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 manxingyanyan )
别名:
喉痹
,
虚火喉痹
,
阴虚喉痹
,
阳虚喉痹
,
格阳喉痹
,
帘珠喉痹
下面是关于慢性咽炎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
本病是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咽痒不适等为主要表现的咽部疾病。 |
病机: |
多由素体肺肾阴虚,或风热喉痹反复发作,余邪留滞不清,伤津耗液,使阴液亏损,咽喉失于濡养,兼之虚火上的,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
诊断: |
本病多在脏腑阴阳气血虚损的基础上发生,一般病程较长。临床所见,以阴虚为多,阳虚相对少见,亦有在阴虚或阳虚的基础上兼挟"痰凝"或"瘀血"而表现为虚中挟实者,辩证时须仔细区分。 1.肺肾阴虚 证候:咽部干痛不适,灼热感,异物感,或咽痒干咳,痰少而粘,症状朝轻暮重,可伴有午后潮热、两颧潮红、虚烦失眠、大便干燥、腰膝酸软等症,检查咽部粘膜暗红、干燥,舌质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咽部干痛,灼热感、粘膜暗红、朝轻暮重、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肺肾阴液亏损,咽喉失于濡养,故咽干痛或异物感;阴虚则火旺,虚火上扰,则咽喉有灼热感、两颧潮红;虚火炼津成痰,燥痰粘于咽喉,则咽痒干咳、痰少而粘;上午阳气盛,下午阴气盛,阴虚则症状朝轻暮重,午后潮热;阴液不足则大便干燥,虚火扰心则虚烦失眠;肾虚则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2.脾肾阳虚 证候:咽喉微痛,哽哽不适,或干焮不思饮,饮则喜热汤,咽内不红不肿或略带淡白色,语声低微,精神不振,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纳谷不香,手足不温,腰酸腿软,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弱。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咽部不适、咽干而不思饮、咽内不红不肿、精神下振、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弱等为辨证要点,可见于长期过用苦寒药物的患者。②病机:真阳亏损,阴寒内盛,致阴盛格阳、浮阳上越,则有咽喉微痛不适或咽干等"上热"的假象,因其本质为阴寒内盛,非津液不足,故虽觉咽干而不思饮,饮则喜热汤,语声低微、精神不振、小便清长、手足不温皆阳气不足之象;纳呆、便溏为脾虚;腰酸腿软为肾虚: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弱为阳虚之征。 3.痰火郁结 证候:咽部异物感、痰粘着感、焮热感,或微痛,易恶心作呕,痰粘稠带黄,口臭,检查咽部色暗红,粘膜肥厚,咽后壁滤泡增多甚至融合成块,咽侧索肥厚,舌质偏红或有瘀斑瘀点,苔黄厚,脉细滑数。 辨析:①辨证:本证多在阴虚的基础上发生,缠绵难愈,以咽部种种不适感,易恶心作呕、咽后壁滤泡增多、粘膜肥厚等为辩证要点,即所谓"帘珠喉痹"。②病机:阴虚喉痹长期不愈,虚火久蒸,灼津成痰,加之久病,心情不舒,肝气郁结,气滞痰凝,痰、火、瘀互结,则咽部肥厚、颗粒状滤泡增多,导致种种咽部不适感;痰阻则易恶心作呕;痰火互结则咯痰粘稠带黄、口臭;舌、脉为阴虚、痰火郁结之象。 |
类证: |
1.乳蛾:青少年多见,以喉核红肿疼痛为主。 2.喉痈:急起,高热,咽喉部剧痛。红肿,吞咽障碍,可化脓,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3.急喉风:病情急重,以突起咽喉紧锁,呼吸困难,痰涎壅盛为主要特征,而不仅是咽痛、咽痒不适等表现。 |
治疗: |
本病以虚证居多,治疗大法以补为主,或滋阴降火,或温补脾肾、引人归原。因病程较长,难取速效,故长期服药,滋阴须防其腻,温补宜防其燥。至于挟痰挟瘀者,因其本乃虚中挟实,不可一味攻伐伤其正气,致病情更为缠绵。除药物治疗外,适当的心理疏导,使心情舒畅,气机调达,亦十分关键。 一、辨证选方 1.肺肾阴虚 治法:滋阴降火,润燥利咽。 方药:①偏肺阴虚者,可用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加减。生地30g,麦冬15g,玄参15g,白芍15g,丹皮12g,川贝10g,薄荷6g,甘草6g。若痒咳甚,加橘红、百部;兼气虚者,加太子参、白术、山药、玉竹等;大便干燥加瓜蒌仁、生首乌;失眠加枣仁、柏子仁。②偏肾阴虚者,可用知柏地黄汤(《医方考》)加减。知母10g,黄柏10g,熟地30g,山药15g,山萸肉15g,茯苓12g,丹皮12g,泽泻10g。