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骨骨折:( shangheguguzhe )
下面是关于上颌骨骨折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
发生于上颌骨的骨折称为上颌骨骨折,临床分为上颌骨低位骨折和高位骨折。骨折定义详见“骨折”条。 |
病因: |
上颌骨是面部最大的骨骼,也是面中l/3部分的主要支架,是由比较薄弱的骨板所构成的拱形结构,上方构成眶下壁与颅骨相接,下面构成口腔顶部与腭骨相连,两侧与颧骨相连接,骨体中间有上颌窦腔。受外力轻度打击时,力量常被连续的骨缝或窦腔壁所分散,不致发生骨折,或仅发生连接部位的骨缝分离,遇到强力打击时其他面骨相连接的骨缝就成为薄弱区域,骨折容易发生在这些部位。因此,上颌骨骨折线经过的部位,往往有一定的规律性。 (1)低位骨折:多为外力直接打击于上唇部引起。 (2)高位骨折:多为外力直接打击于鼻根部引起,较低位骨折严重。 |
发病机理: |
le fort根据上述解剖特点,按不同骨折线走向,将上颌骨骨折分为三型,临床上将le fort Ⅰ型称为低位骨折,le fort ⅡⅢ型统称为高位骨折。 (1)低位骨折:骨折线在梨状孔附近,向外后方经牙根尖上方的牙槽突基底,上颌结节上方,平行向后延伸至蝶骨翼突处。可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伴有腭中缝裂开。 (2)高位骨折:骨折经过鼻骨与额骨相接处,横过眶内侧壁至眶底,然后经过颧骨下方向后直达蝶骨翼突附近,使整个上颌骨与其他面骨完全分离。上颌骨因重力关系向下后方移位,此为为le fort的Ⅱ型骨折。更为严重的是上述骨折线走向是横过颧骨上方,造成颅骨与所有面骨分离,即所谓"颅面分离",亦即le fort Ⅲ型骨折,此骨折波及颅底,并多伴有严重颅脑外伤。 上颅骨骨折可波及邻近面骨和颅骨,并常伴有颅脑复合伤。上颌骨无强有力肌肉附丽,骨折片移位常与外力打击方向和重力有关,骨折片常向后、下、内方移位。面部血供丰富,伤后出血多。上颌骨与口腔、鼻腔、鼻窦相连,骨折后易被污染,骨折片的错位愈合可造成面部畸形。 |
诊断依据: |
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和检查,诊断上颌骨骨折并不困难。 |
体征: |
上颌骨骨折除可出现面部肿胀、皮下淤斑、疼痛、张口功能障碍外,尚有以下特点:①面中部变形和咬合关系错乱,骨折片下移致面中部变长,颅面分离的骨折,面中部增长更明显,骨折片移位可致咬合关系错乱,翼内肌的牵引,使上颌骨后部下移更甚,造成后牙早期接触和前牙开郃,影响咀嚼功能。②面中部软组织肿胀、出血和淤斑;上颌骨骨折可出现面中部明显肿胀,牙龄撕裂,波及上颌窦可有口腔和鼻腔出血,累及颅底、额骨和筛板,可有脑脊液鼻漏或耳漏。眼睑周围疏松组织,可由于骨创血液渗入出现皮下、结膜下组织的青紫色淤斑,似戴黑框的墨镜,称为"眼镜症状"。此为高位上顿骨骨折的重要体征。③其他:骨折累及眶底并向下移位,或因外伤致眼外肌功能紊乱时,可出现复视,骨折块向下后移位,可使咽腔缩小,影响呼吸和吞咽。 |
影响诊断: |
x线摄片可确定骨折的类型、骨折线的走向及骨折片的移位情况。常用有鼻颏位、头颅后前位及侧位、曲面体层摄片等。ct检查可同时诊断颅脑的外伤。 |
治疗: |
上颌骨血供丰富,愈合快,伤口处理应及时,以避免错位愈合,一般不应迟于伤后一周。新鲜骨折多用手法复位,上下牙齿正常咬合关系的恢复,可作为正确复位的标志。已有部分纤维性愈合,或因骨折片相嵌、内陷等,无法用手法复位者,可通过上下颌的夹板和颅颌固定装置,利用橡皮圈作持续的弹性牵引,以逐渐恢复其正常咬合关系。陈旧性骨折需作切开复位。复位后需在正常咬合关系的位置上,利用稳定的颅骨,或骨折线上方稳定的其他面骨,通过石膏帽或金属丝作悬吊固定。单侧简单骨折也可用颌间结扎固定。固定时间为3-4周。 |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