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疖:( waierdaojie )
别名:
耳疖
,
耳疔
,
黑疔
,
黑靥疔
,
肾疔
,
黑疽
,
耳门痈
,
耳痈
,
米疽
,
局限性外耳道炎
,
耳疮
下面是关于外耳道疖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
外耳道疖为外耳道软骨部毛囊、皮脂腺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形成的疖病或脓病,是外耳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
病因: |
常为葡萄球菌感染,多为单个亦可多发。多因挖耳损伤皮肤或游泳后外耳道积水使表皮软化细菌感染所致。化脓性中耳炎脓液的刺激、外耳道湿疹或全身因素如糖尿病等亦可为其诱发因素。 |
季节: |
多见于夏日游泳后。 |
诊断标准: |
1.症状:耳部疼痛,以张口、咀嚼及牵拉耳廓、压迫耳屏疼痛为甚。 2.耳道局限性红肿,隆起,或有脓头,脓量少,质稠。 3.炎症累及耳后,乳突区皮肤红肿时,应与急性乳突炎鉴别。 4.反复发作的疖肿应查血糖。 |
体征: |
本病的主要症状为剧烈跳动性耳痛,张口咀嚼、打呵欠、牵拉耳廓及压迫耳屏时疼痛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头部。因外耳道肿胀或堵塞,听力可减退。待疖肿溃破后,症状减轻。常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表现。 |
体检: |
见外耳道软骨部局限性红肿,牵拉耳廓,压迫耳屏,疼痛明显。隆起处可有脓头,破溃后则有少量脓液流出。其脓液量少、稠厚,有时带血,无粘液,故与中耳炎不同。外耳道肿胀显著时,鼓膜不能窥视。外耳道疖肿有时可蔓延至耳廓周围软组织而发生肿胀。疖肿位于外耳道前下壁者。耳屏前下肿胀。疖肿位于后壁者,可使耳廓外突,耳后沟消失,乳突部皮肤红肿,可误诊为乳突炎。耳前、下及后之淋巴结亦常肿大并伴有压痛。 |
鉴别诊断: |
1.化脓性腮腺炎:脓液可经外耳道软骨裂缝流入外耳道,整个腮腺肿胀,且有压痛,用手按压腮腺,外耳道可有较多脓液溢出。 2.急性乳突炎:外耳道疖所引起的耳后软组织肿胀与急性乳突炎相似,但后者鼓膜充血或穿孔后有脓液溢出,常有听力减退,外耳道骨部后上方可塌陷,而软骨部则无肿胀,乳突部明显压痛,但咀嚼和牵引耳廓时无明显疼痛,脓液常成粘液性或粘液脓性。x线照片可见乳突气房模糊或有骨质破坏。 |
疗效评定标准: |
治愈:疼痛消失,伤口愈合,耳道皮肤恢复。 |
预后: |
本病预后良好。 |
治疗: |
1.早期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局部热敷或超短波、红外线及紫外线等理疗,有消炎消肿作用。 3.疖肿未成熟时,可用10%鱼石脂甘油或软膏、2%~5%酚甘油纱条置入外耳道疖肿处,每日更换一次。疖肿已熟未破时,宜切开排脓,切口必须与外耳道纵轴平行,以防日后外耳道狭窄。疖肿已破溃,应常去除脓液,并用4%硼酸酒精涂布,保持外耳道清洁。 4、对复发性外耳道疖,应注意有无糖尿病。 |
中西医结合: |
中医的治则为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方药为龙胆泻肝汤加减,西医认为本病属细菌感染所致的局限性外耳道炎,因此,要早期应用抗菌素,控制感染,并用镇静、止痛剂;局部热敷或作超短波透热等理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