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 piantoutong )

偏头痛症状_偏头痛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
偏头风
,
头角痛
,
头痛

下面是关于偏头痛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以反复发作、或左或右、来去突然的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
病因:
1.外感六淫起居不慎,风寒湿热之邪外袭,均可致偏头痛。
2.脏腑功能失调 肝、脾、肾三脏病变,内伤七情,肝失疏泄,饮食不节,脾虚失运,劳倦过度,肾虚精亏,肾水不足,气血失调等均可致偏头痛。
病机:
1、外感六淫 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均可致头痛。《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所致头痛为最多见。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时令为患,若风寒袭击,寒凝血涩,则头痛恶寒;风热上犯清空,则头痛身热心烦;风湿袭表,上蒙清阳,则头痛而重,若湿邪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亦可引起头痛。
2、内伤所致: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头。脏腑功能失常,内伤七情,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空;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肾虚精亏,脑失所养;肾水不足,水不涵木,风阳上扰;痰浊瘀血,痹阻经脉,致气血壅遏不行,皆可引起头痛。
偏头风指因风火痰涎或风寒入侵,或恼怒紧张,或肝阳上扰,致使经络痹阻,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头部而成。
诊断:
1、风寒阻络:
证候:头痛剧烈,偏侧或双侧头痛,掣痛或跳痛,遇风吹寒冷痛甚,保温则缓,恶风寒头喜裹,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头为诸阳之会,风寒外邪袭表循经上犯巅顶,阻遏诸阳之气,其痛乃作。寒邪属阴邪,得温痛减,故头痛喜裹;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之邪在表。
2、风热头痛: 
证候:头痛而胀,头痛如裂,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挟风上扰,阻于经络,故头痛而胀,甚则如裂。面红目赤,亦为热邪上亢。风热之邪犯卫,故发热恶风;热盛耗津,故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均为热盛之象。
3、肝阳上亢:
 证候:头痛目眩,心烦易怒,睡眠不宁,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失调达,肝阳偏亢,上扰清窍,故头痛目眩;肝火偏亢,扰乱心神,则心烦易怒,睡眠不宁;肝开窍于目,肝阳偏旺故见面红目赤。口苦为肝胆郁火内炽;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为肝火偏旺之征。
4、肝肾阴虚:
证候:头脑空痛,眩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或弦细,或细数。
证候分析:脑为髓之海,肾虚精亏,髓海失充,故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腰膝酸软;阴虚内热,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
5、痰浊上蒙:
证候:头痛沉重,眩晕呕恶,眩脘满闷,肢重体僵。舌体胖,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上蒙,清阳不展,故头痛沉重、眩晕,胃失和降,气机不畅,胸腔满闷呕恶;痰湿困脾,故肢重体倦;苔白腻,脉弦滑;均为痰浊内停之象。
6、气滞血瘀:
证候: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点,脉细或涩。
证候分析:久病人络,血瘀气滞,故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固定不移。瘀血内停,阻塞脉络,气血不畅,故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涩。
7、气血两虚:
证候:头痛绵绵,日久不愈,过劳则甚,面色晄白,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头,故头痛绵绵;血不养肝,肝血不足,血虚生风,故头晕;劳则气耗,故头痛加重;血虚则面色晄白,气虚则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质淡,脉沉细,皆为气血虚之证候。
类证:
1.厥头痛:亦以头痛为主,不呈搏动性,一般无先兆症状,表现为全头剧痛,血压显著升高。
2.神劳:为经常性头痛,多不呈发作性,常伴头晕失眠、神疲、健忘等症。
3.面风痛:多见于中年以后,无先兆症状,疾病在面部较明显,常伴面肌痉孪,且有颜面部“扳机点”,若触及时则可诱发面风痛发作。
治疗:
(一)辨证治疗:
