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 yichuanxingxuexiaobangongnengyichang )

下面是关于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本病包括一组特异的单基因缺陷性疾病,如下:巨大血小板病(gaintplateletsyndrome)、血小板型血管性血友病(platelet type von willeb- rand disease)、血小板无力症(thrombasthellia)、贮存池疾病(storage pool disease,spd)、血小板促凝功能障碍。
病因:
1、巨大血小板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血小板的缺陷主要是膜的结构异常,缺乏膜糖蛋白ib(gpib)。gpib是血小板膜上vwf的受体,因此血小板不能与vwf正常结合,也不能在血管内皮细胞上正常地粘附。
2、血小板型血管性血友病:本病是由于血小板糖蛋白ib缺陷引起。由于表现类似Ⅱb型血管性血友病(也称假血管性血友病,pseudovon willebrand disease)。本病的特点是血小板与瑞斯托霉素引起的聚集反应增强,血浆中的因子vwf高分于多聚物消失。
发病机理:
1、血小板型血管性血友病:发病机制:cpib是血小板膜上vwf的受体。由于血小板膜上的gpib含量增高,导致对vwf的亲和力增高,因而血浆中缺乏
2、血小板无力症:本病血小板的膜存在生化缺陷,缺乏血小板糖蛋白hb/Ⅲ。用125Ⅰ标记纤维蛋白原可发现本病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在adp作用下的结合率显著降低,也有人发现本病的血小板缺乏α辅肌动蛋白(α-actinin),血小板聚集异常和血块迟缩不良与血小板缺乏α辅肌动蛋白有关。
3、血小板促凝功能障碍:本病甚罕见,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缺乏血小板第3因子(pf3)的活性。发生于血小板无力症或其他的血小板疾病者,可能是继发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缺陷,但也有单独pf3缺乏的病例。本病缺乏正常凝血酶原酶的形成,血清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f3的有效性测定降低。
病理:
1、贮存池疾病:指血小板内的颗粒异常,血小板的释放功能缺陷。颗粒异常按不同的颗粒又分为:①致密颗粒缺乏(δspd)。②α颗粒缺乏(α-spd)。③α δ颗粒合并缺乏。④α颗粒缺乏。另一类为贮存池颗粒正常,但不能释放,主要与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异常有关。由于其止血缺陷与服用阿司匹林所致者类似,因而被称为阿司匹林样缺陷。
(1)致密颗粒缺陷(δ-spd)症电镜中可观察到血小板内缺乏δ颗粒或有颗粒的异常。颗粒的内容物中adp、atp、5-羟色胺、钙离子等减少。 adp的减少比atp显著,atp/adp的比例增高。本病患者的花生四烯酸代谢正常,与有花生四烯酸代谢缺陷患者的血小板在体外可以相互纠正。
(2)α颗粒缺乏症:本病又称灰色血小板综合征,电镜中可观察到血小板内缺乏α颗粒,巨核细胞的形态异常。α颗粒中的内容物,包括vwf、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敏感蛋白(thrombospondin,tsp)、血小板第4因于(pf4)、β血小板球蛋白(β-thromboglobulinβ-tg)、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减少,而致密颗粒及溶酶体的内容物则正常,血小板的表面糖蛋白含量正常。由于巨核细胞合成pf4及β-tg后,不能贮入α颗粒,血浆中的浓度增高,pdgf释放人骨髓后,可引起纤维母细胞增殖。发生骨髓纤维化。
病史:
血小板无力症: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有近亲婚配家族史。
体征:
1、巨大血小板病:
临床表现,纯合子患者常有中度或重度出血。常于出生后即出现皮肤粘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及月经增多常见,也可有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创伤后出血增多。出血的轻重可有不同,杂合子患者仅化验不正常,而临床可无症状。
2、血小板型血管性血友病:患者自幼有皮肤粘膜出血,外伤后止血功能异常。
3、血小板无力症:临床出血者为纯合子病例。出血多于出生后或新生儿期即开始,出血的表现轻重不一,随年龄的增长可有逐渐减轻的现象。杂合于可无出血症状。
4、贮存池疾病:
除原发的δspd外,δ-spd还可以伴发于下列各种先天性疾病。
(一)致密颗粒缺陷:
(1)hermansky-pudlak综合征: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血小板内的致密颗粒缺乏,临床上除出血症状外.有白化症及部分白化症。骨髓中有色素性巨噬细胞,患者的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数正常。
(2)chediak-higashi综合征: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除有血小板的δ-spd外.大部分含颗粒的细胞如色素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有巨大的包涵体。血小板致密颗粒缺陷与包涵体之间的关系不明。临床上可有出血倾向,反覆感染,假性或部分性白化症。
(3)wiskott-aldrich综合征:本病为x伴性隐性遗传疾病。临床特点为广泛的慢性湿疹、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反覆感染及严重的出血倾向。出血常发生在出生后6个月,大多数死于婴儿期。血小板的寿命缩短,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的大小仅正常的1/3。出血时间延长,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
(4)tar综合征: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除有血小板δ颗粒的缺陷外,还有桡骨缺失。血小板数量减少。骨髓中巨核细胞减少或完全缺乏。

