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 zigongneimoyan )

子宫内膜炎症状_子宫内膜炎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
带下病
,
腹痛
,
痛经

下面是关于子宫内膜炎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其主要临床证状为下腹疼痛、甚至痛连腰骶,带下量多、色质异常,或有经期腹痛
病机:
本病的形成主要与湿、热、毒之邪关系密切,多因经期、产后,胞脉空虚之时,湿、热、毒之邪乘虚而入,与败血搏结于胸中,或伤及冲、任、带脉,使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或湿、热、毒壅阻于冲脉、气血运行不畅所形成。发病之初,由于邪气壅盛,正气奋起与之抗争,故多表现有发热、寒战,湿、热、毒蕴结于胞脉、气血不通,故疼痛亦较剧烈,湿、热、毒循经下注,则带下量多,色质异常。经过正邪的剧烈交争,若正气渐盛,邪气渐衰,则病势渐缓;若正气虚衰、邪毒炽盛,则可导致病势进一步恶化。亦有非经期、产后,但由于平素摄生不洁、久坐寒湿之地,或冒雨涉水等,也可导致寒湿之邪内侵、瘀滞于胞脉,而见腹痛连及腰骶、带下异常;或素体肾阳不足,感受湿邪之后,在体内滞留日久,阻遏阳气,使寒由内生、湿从寒化等,导致胞脉虚寒,而腹痛绵绵、带下异常等。
诊断:
    本病的辨证,主要以腹痛的性质、带下的性状为依据,一般腹痛剧烈、拒按,伴发热、带下色杂或黄、秽浊有味者,多为热毒壅盛或湿热壅阻所致;若腹痛绵绵或隐痛、遇冷痛甚、得热则舒,带下质稀无味,多属寒湿内阻或阳虚内寒所致。本病当带下色红时,应注意与经间期出血、经漏相鉴别,经间期出血为两次月经之间的阴道少量流血,持续二、三天即净,经漏是指经血非时而淋漓不尽,临床详加审证不难鉴别。
    1. 热毒壅盛
    主证:于经期或产后,突然小腹剧烈疼痛、拒按、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夹杂血丝、质粘稠有臭秽味,伴高热、寒战、食欲不振、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而燥,脉洪数或弦数。
    分析: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湿、热、毒之邪乘虚侵入胞中与败血搏结,阻于冲任、伤及带脉,故见小腹剧烈疼痛,带下量多;湿、热、毒壅盛,蕴积于冲任,故见带下如脓有秽味;正邪交争剧烈,故见高热、寒战。余证及舌脉均为热毒壅盛之象。
    2. 湿热壅阻
    主证;下腹疼痛、拒按,伴腰骶胀痛,带下黄稠、量多有异味,发热,食欲不振,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分析:外感或内蕴湿热之邪,蕴积于冲任胞中,阻碍气血运行,故见发热、腹痛拒按、腰骶胀痛;湿热壅阻于下焦、伤及带脉,故见带下色黄质稠,量多有异味;湿热瘀阻于内,阻碍脾胃运化,故见食欲不振。余证及舌脉均为湿热之象。
    3.寒湿凝滞
    主证;经常小腹冷痛,按之加重,遇冷痛甚,得热则舒,腰骶疼痛下坠,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经期腹痛加重,经量少、色紫暗,畏冷形寒。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或沉紧。
    分析:寒湿之邪侵及下焦,客于冲任、胞中,阻滞气血经络,故见下腹冷痛;血为寒疑,得热则凝滞得减,故腹痛减轻;寒湿阻于下焦伤及任带,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故见带下量多、色白质稀。余证及舌脉均为寒湿之象。
    4. 肾阳不足
    生证:平素小腹绵绵而痛、喜按、得热则舒,带下量多、清冷、质稀薄,腰疼如折,小便频数清长,大便溏薄。舌质谈,苔薄白,脉沉迟。
    分析:肾阳不足,寒从内生或湿从寒化,阻遏气机,胞脉失于温煦,故小腹绵绵而痛、喜按、得热则舒;肾阳不足,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故带下量多清稀;腰为肾之府,故肾虚则腰疼如折;膀胱气化失常,则小便清长。余证及舌脉亦为肾阳不足之象。
治疗:
本病在治疗时,多以清热解毒、化瘀止痛、利湿止带、温肾助阳等治法为主,临证时,尚须根据带下的性状、腹痛的性质,加以详细辨证,在具体治法上,可内治与外治结合,在调整体内阴阳平衡的同时,配合药物灌肠,局部外敷等方法,以加强对病变局部的治疗作用,使之收到更快捷、更彻底的治疗效果。    本病的治疗,首先当辨别寒热与虚实,属热属实者,急当清热解毒、利湿止带、化瘀止痛,以防病势深入;属寒属虚者,当以温肾助阳、散寒除湿、化瘀止痛之法,以利扶正祛邪,在具体疗法上,可选用内服汤剂、外敷、针刺、灌肠等法,根据不同的病情配合应用,常用治法如下:
一、辨证选方
