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症:( yichuanxingcihuangpiaolingniaopiaolinglinsuanhetangzhuanyimeiquefazheng )

遗传性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症症状_遗传性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症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
Lesch-Nyhan综合征

下面是关于遗传性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症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遗传性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症又名lesch-nyhan综合征,是由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 hgp-rt)缺少引起的嘌呤代谢障碍病,属性联隐性遗传。
发病机理:
hgp-rt基因位点在x染色体长臂。此酶广泛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中,它的缺乏最易在红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发现(患者红细胞内hgp-rt活力约为正常人的0—30%),在嘌呤代谢中hgp-rt是“嘌呤回收”途径中重要的酶,它使鸟嘌呤和次黄嘌呤分别成为鸟苷酸及次黄苷酸。当hgp-rt缺乏时,则此途径被阻断,导致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1-焦磷酸盐(hg-1-prpp)积聚,使更多的次黄嘌呤能在黄嘌呤氧化酶作用下转化为黄嘌呤及尿酸,致体内尿酸增多。
诊断依据:
目前已可通过红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作hgp-rt酶活力测定进行诊断。测晨尿的尿酸/肌酐比值可作筛选手段,正常出生后第1周为1.55,10岁儿童为0.61,儿童患者平均3.19。利用羊水细胞检查可行产前诊断。
体征:
患者为男性,出生时无异常表现,但血、尿中尿酸已增高,常见尿布上有金黄色沙粒状物。患儿24h尿中排出尿酸比正常值可高4—8倍(正常儿童每日为10mg/kg),易引起尿酸结石,损害肾脏。血清尿酸浓度为600—720μmol/l(10—12mg/dl)(正常小儿为120—330μmol/l)生后约3—4个月开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激惹不安,烦躁,运动发育迟缓。约1岁后出现舞蹈样手足徐动,肌张力增高,下肢呈剪刀样交叉,约2—3岁起,可表现强迫性自我摧残行为,如咬唇、咬颊粘胺、咬手指或用物件挖割身体一些部位等,但感觉均正常,可能为不能自己控制的强迫行为。多数患儿智商低于65。
治疗:
本病尚无持殊治疗,采用口服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剂别嘌呤醇(allopurinol)(每日8mg/kg,分2—3次),可抑制尿酸的生成,有效地控制患儿的高尿酸血症及高尿酸尿症,防止尿酸结石和肾脏病损,但并不改善神经系统症状。采用基本无嘌呤的饮食,可使患者红细胞中hgp—rt活力升高,但临床症状未见好转。应用羧苯磺胺可减低血中尿酸量,但对神经系统症状亦无效用。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