1、风寒阻络: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方中川芎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为风寒头痛之要药;羌活、荆芥、防风、白芷、细辛、辛温散寒,疏风止痛;薄荷清头目;甘草调和诸药;以清茶调服。取茶叶清上降下之性,以监制诸药过于温燥及升散,使升中有降。诸药合用,共奏疏风寒之邪、止头痛之功。
2、风热头痛: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方中石膏清热泻火;菊花疏风清热;川芎、白芷、藁本上行直达头目,祛风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止头痛之功。
3、肝阳上亢: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石决明镇风阳之上亢;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牛膝引热下行;山栀、黄芩苦泄肝胆之邪火;茯神宁心安神。如肝火偏亢、口苦胁痛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泻火。
4、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方中熟地滋肾阴,益精髓;山萸肉酸涩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泽泻配熟地而泻肾降浊;丹皮配山萸肉泻肝火;茯苓配山药则渗脾湿;加川芎、赤芍、元胡等活血化瘀,通络行气止痛。全方共奏滋补肝肾、活血通络、行气止痛。
5、痰浊上蒙:
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半夏、茯苓、桔红、白术、生姜健脾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媳风;蒺藜、蔓荆子祛风止痛;厚朴、枳壳降逆和中。若口苦,大便不通加黄芩、枳实。
6、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方中当归、生地养血活血: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柴胡、枳实、桔梗,甘草理气调中,牛膝祛瘀而通血脉。痛剧者加全蝎、蜈蚣等通络止痛。
7、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补血。
方药:八珍汤加味。方中人参(或党参)补中益气、扶脾养胃;白术健脾燥湿,以资运化;茯苓渗湿,辅白术健脾;熟地滋阴补血,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养血柔肝,川芎行气活血止痛;生姜、大枣和胃,调和气血,人参益气健脾,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气血双补之功。
(二)单方、验方:
① 川芎15g、菊花15g,水煎服,用于风热头痛。② 川芎15g、细辛3g,水煎服,用于风寒头痛。③ 川芎15g、天麻10g,水煎服,用于阳亢头痛。④ 川芎15g、当归10g,水煎服,用于血虚头痛。⑤ 全蝎、地龙、甘草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次3g,口服,每日2次,用于顽固性头痛。
(三)其他:
1、鼻孔粘膜给药:① 全蝎一只、冰片0.3g、大黄1.5g,共研细末,头痛时取少许,右侧头痛塞左鼻孔,左侧头痛塞右鼻孔。② 荜拔15g,研细末,每次取少许,鼻嗅,左侧头痛右鼻孔嗅,右侧头痛左鼻孔嗅,每日嗅5~6次。不痛时减少嗅次数,一个月后停嗅。
2、外敷:① 白附子3g研细末,葱白15g与白附子末捣成泥状,取黄豆粒大,贴敷痛侧太阳穴处,1小时取下。② 蓖麻子仁10个、乳香适量,共捣为饼,贴太阳穴处。
(一)辨证论治:
1.风寒犯头证:时发头痛,恶寒风,无汗,口不渴,面白,苔薄白,脉浮紧。祛风通络、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加减。
2.风热犯头证:头痛,甚则如劈,发热恶风,口渴,面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辛凉解表、清热止痛。芎芷石膏汤加减。
3.痰浊犯头证:头痛头重,眩晕,胸闷恶心,咯痰,形体肥胖,苔白腻,脉弦滑。祛痰化浊。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4.瘀血犯头证:头痛时作,痛如锥刺,痛有定处,寐差多梦,舌质紫晴,脉弦涩。化瘀止痛。通窍活血汤加减。
5.肝火犯头痛: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干口苦,急躁易怒,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加减。
中药:
1、复方羊角冲剂:1次1袋,1日2次,用于风寒头痛。
2、正天丸:1次1袋,一日2次,用于血瘀,风寒头痛。
3、镇脑宁:一次2粒,一日2次,用于阳亢头痛。
4、清眩丸:一次4片,一日2次,用于风热头痛。
5、杞菊地黄丸:一次6g,一日2次,用于肝肾阴虚头痛。
针灸:
1、体针  取风池、太阳、头维、合谷、大冲,隔日1次,2周为1疗程。
2、耳针  取额、太阳、枕、神门、皮质下、脑干等为主穴,颈、心、肝、交感、耳尖、肾为配穴。每次取穴5~6个,中强刺激,两耳交替用,5次为1疗程。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