1.热毒壅盛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止痛。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金银花30g,蒲公英20g,野菊花20g,紫花地丁20g,天葵子20g,牡丹皮15g,赤芍15g,红藤30g,败酱15g,元胡15g。腹胀较甚者,加木香10g,积壳10g;带下混浊臭秽者,加鱼腥草30g,黄柏10g;痛甚者,加乳香15g,没药15g。
2. 湿热壅阻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带。
方药;清热调血汤加减。丹皮15g,黄连10g,生地2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 薏苡仁15g。香附15g,元胡15g。带下色黄有秽昧者。加败酱草20g,红藤30g;尿频尿痛者,加甘草梢10g,滑石15g;腹胀者加木香10g,枳壳10g。
3. 寒湿凝滞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味。小茴香10g,干姜10g,肉桂10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0g,没药15g,元胡15g,灵脂15g,蒲黄15g。两侧少腹痛者,加荔枝核15g,川楝10g,乌药15g;腰酸下坠者,加寄生15g,川断15g,狗脊15g;带下量多者,加白术15g,山药15g;腹胀者加香附15g,积壳 10g。
4. 肾阳不足
治法:温肾助阳,化瘀止痛。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干地黄20g,山药10g,山茱萸10g,泽泻10g,茯苓10g,附子5g,肉桂5g。小腹凉甚者,加小茴10g,川椒 5g;伴痛经者,加香附 15g,当归 10g,元胡 15g;腰膝酸软者,加巴戟天15g,杜仲15g。
二、专方验方
1. 金银花309,连翘15g,蒲公英30g,土茯苓15g,车前子9g(布包人),元胡15g,炒枳壳6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2剂,适用于高热、腹痛下坠、黄带下。
2.海螵蛸适量,炒后研极细面,每次服9克,每日2次,元酒15g送下,适用于子宫内膜炎、赤白带下。
3. 鱼腥草30~60g(鲜品加倍),公英、忍冬藤各30g,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子宫内膜炎、赤白带下、味腥臭且下腹痛者。
三、灌肠疗法
1. 蒲公英、金银花、红藤、败酱、鱼腥草各30g,当归、桃仁、三棱、莪术各15g,加水1000ml,  依煎至10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适用于急慢性子宫内膜炎。
2. 丹参、鸡血藤、连翘各30g,赤芍、丹皮、三棱、莪术各15g,加水1000ml,浓煎至100ml,  每日1次,保留灌肠。
四、贴敷疗法组成:千年见、地追风、羌活、独活、川椒、白芷、乳香、没药、红花、血竭各6g,川断、寄生、五  加皮、赤芍、当归、防风各20g,透骨草、祁艾叶、蛤蟆草各100g。方法;上药共研细末,入布袋内,蒸熟后敷于下腹部,每日1次,每次30~40分钟。
五、物理疗法高热患者可推拿降温或酒精浴,或下腹部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
中药:
1. 妇科千金片:具有益气养血、清热解毒、强腰膝之功效。主治带下病、腹痛及月经失调等疾病。适用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等。用法为每次6片,每日3次口服,温开水送下,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
2. 妇炎康复片: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子宫、附件及盆腔炎症所致的腹痛及带下。适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炎等。用法为每次5片,每日3次,饭后口服。
3.妇炎净胶囊:具有清热祛湿、行气止痛的功效。主治赤白带下、腹痛、月经失调等疾病。适用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等症。用法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
4.金鸡冲剂:具有清热解毒、健脾除湿、通络活血之功效。主治腹痛,带下异常等疾病。适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等。用法为每次1包,每日2次,开水冲服。
针灸:
1体针:主穴:关元、气海、三阴交。配穴:气冲、蠡沟、足三里、阴陵泉,一般做中刺激,不留针或留针15分钟。
2耳针:取子宫、卵巢、内分泌,穴位埋针或磁粒敷贴并按压。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