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 weixirou )

胃息肉症状_胃息肉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医学资源分享网

下面是关于胃息肉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胃息肉是指胃粘膜表面的一种良性、局限性、增生性病变。按其组织学改变可分为炎性息肉、赘生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
炎性息肉又称增生性息肉、分化性息肉或假性息肉,包括特异性感染性肉芽肿(如真菌、血吸虫、结核杆菌和梅毒螺旋体所致的肉芽肿);非特异性粘膜赘疣(如慢性疣状胃炎);非感染性肉芽肿(如结节病、crohn病、嗜酸细胞性胃炎、假性淋巴瘤等)以及间质增生性息肉(如单纯局限性息肉样上皮增生)等。赘生性息肉主要是指上皮良性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乳头状息肉和多发性息肉病(腺瘤病)等。错构瘤性息肉为大量增生的、形态基本正常的腺体所形成的乳头状结构。病变可呈多发性或为胃肠道粘膜息肉病的一部分;伴口腔和唇粘膜色素沉着症者则称粘膜息肉黑斑综合征或peutz-jegher综合征。
诊断标准:
胃息肉
1.常伴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有腹部不适、疼痛等症状,息肉可因溃疡而出血。
2.钡餐检查:可见腔内圆形或充盈缺损。小息肉不易发现,加压或作双重对比检查时显示较好。
3.胃镜检查:息肉多在胃粘膜皱襞的顶点,或在皱襞之间,多为孤立性,有蒂或无蒂。结合活检可以确诊。
诊断依据:
主要依靠x线钡餐检查和胃镜检查。细小胃息肉x线钡餐检查时不易被发现;胃肠气钡双重造影可提高其诊断率。胃镜检查可确定胃息肉的部位、形态、大小及数日,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息肉的性质有确诊价值。粪便隐血试验对确定胃息肉伴出血具有重要意义。
体征:
炎性息肉系由炎症引起的胃粘膜上皮或腺体过度增生,而并非真性肿瘤。通常不发生癌变,约占胃息肉的80%,多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息肉可发生于胃的各部,但多发于胃窦部。息肉呈圆形,表面光滑,以无蒂者为多见。息肉一般在0.5cm左右,超过1cm者少见。单发或多发,常伴有糜烂。腺瘤性息肉为胃粘膜上皮来源的良性肿瘤,占胃息肉的20%左右。一般被认为是癌前期病变。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在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症及恶性贫血患者中发生率较高。peutz-jegher综合征常有遗传倾向。
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其发生率为10%左右。如为多发性息肉,其恶变率达30%—40%。息肉体积大小对有无恶变非常重要。如其直径小于2cm,仅1%—2%可能恶变;如直径大于2cm,恶变率可高达30%—40%。胃息肉在无并发症时常无症状。如息肉较大或伴炎症时,可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伴有溃疡可引起出血,可能导致骤然的大量出血,亦可能为潜性出血。带蒂息肉可嵌入十二指肠内而引起呕吐。由息肉引起的胃十二指肠套叠者则极少见。慢性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息肉消失。
治疗:
胃息肉系良性病变,经摘除或切除后可获治愈。炎性息肉恶变机会小,一般毋须摘除。带蒂的良性息肉,可在胃镜直视下作息肉摘除术。一般认为,息肉直径>2cm,无蒂而广基者易发生恶变,应作息肉及部分胃切除术。已发生癌变的息肉应及时作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