若咽干较甚,加花粉、石斛;大便干结,改熟地为生地,加玄参、麦冬、生首乌;咽异物感较重者,加苏梗、厚朴;咽部灼热感加赤芍、牛蒡子。 2.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引火归原。 方药: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熟地30g,山药30g,山萸肉15g,茯苓12g,丹皮10g,泽泻10g,熟附片6g,肉桂6g。若痰多而稀,加法夏、陈皮。若以脾气虚为主,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5g,炒扁豆15g,苡仁15g,山药15g,陈皮10g,砂仁10g,莲子肉12g,桔梗10g,甘草6g。 3.痰火郁结 治法:养阴利咽,化痰散结。 方药: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加减。川贝15g,瓜蒌皮15g,花粉15g,茯苓15g,橘红10g,桔梗10g。咽部焮热感加知母、黄柏;恶心加法夏;舌有瘀斑瘀点加丹皮、赤芍;咽干加沙参、玉竹。 二、其他疗法 (一)中药超声雾化 1.银花9g,黄芩10g,野菊9g,藏青果4枚,象贝10g,桔梗6g,前胡9g,姜半夏15g,玄参15,花粉15g,薄荷9g。浓煎取汁100ml,每次取20ml雾化吸入10分钟,每日2次,10天为一疗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5):29) 2.半夏10g~12g,厚朴10g~12g,茯苓15g~30g,柴胡6g~12g,陈皮10g~15g,银花20g~30g,,连翘10g~12g,川贝10g~15g,枳壳10g~12g。水煎浓缩取汁40ml,雾化吸入,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 3.半夏、厚朴、玄参、麦冬、生地、银花、黄芩、香附、郁金、薄荷、浙贝、白芍、公英、合欢皮、丹参、甘草,水煎过滤取汁,每次用15ml超声雾化,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 (二)中药咽后壁粘膜下注射 1.复方丹参:取复方丹参注射液2ml,用5~6号注射针头分别注入咽后壁两侧粘膜下,深度以能注药为度,每侧各注入1ml,每周3次,2周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 2.板蓝根:取板蓝根注射液4ml,用5号长针头注入咽后壁两侧粘膜下,每侧上、下两点分别注入1ml,每周3次,2周为一疗程。 3.消痔灵:取消痔灵1ml加1%普鲁卡因1ml,行咽后壁粘膜下注射2~4个点,每周1次,4~5次为一疗程。特别适合于咽后壁滤泡增生者。 (三)中药咽后壁喷射取50%黄柏水煎上清液2ml,抽入5ml注射器内,药液温度保持在28℃~32℃,以5号长针头直喷整个咽部及咽后壁,每天1~2次,5~6天为一个疗程。 (四)烙法咽后壁滤泡增生较大者,可用直径0.5cm左右的小烙铁,在酒精灯上烧红,蘸香油后迅速烙于滤泡上,每个滤泡烙1~3下,隔3~4日烙一次,直至平复。 |
中药: |
1.润喉丸:每次3~4丸,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每次1~2丸,不拘时含服。功效润喉利咽,用于虚火喉痹。 2.草珊瑚含片:每次1~2片,不拘时含服。功效利咽爽喉,适用于各型慢性咽炎。 3.健民咽喉片:服法、功效同上。 4.知柏地黄丸:为小粒丸剂,每次服10g,每日3次。攻效滋阴降火,适用于虚火喉痹。 5.蛇胆川贝散:每次1支(0.6g)含服,每天2次。功效化痰清热利咽,用于痰火郁结型慢性咽炎。 |
针灸: |
1.温针:主穴取三阴交,肺胃阴虚者配鱼际、孔最、足三里,肺肾阴虚者配太溪、照海;气滞血瘀者配内关、血海。主穴进针后施平补平泻,得气后在针尾插上3cm长艾条施灸,每次每穴灸2~3壮,其余配穴施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穴位注射:先针刺双侧合谷,起针麻作用,每次取单侧涌泉穴,注射复方丹参1ml,两侧交替,每5天1次,3次为一个疗程。 3.穴位敷药:斑蝥、白芥子按1:2配合,研成细末备用,选穴:廉泉:人迎、水突、太溪、照海,痰多加天突,脾肾阳虚加足三里,三阴交,阴虚火旺加涌泉,双侧穴者可单侧交替使用。取适量药粉用食醋拌湿,揉成黄豆大药丸,安放在穴位上,胶布粘贴,3~4小时后取下,贴药部分渐见水泡,约12小时后用消毒针头刺破水泡,3~4天后结痂,每周1次,3次为一个疗程。 4.耳针疗法:选穴:咽喉、肺、心、肾,用探棒或探测仪测得选耳穴的敏感性,常规消毒耳廊,将断香膏剪成0.6cm×0.6cm大小,内粘六神丸1粒,贴在探得的耳穴上,并适当按压以产生发热、发胀、酸麻感,每日自行按压4~5次。隔日贴压1次,双侧交替,10~15天为一疗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