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 neizhi )

别名:
内痔
,
里痔
,
痔核

下面是关于内痔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本病是以肛门齿线以上发生静脉曲张团块,表面覆以粘膜,常有便血,痔核脱出,便秘等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
病因:
主要是人体阴阳失调,加之外感、内伤、六淫、七情等各因素所致。
病机:
内痔是因外感风湿,内蕴热毒,湿热下注肛门,或脾虚气陷,或久坐久立、负重,便秘等,使气血瘀滞于肛门所致。
诊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将内痔分为以下四种证型。
1.风伤肠络:
证候: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或有肛门瘙痒。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辨析:《症治要诀》说:"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见闻录》说:"纯下清血者,风也。"说明风邪可引起下血。而风多挟热,血不循经而下溢,风又善行而数变,故风邪引起的便血,其色泽较鲜红,下血暴急呈喷射状。风性善行而数变,故肛门瘙痒。风为阳邪,故见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2.湿热下注:
证候: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析:湿分内外,外湿多因坐卧湿地,久居雾露潮湿之处而发;内湿多因饮食不节,恣食生冷、肥甘,损伤脾胃而生。湿与热结,致肛门部气血纵横,经络交错而生内痔。热盛则迫血妄行,血不循经,则血下溢而成便血;热积肠道,灼伤肠络,则肛门灼热;湿热下注大肠,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故肛内肿物外脱。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下注之征。
3.气滞血瘀:
证候:肛内肿物脱出,甚至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至肛缘有血栓,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辨析: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癌。热结肠燥,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气滞则血癌阻肛门,导致肛内肿物脱出,甚至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气机失畅,无力统摄,则血失统摄而不行其道,出现便血,血栓形成。瘀血为有形之邪,属实证,故见舌质暗红,苔白或黄,气机郁滞,故见脉细涩。
4.脾虚气陷:
证候:肛门坠胀,肛内肿物外脱,需手法复位。便血色鲜或淡,可出现贫血,面色少华,头昏神疲,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辨析:《素问》说:"又有妇人生育过多,力尽血枯,气虚下陷,及小儿久痢,皆能使肛门脱出。"说明内痔的发生,气虚也是因素。脾胃功能失常、妇人生育过多、小儿久泻久痢、老人气血衰退、某些慢性疾病等,皆能致中气不足,脾虚气陷,无力摄纳而致内痔脱出不纳。同时,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依存的关系,气之于血,有温煦、化生、推动统摄的作用。故气虚无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虚少,气虚则无力摄血,易致下血加重,故可见便血色鲜或淡,或面色少华。头昏神疲,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均为脾虚气陷,气血两虚之征。
类证:
1.息肉痔:常见于儿童,脱出物为肉红色,有蒂,易出血。
2.悬珠痔:位于齿线上,常呈锥形或有蒂,质较硬,可脱出,色灰白。
3.脱肛:脱出物为直肠粘膜,成环形,表面平滑,有肛门向外的放射状纵沟,无静脉曲张。
4.裂肛:便时肛门疼痛,且便血与肛门疼痛相对应,在肛管部可见裂口。
5.锁肛痔:肿物形状不规则,呈菜花状,表面不整齐,质坚硬,常有出血及恶
臭脓血分泌物。
治疗:
中医的治疗方法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一、内治法: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因、病变部位和不同年龄,体质进行治疗。
