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外科疾病:( tangniaobingyuwaikejibing )
下面是关于糖尿病与外科疾病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
由于糖尿病病人常有严重代谢紊乱,全身及组织的抵抗力薄弱,易患皮肤等感染和各种外科疾病,甚至引起急性酮症酸中毒等,后果严重。 常见有痈、暴发性败血症、下肢血管病、坏疽、糖尿病足等。 痈: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系多个疖肿融合而成的皮肤、皮下蜂窝组织样的化脓性感染。在糖尿病未控制者尤为多见,病情发展迅速而较常人者为重。 |
病因: |
1、糖尿病与外科感染 ①痈: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茵,其次是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 ②暴发性败血症:病人多已有各种严重的血管并发症,在病情控制不好时,易受毒性很强的细菌感染而发病。 2、下肢血管病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一种。因缺血程度不同,可发生间歇性跛行、休息痛及坏疽等。 3、糖尿病足 ①神经病变:肢体血管的自主神经病变使血管运动减弱,局部组织抵抗力降低,微小创伤即可引起感染。又因感觉消失,不能及时治疗微小的病变,致使伤口迅速扩展。同时还由于肢体温觉障碍,易致烫伤。②缺血:糖尿病病人的下肢发生动脉硬化后引起足部缺血。③感染:神经病变及缺血容易引起局部创伤,继发严重感染。 |
体征: |
1、糖尿病与外科感染 ①痈:好发部位以颈后部为最多见,其次为背部。局部表现为急性炎症浸润,中心区为组织坏死,并形成多个脓栓,有白色点状坏死组织及脓血样分泌物溢出,状如蜂窝。深达深筋膜层,局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有寒战高烧等毒血症症状及血白细胞增多等。 ②暴发性败血症:感染多自缺血的下肢开始,随后,迅速扩展产生败血症,但局部可无红、肿、热、痛,而表现为迅速扩展的渗出、出血及坏死,且易并发中毒性休克。 2、下肢血管病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一种。因缺血程度不同,可发生间歇性跛行、休息痛及坏疽等。 ①间歇性跛行:下肢缺血早期,肌肉缺血引起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乏力、劳累、小腿疼痛,出现跛行症状;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后,可使症状缓解。如果病人有跛行,站立休息后不能缓解症状,而必须取坐位、卧位休息后才能缓解,则必须考虑有无神经、肌肉或骨骼病变。由于动脉闭塞部位不同,跛行时疼痛的部位也不同。例如髂动脉闭塞时,症状先在髂、股、臀等部出现。如系股动脉闭塞,腓肠肌受影响,则首先在小腿部位产生症状。 ②休息痛:下肢缺血进一步发展,则引起休息痛。一般疼痛从臀部向足部放射。由于睡眠时心输出量最少,下肢灌注血量也最少,故疼痛常于夜间加重,故称为休息痛。当下肢下垂时,疼痛可减轻。遇热、抬高肢体或运动时疼痛加重。这种病人经常被迫通宵坐着睡。 ③坏疽:下肢动脉堵塞,缺血严重则引起坏疽。此时疼痛呈持续性,且甚剧烈,但不少病人因同时有糖尿病神经病变,因而疼痛不明显。足部坏疽除缺血因素外,神经病变、创伤及感染等也甚为重要,下肢供血不足的体征包括:供血不足较明显者,于抬高下肢时,足部苍白,此时如立即站立,使足下垂,则转为紫红色。此外,还可见缺血引起的营养障碍,如皮肤干燥,薄而光滑,毳毛脱落、趾甲变厚或脆薄、变形,还可有肌肉萎缩。患肢发凉、不出汗,腘、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正常人于卧床抬高下肢使静脉排空然后立即站立或坐起使足下垂,计算静脉充盈时间大多少于15s,下肢缺血时,静脉充盈时间可超过1min。诊断除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检查外,可应用动脉示波计、血流图、动脉造影、超声波及血压指数计算等辅助检查来进行早期诊断。血压指数=踝部血压/上臂血压,正常人为1-1.3,间歇性跛行患者的平均值为0.7,休息痛患者一般在0.3以下,坏疽者为0。 3、糖尿病足 糖尿病病人足部因下肢多有神经及血管病变,容易受损而感染。①神经病变:肢体血管的自主神经病变使血管运动减弱,局部组织抵抗力降低,微小创伤即可引起感染。又因感觉消失,不能及时治疗微小的病变,致使伤口迅速扩展。同时还由于肢体温觉障碍,易致烫伤。神经病变可引起足部小肌肉萎缩,由于长肌无对抗性牵拉,形成爪状足趾(特别是第三、四及五趾)。这种畸形使跖骨头成为足底负重的支撑点(见图),由于摩擦,有胼胝形成,极易发生感染及穿透性溃疡,重者扩散至附近的骨骼,引起骨炎。有时并发夏科关节。由于深感觉消失和关节运动反射障碍,使病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有些关节负荷过度,失去了对多次重复创伤的保护性作用,使关节及关节面变得很不规则,骨质碎裂和骨折,关节脱位和半脱位,特别是跖趾关节。