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浊凝滞筋骨:( tanzhuoningzhijingu )

痰浊凝滞筋骨症状_痰浊凝滞筋骨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
骨和关节结核性化脓性疾病

下面是关于痰浊凝滞筋骨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本证为流痰,多由先天不足,骨胳柔嫩,或有所损伤,使气血失和,风寒痰浊凝聚,留于骨骼而发。
病机:
本证为流痰,多由先天不足,骨胳柔嫩,或有所损伤,使气血失和,风寒痰浊凝聚,留于骨骼而发。是外科中顽固难愈的病证。本证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因病发在筋骨关节深处,故每多损伤筋骨,轻则形成残废,重则危及生命。
治疗:
治疗法则:  化痰,活血,温阳,益气。
施治方法:
(一)内服药物
l.基本方药:(1)阳和汤加减:麻黄6克,熟地15克、桂枝9克、鹿角胶10克(烊化、兑服)、炮姜10克、白芥子10克、百部12克、丹参12克,炙甘草10克。适用于本证初期。
(2)神功内托散加减: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丹参l2克、炮山甲10克、皂角刺10克、附子10克、黄芩10克、百部12克、陈皮10克、炙甘草10克。本方适用于脓成未溃时。
(3)人参养荣汤加减:黄芪30克,党参15克、当归12克,白芍10克、熟地15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五味子10克、酸枣仁10克、远志10克、炙甘草10克。本方适用于溃后气血两亏者。
(4)大补阴丸合清骨散加减:熟地15克、玄参12克、生龟板12克、生鳖甲12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银柴胡10克、地骨皮10克、青蒿10克、秦艽10克、百部10克、丹参10克、黄芩10克、炙甘草10克。本方适用于溃后阴虚火旺者。以上方药,每日1剂,水煎,每次取汁200毫升,微温,分2次服。
2.加减变化:腰背酸痛、足痿软瘫者,选加川断、杜仲、狗脊、鹿角胶、菟丝子、巴戟肉、牛膝等。盗汗不止加黄芪、浮小麦、糯稻根、煅龙骨、煅牡蛎。咳唾痰血,加南沙参、麦冬、百合、川贝母、丹皮等。或配以成药内服虎挣散或片,成人服0.3~0.6克,7~12岁服0.15~0.3克,4~6岁服0.09~0.15克,1~3岁服0.06~0.09克。小金丹:成人每次2丸,每日2次,儿童减半,婴儿1/3。以上成药无论已溃未溃,皆可服用。
(二)外敷药物:
1.初期:回阳玉龙膏或阳和解凝膏,掺桂麝散或黑退消盖贴。5~7天一换。
2.溃后:先用提脓丹药线,或五五丹药线插入疮内引流,以提脓祛腐。如已成瘘或疮口过小,以白降丹药线或千金散药线、或奔江丹药线插入疮孔,以化腐蚀管。若管蚀腐去,脓水清稠、窦口四周向下凹陷,出现收口迹象,改掺生肌散以促敛疮收口。溃后脓水多时,外盖黄连膏,脓水少时,外贴太乙膏,疮近愈时,改用鲫鱼膏外贴。根据脓腐多少,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三)热熨疗法:
配合外敷药物以局部治疗,以熨风散1料,取赤皮葱连须250克,捣烂,同药末和匀,醋炒热,布包热敷患处。用于本证初期,促其消散。
(四)薰洗:
选冲和散方或葱归溻肿汤煎汤薰洗。适用于病变在脊椎部的肾俞虚痰,腰部包块明显者,以及发于四肢关节、手指骨节、患处肿胀未溃之前。
(五)火针决脓:
脓成,患处皮肤有透红一点,用火针烙法决脓。亦可配合插入药线引流去腐。
(六)穿刺抽吸:
患处皮肤常规消毒后行穿刺术,针刺入皮肤后,将皮肤用手推之移位,然后再刺入脓腔内,将脓液抽出。适用于患处肌肉肥厚(如臀部等)脓液积多,不易外溃者。此法可避免脓液以针孔长期外流、影响疮口愈合。
(七)手术:脓成不溃时可采取切开排脓。溃久不愈的窦道,可配合病灶清除术及窦道搔爬术,均有利于疮口的愈合。
(九)饮食疗法
斑蟊蛋:鸡蛋一只,于顶端破一小孔,纳斑蟊7只,隔水蒸熟,去斑蟊,每天食此蛋一只,连服30~40只。如出现血尿,有膀胱刺激症状者停服,孕妇及尿路感染者忌服。
施治要点:
(一)本证属里、虚、寒之阴证,内外因杂而合致,以内因之虚为发病的基础。本证的治疗应抓住虚、寒二字进行辨证论治。虽病在筋骨,虚应责之肝肾,故首以补养肝肾。痰浊因寒而凝滞,故辅以温经通络,以散寒化痰。阳和汤为温经散寒、化痰补虚之方,初期以此方加减治之,可望消散,因本证初无明显外候可察,常失此消散良机。脓成内治宜温补托毒,意使脓毒得以移深出浅。虽有从阳化热之象,亦不可过用苦寒之药,防冰凝寒滞。
(二)因本证渍后难以收敛,脓虽成亦应尽量避免切排。脓聚宜穿刺抽吸,配合药物外敷、温熨、局部施以灸法等治疗,以减少溃腐成瘘之机。若穿溃或必须切开,当以溃疡常法提脓祛腐治之。生肌收口药的应用,应侯疮内腐去管蚀,脓水清稠,窦道口四周内陷时用之。内服以补益为主。
(三)久溃之后必然导致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大补气血或滋阴降火之法在此当审
证而施。
(四)本证病在骨与关节,适当的休息和配合必要的牵引固定之法,是减轻病症发展避免致残、有利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应适时合理选用。
中药:
1.初期:回阳玉龙膏或阳和解凝膏,掺桂麝散或黑退消盖贴。5~7天一换。
2.溃后:先用提脓丹药线,或五五丹药线插入疮内引流,以提脓祛腐。如已成瘘或疮口过小,以白降丹药线或千金散药线、或奔江丹药线插入疮孔,以化腐蚀管。若管蚀腐去,脓水清稠、窦口四周向下凹陷,出现收口迹象,改掺生肌散以促敛疮收口。溃后脓水多时,外盖黄连膏,脓水少时,外贴太乙膏,疮近愈时,改用鲫鱼膏外贴。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针灸:
1.艾柱灸:取穴肺俞、膈俞,以艾柱灸3~5壮。亦可灸百会及病变两旁,各取
1.5寸相应穴位。适于龟背痰初期及脓肿形成后。
2.隔姜灸、雷火神针灸、硫磺灸柱:适用于本证初起。于病变顶端施灸,以温经通络,散寒化痰,以促其消散。
3.附子饼灸法:散寒解凝,适用于溃后脓水清稀,久不收敛者。于病变部施灸。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