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癣:( shouxuan )
别名:
鹅掌风
下面是关于手癣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
手癣(tineamanuum)是发生于手掌面的真菌病,主要从足癣传染而来,以手捏、挖脚是主要传染途径。 |
病因: |
病原菌与足癣的菌种基本一致。但因手为暴露部位,不产生浸渍糜烂型。指缝糜烂常是由白念珠菌,而非一般癣菌引起。手癣病原菌多为红色发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发癣菌或白色念珠菌等。 |
诊断标准: |
手足癣诊断标准: 1.冬轻夏重。 2.霉菌直接镜检和培养阳性。 3.分型:手足癣临床上大体分为4~5型,各型可单独表现,亦可混合出现。 (1)角化型:于手部大多初发于左或右手的Ⅰ~Ⅱ指间(相当“合谷”穴以下,俗称“虎口”部),局部干燥脱屑,日渐扩展漫延至第Ⅰ~Ⅱ手指端及至全部手掌,因为角化,外观光亮,掌指纹理不清,严重时掌面增厚,冬季易皲裂。足部全蹠可以角化,足跟、蹠弓部尤甚。本型一般不出现丘疹、水疱。 (2)水疱型:手掌部群集小疱,多是环形、半环形,瘙痒较重,有时发生在指间。足部则常位于足跖及足缘,群集或散发。水疱较深在,不易穿破。手足水疱发作数天后自然吸收,表面脱皮屑,但外观治愈的水疱周围可继续发生新的水疱,如此反复并扩展。 (3)丘疹鳞屑型:常见于足跟边缘及蹠弓部位。可见环形、孤形小片丘疹群,基底微红或皮色,表面脱屑。因其瘙痒,可见摩擦后的表皮剥脱。本型一般在夏暑季节活跃,秋冬以后不治“自愈”(外观似正常)。真菌培养大多是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玫瑰色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发生于手部,可见于掌心、指间。 (4)间擦型:主要见于足趾Ⅲ~Ⅳ趾间,极偶见于指间。病变部位表皮浸软色白,剥落基底红而糜烂,周边可见小丘疹。瘙痒较重,湿热条件下明显。常因摩擦脱皮而感染细菌,局部产生恶臭味。 (5)体癣型:常由水疱型、丘疹鳞屑型发展至足背及手背。手足背及边缘部有红色环形、半环形之花边,斑片周边高起,其上可见点状丘疹与水疱,中心部则低平,有时有色素加深及脱屑。多个环形斑片可以融合成大片状,类似慢性皮炎。 |
体征: |
1.临床类型:可分为汗疱型、鳞屑角化型及指间型。 汗疱型:初发为厚壁小水疱,破裂后形成环状鳞屑。损害范围逐渐扩大,可融合成多环形,皮肤逐渐粗糙肥厚,境界明显,常见于手指侧面,亦可延及手掌部。本型易引起继发感染,发生脓疱、蜂窝织炎或淋巴管炎。 鳞屑角化型:表现为手掌或其侧缘,呈不整形红斑鳞屑性损害,境界清晰或不清晰,上覆层状鳞屑;时久可延及整个手掌。皮肤干燥粗糙,易破裂,冬季尤甚,可累及指甲。指间型:指间潮红湿润,边缘明显。表面有灰白色落屑,浸渍或少量渗出,指间可形成破裂。本型常由白色念珠菌引起。 2.多先自一侧手部发生,时久可延及至对侧。 3.损害扩展至手背手腕处时,可呈中央治愈,边缘活动的体癣型。 4.慢性病程,多年不愈。 5.自觉瘙痒。 6.真菌直接镜检及培养阳性。 |
鉴别诊断: |
湿疹型需与慢性湿疹鉴别,两者在形态上很难区别。真菌检查和皮损的发生发展史有助于鉴别。 |
疗效评定标准: |
手足癣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皮损消失。真菌直接镜检或培养每周1次,连续2次阴性。 |
治疗: |
治疗主要用30%冰醋酸,水杨酸、苯甲酸配(水杨酸3%-6%、苯甲酸6%-12%的乙醇溶液,亦可用凡士林代替乙醇)。 |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