伤及内脏尤其是心、肝、脾三脏,致其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气机不畅。机体抗病力降低而成为发病的主要因素。如郁怒伤肝、思虑劳神过度,损伤心脾等。而情志过极又可化火,而伤津耗血或导致湿郁为病。(4)房室劳损早婚、房事过度,导致肾精耗伤,肾虚则五脏六腑俱不足,易为外邪所乘而发病。 |
病机: |
本病多由外感风湿热之邪或湿热内生,循肝经下注;或阴虚之体,复感外邪;或肾虚风乘所致。急性者,以湿热之邪为主,常夹风邪。风为阳邪,易袭皮毛腠理;湿为阴邪,其性粘滞弥漫,重浊而趋下。湿热之邪循肝经下注,蕴蓄阴囊皮肤,而见患部水疮、糜烂、滋流黄水,风湿均易夹热,蕴结经遂,气血不利,营气不从,可致皮肤潮红、灼热、肿胀。作痒、作痛,乃“热微作痒,热甚则痛”之故。亚急性者,多由脾虚不运,湿邪留恋不除,致病程缠绵,迁延不愈,易转为慢性。慢性期,因于血虚风燥,湿热蕴结。病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阴血耗伤,生风生燥,或由湿热蕴结,气血失和,或因剧烈瘙痒而致夜眠不安,胃纳不振,生化之源不足,肌肤失养,而见皮肤干燥、粗糙、肥厚、脱屑等。本病病机,总由禀赋不耐,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脏腑失和,气血郁滞,经络阻塞,营气不从等病理变化,风、湿、热邪客于下焦,侵及阴囊肌肤而成。 |
诊断: |
1.掌握特征本病以阴囊皮肤瘙痒、起疙瘩,破后浸淫流脂水为特征。由于发病部位局限,病情较单纯,故易于诊断。 2.辨别病性本病初起有风热、湿热之不同,应详辨之。湿热证多见于肥胖体质,患处瘙痒浸润、潮红、破后湿烂、脂水颇多、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风热证多见于阳盛体质,初起阴囊干燥作痒,喜浴热汤润之,甚者起疙瘩如赤粟,破后流黄水,皮肤灼热疼痛,舌质红、苔薄黄。日久不愈可转为阴虚血燥、以阴囊皮厚、皱裂疼痛、干痒为特点。而肾虚风乘则以肾囊潮湿、冷汗、汗出瘙痒为主症。前二者多属实证,后二者多属虚证。 (一)风热外袭证 1.临床表现:初起阴囊干燥作痒,喜浴热汤,甚则起疙瘩如赤粟,搔破后流黄水,皮肤灼热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证候分析:风热之邪郁于肌肤,血脉壅滞,故生疙瘩如赤粟;风胜则干,热胜则燥,故阴囊干燥作痒,喜浴热汤润之;痒极则搔抓,破后则流黄水,皮肤灼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皆属风热之象。病位在肝肾,以风热之邪侵袭肝肾经脉部位为主。多属实证。 (二)湿热下注证 1.临床表现:阴囊瘙痒、浸润潮红,破后湿烂,脂水频流、患处肿胀,伴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证候分析:湿热之邪循经下注前阴,蕴郁肌肤,故见阴囊潮红作痒、糜烂、滋水;大便不爽、溲赤乃下焦湿热所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征。病位在肝,病性属实。 (三)血虚风燥证 1.临床表现:病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阴囊肥厚、干燥,不时作痒、皲裂疼痛,伴头昏乏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候分析:素体阴虚,或病久不愈,风热湿邪化燥伤阴,阴血不足,肌肤失养,故阴囊皮肤肥厚、干燥、皲裂疼痛,痒乃风行皮里之故。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病位在肝肾,证属虚实夹杂、正虚邪恋。 (四)阳虚风乘证 1.临床表现:阴囊湿冷,汗出瘙痒,兼见肾阳虚证如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倦怠。舌质淡胖,脉沉细。 2.证候分析:肾虚不能温煦,卫外不固,津液外泄则阴囊湿汗;风湿搏结于肌表则瘙痒、腰膝腰软乃肾虚、腰府失养。舌淡胖、脉沉细均属肾阳虚之候,病位在脾肾,病性属虚证。 |
类证: |
1.脱囊:急起阴囊红肿疼痛,迅速溃烂皮脱,睾丸外露甚至脱落,并见全身恶寒发热等症。 2,囊痈:阴囊红肿热痛,不痒,无滋水淋漓,病重时约7天成脓破溃流出黄稠脓液。 3.下疳:以阴茎龟头溃烂为主,有的虽可累及阴囊,但不痛不痒。 |
治疗: |
