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jingqianqijinzhangzonghezheng )

别名:
经行发热
,
经行头痛
,
经行身痛
,
经行泄泻
,
经行浮肿
,
经行眩晕
,
经行口糜
,
经行风疹
,
经行乳房胀痛
,
经行情志异常

下面是关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本病临床以经行前后出现浮肿、泄泻、头身疼痛、乳房胀痛、发热、眩晕、口舌生疮、皮肤瘙痒、起疹块及情志异常等为其特征,症状复杂多样,可单独存在,亦可两三症同见。
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与经前血注冲任血海,全身阴血相对不足,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有关。由于妇女经、孕、产、乳的生理特点,数伤干血,使其常处于阴血偏虚、阳气偏亢的状态,经前期冲脉血海逐渐满盈,经期血海由满面溢,由盛而虚,发生剧烈变化,使全身已偏虚的阴血更显不足,此时如患者素体虚弱,或阴阳偏盛偏衰,或情志所伤,使某些脏腑功能或气血暂时失调而导致该病的发生。经净后,冲任二脉相互资助,阴血逐渐恢复,气血渐趋于调顺,脏腑功能也暂时恢复平衡,诸证随之消失。其病因为肝郁,血瘀,血虚,脾虚,肾虚,累及脏腑以肝、脾、肾多见。
诊断:
本病在临床上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证以血虚、肾虚、脾虚多见;实证则以气滞、血瘀多见。涉及的脏腑以肝、脾、肾功能失调为主,常表现为两脏或三脏同时发病或气血同病。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病人表现不同,临证时要对不同症状,根据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结合舌脉及全身表现以进行辨证。同时要注意和内科的泄泻、浮肿、心悸、郁证、癫狂相鉴别。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不难鉴别。
1.肝郁气滞
主证:经前乳房胀痛,似有硬结或有块,小腹胀痛连及两胁,烦躁易怒,或精神抑郁,善叹息,甚或狂躁不安,失眠,或头痛剧烈,或肢体肿胀,舌质多正常,苔薄白,脉弦或弦滑。
分析:本证由于情志所伤,肝郁气滞,失其条达,加之经期阴血下注,益加不足,肝失所养,抑郁益甚,气机不畅,经脉阻滞,故肝经所过部位疼痛;肝郁化火,上扰清窍,则头痛,烦躁失眠;木郁克土,脾失健运,不能化生精血,使心神失养,神无所主,或郁火炼液成痰,痰火上蒙清窍,神明逆乱,致情志异常;舌脉为肝郁气滞之征。
2. 血瘀
主证;经前经期头痛剧烈,或腰膝关节疼痛,得热痛减,遇寒痛甚,或经行发热,腹痛或肢体肿胀不适,按之随手而起,常伴月经量少或行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舌紫暗或尖边有瘀点,脉弦涩。
分析:由于气滞或寒凝致血瘀,瘀阻脉络,故而头身疼痛;气血营卫失调则经期发热;瘀血遏阻水道则经行肿胀;气滞血瘀则经行不畅,经血有块;舌脉为血瘀之象。
3.血虚
主证:经期或经后头晕头痛;心悸少寐,神疲乏力,或身痛麻木,肢软,或发热,形寒自汗,少气懒言,或风疹频发,皮肤瘙痒,面色不华,肌肤枯燥,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
分析:本证由于素体虚弱或失血致血虚,经行期阴血下注胞宫,精血益虚,脑失所养则头晕头痛;心失所养则心悸少寐;肢体失于濡养则身痛麻木;血虚生风,风胜则痒;血虚气弱,卫阳不固,则发热自汗;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不华;冲任血少则月经量少;舌脉为血虚之象。
4.脾虚
主证:经行面浮肢肿,腹胀纳减,便溏,或经行前后头晕沉重,胸闷泛恶,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舌淡红,苔白滑,脉濡滑或沉缓。
分析:素体脾虚或劳倦伤脾,经期气随血下,脾气益虚,运化失职,水湿溢于肌肤则水肿;脾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头晕腹胀;血失统摄,冲任不固,则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舌脉为脾虚之象。
5. 肾阳虚
主证:经行面浮肢肿,腰膝酸软,便溏,畏寒肢冷,尿少,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舌淡苔白,脉沉迟。
分析;本证由于素体肾虚或房劳多产,经行之际肾气更虚,命火不足,不能化气行水则经行泄泻;水湿泛溢肌肤则面浮肢肿;肌肤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膀胱气化无力则尿少;舌脉为肾阳虚之象。
6.肾阴虚
主证:经行或经后潮热,盗汗,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或乳房作胀,或口舌糜烂,口燥咽干,或音哑,五心烦热,月经常先期,量少色红,或经期延长,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本证由于索体阴虚或久病耗伤阴血,或房劳多产致肾阴亏损,经行之时,血注胞宫,肾阴愈虚,虚热内生则见潮热;阴不敛阳则五心烦热;虚阳上扰清空则头晕目眩;乳络失养则经行乳胀痛;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火上炎,则口舌糜烂;阴虚津亏,不能上承,舌本不荣则音哑;虚热扰及冲任,冲任失调则月经先期;血虚则表现经量少;舌脉为肾阴虚之象。
