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阳虚:( piyangxu )

脾阳虚症状_脾阳虚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
泄泄
,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
痢疾
,
急慢性胃肠炎
,
胃脘痛
,
胃下垂
,
腹痛
,
慢性痢疾
,
痰饮
,
慢性肾炎
,
水肿

下面是关于脾阳虚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本证常因饮食不节, 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或久病失养等,致脾阳亏虚,运化及温煦无权而成。
病机:
本证常因饮食不节, 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或久病失养等,致脾阳亏虚,运化及温煦无权而成。其病位在脾,属虚证、里寒证。
治疗:
治疗法则:温中健脾。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小建中汤加减:白芍15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黄芪12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饴糖30克(兑服)、甘草10克。本方能甘温补中,益气散寒。
(2)实脾饮加减:茯苓15克、白术12克、大腹皮10克、干姜10克、草果10克、附片6克、厚朴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牛膝l0克。本方能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3)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20克、桂枝12克、白术15克、法半夏10克、干姜6克、黄芪12克、甘草10克。本方能健肿益气,温阳化饮。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温服。
2.加减变化:脘腹冷痛,手足不温者,用基本方(1)加蜀椒6克、广木香10克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病。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小便短少,伴气短乏力者,用基本方(2)加黄芪15克、党参10先,补益小气。若呕吐清水痰涎,伴脘腹胀满者,用基本方(3)加厚朴10克、砂仁8克、大腹皮10克以理气温胃。
(二)外敷药物
1.暖脐膏(由沉香、小茴香、乳香、肉桂、麝香等组成),每次l张,微火化开,贴脐腹。功能温中散寒,暖脐止病,主治脾胃虚寒胃痛。
2.鲜毛莨根洗净后切碎,加3%红糖共捣烂,装入青霉素瓶的橡皮盖内,敷贴于胃俞,肾俞两穴,至局部有灼感弃去。胃痛当时即可减轻或消失。
(三)饮食疗法:
(1)良姜粥:高良姜60克(切)、高梁米(成梗米)50克,先煮良姜取汁去滓,用汁煮米成粥,晨起作早餐食之。
(2)生白果仁2~3粒,研末,另取鸡蛋一个,开一小洞,将白果末塞入鸡蛋,以纸糊封于饭锅上蒸熟,每日吃鸡蛋1~2个。治妇女脾虚带下。
(3)椒面羹:川椒10克炒研末,白面100~150克(作面条),先煮面条,放入盐豉少许作羹,将熟入川椒面调匀,作正餐食之。
(4)新鲜(末发芽)马铃薯,洗净(不去皮)切碎,捣烂,用纱布包挤汁,每日早晨空腹服1~2匙,酌加蜂蜜适量,连服2~3周。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四)其它调护措施
内养功、太极拳、保健操等,可单独或与气功配合进行。
施治要点:
(一)脾阳虚衰多由脾气虚弱发展而来。脾阳虚必并脾气不足,因此,脾阳虚与脾气虚常相互参见。故临床治疗用温中运脾之治时,常与健脾补气药如人参、饴糖、白术、炙甘草等配合使用。
(二)脾阳虚引起的水肿病,原则上忌用峻下逐水之法。因为此法运用峻烈的泻下药物,使水湿从大便出,水肿虽一时消减,但亦伤正,且水肿常可复起,故忌用。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使用补脾益胃的药物,方可使得脾气康复,水湿得以运化,中焦斡旋得力,水律湿浊各归其道,加之中阳日旺,虽不去泻水,而水湿自消。
针灸:
1.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一次,取脾俞、胃俞、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穴。久病体虚加关元。
2.灸法:取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用艾条或隔姜灸,每日一次。
3、耳针:交感、脾、神门、脾、胃、十二指肠。每次选2~3穴,隔日一次。
推拿:
1.腹部推拿:先在左上腹部用手掌作轻微按摩,节律中等。若上腹胀实,也可加震颤手法(用手指操作);然后围绕脐部,从右下腹选由下向上,从右而左,以掌推作环形揉按,同时有节律地施加压力。全部操作约20分钟,每日l、2次。
2.全身按摩:患者取坐位,两臂下垂,放松,或双手扶持背上,双肩部稍外展。术者立于患者后侧,先用拇指食指背部两侧,从上报到下腰部,约5~10分钟,使背部有热感为度;继之改用拇指尖推背部两侧脾俞、胃俞或背部敏感区,每个穴位或敏感区推1分钟左右。然后患者改为仰卧位,用手掌顺时针揉腹部,再取上、中脘,用指推,指掐和指振法使之得气后,再轻揉腹部,如有气胀可加天枢、关元、气海等。最后取合谷、足三里,用指掐、指振法使之得气。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