一、辨证论治 本病初期以清热法风、除湿止痒为主,视其湿热、风热之不同,分别论治。风热者,清热疏风止痒;湿热者,清热除湿止痒。日久化燥伤阴者,宜养血润燥、清热止痒;肾虚者酌以补肾,并须与外治治法相配合,以期速愈。总之,祛风、清热、燥湿与补肾,是本病的基本治则。 (一)风热外袭证 治法清热疏风止痒。血分热甚者,兼以凉血、活血。 方药消风散加减。方中当归、生地凉血活血;防风、蝉蜕、荆芥、牛蒡子散风清热;石膏、知母清热泄火;木通导热下行。加柴胡发散肝经郁热,龙胆草清泻肝火,减去苦参、苍术之燥烈。若局部痒甚者,加白癣皮、地肤子以祛风止痒;糜烂、渗液多者,加黄连、苍术苦寒燥湿。 (二)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除湿止痒,佐以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热燥湿;柴胡清肝解郁;车前子、泽泻、木通导湿下行;生地凉血清热;当归养血活血。痒甚者,加徐长卿、蝉蜕、蛇蜕清热止痒;湿偏重者,重用车前子、加牛膝、六一散利湿;湿热久蕴成毒,掀红肿胀者,重用生地、加赤芍、丹皮或合用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 (三)血虚风燥证 治法滋阴养血,润燥除湿。 方药滋阴除湿汤加减。方中四物汤养血润燥;柴胡、黄芩疏肝清热;知母、地骨皮滋阴凉血;泽泻利湿,陈皮和中法湿。若阴虚重者,加制首乌、白蒺藜滋阴润燥;瘙痒甚难以入眠者,加珍珠母(先煎)、生牡蛎(先煎)、夜交藤潜镇安神;腰膝酸软,加炙狗脊、菟丝子补益肝肾;皮肤粗糙肥厚者,加丹参、鸡血藤、干地龙活血祛风。 (四)阳虚风乘证 治法温补肾阳,祛风除湿。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方中桂附八味温补肾阳,车前子利湿,牛膝入肾经,补肾壮腰膝。肾阳虚见证明显者,加炒杜仲、仙灵脾加强温补肾阳作用。如湿胜则加苍术、薏苡仁健脾燥湿;风胜加防风、白芷之类祛风止痒。 二、单验方治疗 1.阴囊湿疹方:茵陈20g,苦参30g,黄柏10g,白藓皮25g,猪苓、茯苓、生薏米各10g,紫花地丁30g,玄参20g,当归10g,六一散15g,明矾10g。共为粗未,每袋60g,每次1袋,将药未装入纱布袋内扎紧,放入容器内,开水浸泡10分钟(加盖保温),然后熏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2.阴囊湿疹验方:生大黄、大黄炭、生地榆、地榆炭各30g,共为细未,以香油调为稀糊状,取4层纱布1块,将药摊于布面,敷患处,并包扎固定,卧床休息,早晚各1次,连用3天。 3.苦参合剂:苦参、黄柏、金银花各30g,蛇床子15g,水煎,成人日服2次,每次服20ml~40ml。 三、药物外治 1.外洗法 (1)取艾叶、千里光各30g,加水浓煎后取药液,熏洗患处10分钟~15分钟。每日1次,10次1疗程。或取两面针100g,蛇床子、土槿皮、十大功劳叶各30g,加水2000ml,煎至1000ml,待药液温时坐浴、浸泡患处30分钟。每日2次。或用蛇床子、威灵仙、归尾、苦参各15g,水煎熏洗患部,每日2次。 (2)用苦参30g,地肤子16g,蛇床子12g,花椒10g,水煎,熏洗患部,早晚各1次,每次15分钟~20分钟,1剂药可连用2天。 2.外敷法 (1)干燥型 用蛇床子、白芨各15g,黄连6g,苦参、白藓皮各30g,共研细未调凡士林外敷。(2)糜烂型 用蛇床子、白芨各15g,黄连、紫草、白蔹各9g,白矾1.5g,共研细未调麻油外敷。或取青黛、枯矾各30g,川黄柏、虎杖各20g,煅石膏、寒水石、煅海蛤壳各60g,共研细未过筛,和匀备用,本病初起时,仅以上药撒扑患处即可,每日5次。 (3)糜烂渗液时,先用三黄洗剂清洗,后以麻油或菜油为基质,每100ml调上药30g~50g拌匀涂患处,每日3~4次,或炉甘石6g、真蛤粉3g,共为粉外撒患处。每日4次。 3.内外合治,取蛇床子、苦参各30g,苍术、苍耳子、紫草各15g,黄柏、地肤子各20g,白矾10g,每日1剂水煎,以四分之一药汁内服,余液外洗患处,早晚各1次。如渗出液多音,重用苍术或加花椒15g;伴感染者,加千里光30g、蒲公英20g。 |
中药: |
1.防风通圣丸每次1丸,每日2~3次口服。适于风邪偏盛者。 2.二妙丸每次1丸,每日2~3次口服,适于湿邪偏盛者。 3.风湿相兼者,防风通圣丸和二妙丸同服。 |
针灸: |
1.体针疗法 选取蠡沟、足三里、曲池、会阴和血海、三阴交、犊鼻两组穴位,用30号1寸半毫针,进针1寸左右,行捻转补泻法,留针30分钟。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隔日针刺1次,10次1疗程。也可在上述穴位施灸。若肾气虚者加灸中极,行针用补法;若阴虚有热,加刺太溪、太冲穴,行平补平泻法。若肝经湿热,加刺行间、大冲、阴陵泉穴行泻法。此外,也可取特定穴百虫窝(承山穴向上1寸处),用毫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或配合电针。 2.耳针 取肝、肾上腺、外生殖器、内分泌、神门、肾等穴。每次选2~3穴,用皮内针埋藏或上不留行贴压,嘱患者频频自行按压之。2天~3天更换1次,两侧交替使用。 3、穴位疗法,可用非那根12.5mg,加维生素b1ml,取长强穴,每日注射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