治疗:
对本病的治疗要本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并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健脾利水,滋肾温肾等不同治法,口服汤药,配合针灸,口服丸药等。本病的治疗应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原则,针对疾病虚实不同而用药。要重视调理气血,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以治实证,以健脾化水,滋肾补肾,益气养血为主治虚证。由于本病的发生和月经周期关系密切,发病时间有规律性,因此在治疗时服药宜在月经前半月开始,以调整阴阳气血平衡,以适应冲任血海的变化。
一、辩证选方
1.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15g,白芍20g,枳壳10g,川芎10g,香附15g,甘草10g,陈皮10g,郁金15g。乳房胀痛为主加路通15g,王不留行15g;乳房胀痛有结节者加橘核15g,夏枯草15g,穿山甲15g;若肝郁化火致头晕头痛者,减香附,陈皮,加菊花15g,黄芩15g,钩藤15g,代赭石30g;若肢体肿胀者,可加泽兰15g,泽泻15g,槟榔15g;若狂躁不安者加磁石30g,琥珀25g,石菖蒲15g。
2.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0g,赤芍15g,牛膝10g,柴胡15g,枳壳15g,甘草10g,益母草20g,当归20g,生地15g,丹参15g。若肢体肿胀者加泽兰15g,泽泻15g,大腹皮15g;若身痛明显,加挂枝15g,虎杖10g,鸡血藤15g。
3.血虚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场。熟地25g,白芍15g,当归20g,川芎10g,党参25g,白术15g,云苓10g,甘草10g。若经行身痒起风疹者加首乌20g,防风 15g,荆齐15g。
4.脾虚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20g,桂枝15g,白术25g,甘草10g,黄芪20g。若经行泄泻者加山药25g,扁豆15g,莲子肉15g,薏苡仁15g;若浮肿为主者加泽泻15g,巴戟天15g,猪苓15g,防己15g。
5.肾阳虚
治法:温肾扶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味。白术15g,茯苓15g,白芍15g,附子15g、生姜10g,巴戟天20g,泽泻10g,仙茅15g,仙灵脾15g。若浮肿为主可加防己15g,挂枝15g;泄泻为主者加补骨脂20g,吴茱萸15g,肉豆蔻15g,五味子15g。
6. 肾阴虚
治法:滋肾育阴。
方药:左归丸。熟地25g,山药20g,山茱萸15g,枸杞15g,牛膝10g,菟丝子25g,鹿角胶15g,龟胶15g。心烦失眠加枣仁15g,柏子仁15g,龙骨25g;经行口糜者加知母15g,黄柏15g,五味子15g;头痛甚者加枸杞子20g,菊花15g;月经先期加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生地20g。
二、专方验方
1.陈皮15g,鹿角霜15g,水、黄酒各半煎服。治经前乳房胀痛。
2.赤石脂9g,补骨脂9g,共研未,每次服3g,日3次,开水送服。治肿肾阳虚所致泄泻,并有腰酸腿软,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带多清稀者。
3.薏苡仁30g,茯苓15g,红枣7个,水煎服,入夏后每日1剂。治疗经行浮肿。
三、其他疗法
(一)食疗
1.葱白头连须3~7个,生姜去皮3~5g,浓煎后加红糖适量服。治疗经行身痛。
2. 黄豆30g,大枣10枚,水煎服,每日2次。治经行眩晕。
3. 萝卜叶20g,红糖20g,水煎服,日2次。治经行发热。
中药:
1.乳核内消液:具有疏肝活血,软坚散结之功效。主治经前乳胀有硬结。适用于气滞痰凝血瘀之症。每次10ml,日3次口服。
2.妇宁胶囊:具有养血柔肝,宁心安神之功效。主治经行情志异常。适用于阴虚肝旺,心血不足所致之证。每次4粒,日3次,口服。
3.杞菊地黄龙:具有滋肾养肝。清热明目之功效。主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经行眩晕,头痛等症。每次1丸,日2次,口服。
4.济生肾气九:具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之功效。主治肾阳不足之经行浮肿之症。每次l丸,日2次,口服。
针灸:
耳针:肾、肝、脾、子宫、神门、内分泌、心、皮质下、大肠、小肠。可根据病证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日针1次,上述穴位可替换使用。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