②缺血:糖尿病病人的下肢发生动脉硬化后引起足部缺血,特别是足趾,加以小血管及微血管病变,使足趾血压下降到全身血压的一半或更低。患者常于夜间熟睡时因足趾疼痛而起床,且须行走几步才能活血缓解。在某些需要迅速增加血循环的情况下(如外伤、感染、过冷及过热等)血流不能相应增加,可引起坏疽,尤以足趾为甚。③感染:神经病变及缺血容易引起局部创伤,继发严重感染。轻微的创伤如足底的压疮,趾甲修剪得过短,足癣治疗不当均可引起继发感染。在足底压力负荷部位皮肤及皮下纤维脂肪组织均见增厚,一旦足跟部有了感染,易迅速向四周扩散,韧带创伤可使感染扩散,引起跖骨骨炎。糖尿病病人足坏疽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者多85-100倍,且几乎全是湿性的。足背动脉可扪及而有足坏疽者缺血部位主要是在足趾。足背动脉未能扪及时,指示下肢大血管已有病变。 |
预后: |
暴发性败血症:较罕见,但预后恶劣。 |
治疗: |
1、糖尿病与外科感染 ①痈:防治以预防为主,应注意皮肤清洁,及早妥善处理皮肤轻伤。一旦患痈症,首先要严格控制糖尿病,痈症重者,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早期局部可用超短波、紫外线照射等物理疗法,也可用50%的硫酸镁湿敷。由于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多抗药性,应根据脓液培养所得细菌作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选择抗生素。一般可用红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唑西林、新青Ⅰ号或头孢霉素等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可用庆大霉素、多粘菌素、羧苄西林、磺苄西林、呋苄西林等。若局部化脓,则需外科切开引流。坏死组织逐渐脱落,肉芽组织生长,分泌物减少,此时全身症状也随之好转。创面小的可自行生长愈合,创面大的则需行邮票式薄层游离植皮术以缩短创口愈合的时间。 ②暴发性败血症:治疗包括紧急扩创或截肢、全身支持治疗、抗感染、控制糖尿病、纠正休克及酸中毒等综合措施。 2、下肢血管病 保守疗法包括交感神经节封闭(对合并神经病变者此疗法作用很小甚至无效),治疗血循环障碍以及buerger运动疗法。外科手术包括腰交感神经节切除,血管搭桥术及截肢术。肢体坏疽经保守治疗无效且坏疽界限已清楚者应行截肢术。 3、糖尿病手术前后处理 ①术前准备:患者应于术前3-5d入院以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需测定血糖、尿糖、尿酮体、血钾、血钠、血氯化物、血尿素氮及二氧化碳结合力。中老年患者还应描记心电图。如手术不是很急需,则应对糖尿病进行积极治疗,使空腹血糖降至8.96mmol/l(160mg/dl)以下,24h尿糖低于10g而且无酮症时再进行手术。原来口服长效降血糖药者,应于术前停服,而改用胰岛素治疗,原使用长效胰岛素者应于术前一天改用普通胰岛素,以便调节剂量。②手术当日的处理:手术日晨及术毕回病房后能进食者,不需输液。中型、大型手术及术后不能进食者,应于术前开始输葡萄糖,糖入量为每日150-250g,液体量为每日2000-3000ml,如有必要,可根据患者年龄、心血管情况及病情酌情增减。平时只须单纯饮食控制或口服降血糖药者,进行小手术时可维持原治疗不变,而不需特殊处理,但如施行大手术或有感染等明显应激情况时,其自身有限的胰岛素潴备能力不能适应,需于术中、术后短期注射胰岛素。平时需胰岛素治疗者,尤其是每日用量超过40u者,术中、术后仍必须应用胰岛素,可将普通胰岛素加入葡萄糖液瓶内同时静脉点滴,葡萄糖与胰岛素之比例按2.5-6g:1u酌情给予。手术日点滴16h左右,希望尿糖维持于(+)或(±)较为理想。可根据血糖、尿糖变化而随时调整葡萄糖与胰岛素比例。术毕回病房时参照尿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如尿糖达(+++)或(++++),还可皮下补充注射少量胰岛素(约4-8u)以保持尿糖(+)-(±),及血糖5.56-13.89mmol/l(100-250mg/dl)。但若患者肾糖阈增高,或有神经性膀胱有残留尿者或快速滴注葡萄糖液时,不能根据尿糖来调节胰岛素用量,而应以血糖为标准。发生低血糖者,因常有心率快、出汗等症状,易与内出血相混淆,此时应立即测血糖然后静脉注射葡萄糖1o-30g以鉴别之。术后应尽可能鼓励患者自己进食,但胃肠手术不能进食者应持续静滴葡萄糖,每日的糖摄入量应在200-250g。禁食48h以上者要注射钾、钠、维生素等。能进食后改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有的可逐渐改用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 当病人有外科急症,如不手术则有生命危险,此时应大胆手术,同时积极治疗糖尿病。如可推迟手术,则最好在纠正酸中毒后再行手术,如推迟手术可危及生命则可在手术过程中处理酮症酸中毒。 4、糖尿病足 以预防为主。已发生糖尿病足者的治疗:①控制糖尿病。②在发病开始时即应积极控制感染,限制足部的负重量以避免再受压,设法改善肢体血循环。对坏疽者,先予外科清洗等治疗,在必要时进行部分肢体截除术。 |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