1.风伤肠络: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细生地10克,当归尾10克,地榆10克,槐角10克,黄连10克,天花粉10克,升麻10克,枳壳10克,黄芩10克,荆芥10克,侧柏炭10克,生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2.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方药:五神汤加减。茯苓10克,金银花20克,牛膝10克,车前子10克,地丁15克,黄芩10克,归尾10克,赤芍10克,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3.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归尾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大黄10克,川芎10克,丹皮10克,枳壳10克,瓜蒌仁10克,槟榔10克。每日1剂,水煎服,药渣加水熏洗患部。
4.脾虚气陷:
治法:健脾温中,固脱止血。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生姜3片,大枣7枚,陈棕炭10克,旱莲草10克,侧柏炭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二、外治法:
1.熏洗疗法:以五倍子汤或苦参汤,煎水,先熏后洗,冷则更换。
2.敷贴疗法:将金黄膏或九华膏、黄连膏敷贴患处。
3.插入(枯痔钉)疗法:
(1)药理作用:枯痔钉插入肛管粘膜下层的痔静脉丛及其间质中,引起一系列"刺激炎症反应",继有血栓形成,静脉闭塞,间质纤维组织收缩,从而使痔核皱缩,达到治愈的目的。
(2)药物组成:黄柏30克,枯砒、白及各5克,五倍子10克,米粉50克配制。
(3)操作方法:取侧卧位,用硫抑贡酐消毒,吸引器将内痔吸出,或于肛周右前,右后,左中注入0.5%普鲁卡因5~10毫升。肛门松弛后,使内痔充分暴露。用左手固定痔核下缘,右手持枯痔钉尾段,与肛管稍平行方向直接刺入,不要旋转。插入深度一般为0.8~1.2厘米,不超过痔核直径。插入钉的数目,如黄豆大小内痔,插入一二条,小指大小,插入三四条,中指大小,插入六七条,拇指大小者,插10条左右。总量不超过20条。插钉密度间距为0.2厘米,插后剪去枯痔钉,让其断端突出约1毫米,术毕将内痔复位,于肛门内注入少量抗菌药物。
(4)术后不良反应:低热、恶寒、头昏、恶心、腹胀、乏力、关节痛、晕厥、便血、肛门下坠、肛缘皮肤发炎、创面感染、尿急等。
4.枯痔硬化疗法:将消痔灵注射液或复方诃子注射液注入痔粘膜下层之内、曲张静脉之外,使痔核硬化萎缩。
5.结(缠)扎疗法:用丝线或药线结扎痔核根部,阻断痔核的血流,造成缺血性坏死脱落。
6.套扎疗法:利用特制的套扎器,或止血钳,将具有较强弹性的胶圈或胶环套于内痔的基底部,从而阻断痔的血运,使之产生缺血坏死脱落。
7.栓剂法:指肛门局部填塞栓剂,使药物局部吸收,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由于直肠局部给药直接作用于痔局部,发挥作用快且直接进入大循环而不经过肝脏解毒,这样既减少了肝脏对药物的破坏,又减少了药物对肝脏的刺激。同时直肠直接给药可避免胃酸和消化道酶对药物的破坏,也避免了药物对胃粘膜的刺激,因此栓剂在肛肠科应用正日趋广泛。常用的栓剂有:
(1)消炎止血栓:地榆炭粉20克,黄柏粉10克,五倍子粉10克,仙鹤草面10克,地卡因0.7克,冰片1.7克,栓剂基质100克,制成栓剂70枚,每日纳入肛内2~3个。功能:止血止痛,消炎消肿。主治:各期内痔,肛裂出血疼痛,肛窦和肛乳头炎症肿痛及直肠炎。
(2)复方痔疮栓:地榆粉20克,黄柏10克,次没食子酸铋10克,仙鹤草素6片、地卡因0.7克、冰片0.7克,栓剂基质100克。做成肛门栓70枚、每晚临睡前纳肛门1~2枚。功能:消炎、止血、止痛。主治:内痔、肛窦炎、肛裂。
(3)其他常用的痔疮栓有:洗必泰痔疮栓、消炎痛栓、红霉素栓、马应龙痔疮栓等。均有消炎止痛、止血之功能。
8.枯痔疗法:主要是采用枯痔散,涂于局部,使局部组织发生渐进性直接坏死。即坏死、脱落、遗留创面、再逐渐愈合。坏死的深度由用药剂量与作用时间决定。
(1)适应证:Ⅲ期内痔,尤以环状内痔,内痔合并贫血,嵌顿痔等。
(2)禁忌症:外痔。
(3)药物组成:主要是砒和明矾。
(4)使用方法:患者排便后,取侧卧位,将枯痔散调成糊状,涂于脱出内痔面,每日二次。
(5)枯痔散的主要药物含剧毒剂砒霜,若用量小,则需多次使用,易致积蓄中毒。若用量大,则病人痛苦大,再者如使用不慎,将其药物涂抹于肛管皮肤,则易导致肛管皮肤被烧灼,形成溃疡、坏死,愈合后形成肛门狭窄。故单纯的枯痔法目前在国内很少使用。
中药:
便秘者可服麻子仁丸、液状石蜡,便血时可服槐角丸、痔宁片。
针灸:
针灸治疗痔疮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著作中记载了许多治疗痔疮的穴位和方法。如《针灸甲乙经》有:"痔痛,攒竹主之;痔,会阴主之。"常用的穴有攒竹,燕口,龈交,白环俞,长强,承山等。主要适用于内痔出血、脱出、肿痛和肛门坠胀不适等症状,具有独到的疗效。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