(二)α颗粒缺乏症:患者常自幼有皮肤粘膜出血。化验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数量正常或减少,血小板大小下一,可有大型、颗粒减少的血小板。
(三)阿司匹林样缺陷:本病是一类血小板释放障碍。发生机制主要由于患者血小板的花生四烯酸代谢反应的异常。表现与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的释放障碍类似。已发现这类疾病可以由于缺乏环氧化酶、血栓烷合成酶或缺乏对txa2的反应等不同原因引起。这类患者血小板功能障碍主要表现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异常。血小板对胶原无聚集反应,adp及肾上腺只能引起初级聚集,但没有释放反应引起的第二聚集波。
(1)环氧酶缺乏症:本病患者血小板由于缺乏环氧酶对花生四烯酸无聚集反应,但前列腺素代谢产物pgg2可引起血小板正常的聚集反应。患者有轻度出血倾向,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对花生四烯酸无反应。对adp、肾上腺素及低浓度胶原无反应:对高浓度胶原、凝血酶、瑞斯托霉素可诱导聚集。
(2)血栓烷合成酶缺乏症:血小板在aip、肾上腺素或环内过氧化物的作用下,txa2的合成都有减少,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确诊要同时测定其他环氧化途径的产物,血栓烷合成酶缺乏症只影响txa2合成,而其他主要前列腺素(pge2、pgd2等)的生成并不减少,甚至反而增高。
(3)血栓烷a2(txa2)反应缺陷症:患者的血小板对txa2缺乏反应,txa2有钙离子载体的功能,txa2缺乏影响细胞内钙流的形成。患者的血小板对txa2的聚集及释放反应有缺陷。其血小板聚集的缺陷可被摄人阿司匹林的正常人血小板或环氧化酶缺陷患者的血小板纠正。本病存在异源性。发病机制可为:①缺乏txa2的受体,txa2,不能结合。②细胞内钙运转机制的缺损。③细胞内钙离子的利用障碍。观察血小板对a2β187的钙离子载体的反应有助于鉴别诊断。
5、血小板促凝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可类似血友病,有自发性腹膜后血肿。

实验室诊断:
1、巨大血小板病:具有诊断价值的化验包括:①出血时间延长。②血小板可有轻度或中度减少。③外周血涂片上可有巨大的血小板,大小接近或超过淋巴细胞。④adp、肾上腺素、胶原诱导的聚集正常,但瑞斯托霉素或牛vwf不能引起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加正常人血浆或因子vwf后不纠正,可与血管性血友病区别。⑤血小板的粘附试验可正常或减弱。血块退缩时间正常,骨髓象正常。血小板在循环血液中形态正常,但在血涂片上变大,表示本病的血小板的骨架可能有异常。
2、血小板型血管性血友病:诊断要点:出血时间延长,可伴有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的血小板体积增大,血小板的粘附功能降低。本病的血小板与vwf的反应增高,对低浓度瑞斯托霉素的反应尤为显著。与Ⅱb型vwd的区别:①本病的特点是血小板异常,而且Ⅱb型vwd的缺陷是vwf异常。②本病患者的血小板与止常vwf的结合率增高,而Ⅱb型则是患者vwf与正常血小板的结合率增高,正常的vwf可引起血小板型vwd的血小板发生聚集反应。
3、血小板无力症:诊断要点:①出血时间延长,血块退缩不正常。②血小板形态正常,但在血涂片上散在分布,不聚集。③adp肾上腺索、胶原、凝血酶、花生四烯酸不引起血小板聚集,而瑞斯托霉素或牛vwf诱导的聚集反应正常,但强度减弱。④血小板粘附功能(滞留)降低。⑤聚丙烯醯胺电泳或交叉免疫电泳或通过单克隆抗体检查gpⅡb/Ⅲa减低或缺乏。
预后:
1、巨大血小板病:本病预后良好,出血症状随年龄增长而改善,少数死于出血。
治疗:
1、血小板型血管性血友病:治疗可输注小量冷沉淀,为达到止血目的,必要时可输注血小板浓缩物,以补充正常的血小板。
2、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治疗为:①局部出血时,可用压迫止血。②月经过多时用丙睾或避孕药,缺铁时补铁。③皮质激素及转输正常人血浆通常无效。④对严重出血者,要转输血小板,最好采用同一供体的血小板浓缩物,应尽可能是hla配型相合者。控制大量出血或进行手术时,必须转输适量血小板。应用细胞分离器,可望得到较大量的血小板输注。拔牙后出血不止。治疗采用输注血小板。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