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中毒:( qianzhongdu )
下面是关于铅中毒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
铅中毒(lead poisoning)系吸入铅烟和铅尘,或口服铅化合物、过量服用含铅药物和饮含铅盛器的酒类所致。临床表现以神经系、胃肠道和肾脏损害为主,同时可出现贫血。 |
病因: |
慢性铅中毒常由于工业生产中长期吸入铅烟和铅尘引起。铅吸收后由血液迅速分布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一部分经肾脏由尿排出或经肝由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内贮存的铅,约95%以磷酸铅形式较稳定地贮存于骨骼,不引起临床症状;贮存于肌肉、肝、肾、脾、肺、脑等组织器官的铅,随时和血液维持动态交换,且可被依地酸二钠钙(cana2edta)络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由尿排出体外。 |
人群: |
冶炼、铸字、蓄电池、油漆、颜料、陶瓷、辐射防护材料等接触铅较多行业的人群易铅中毒。 |
发病机理: |
铅干扰卟啉代谢,影响血红蛋白合成。铅抑制δ氨基酮戊酸脱氢酶(δ-alad),使δ氨基酮戊酸(δ-ala)形成卟胆原的过程受阻,导致血中δ-ala增高和尿中排泄增多。铅又抑制亚铁络合酶,影响原卟啉合成血红素,使血中游离红细胞原卟啉Ⅸ(fep)积聚,后者可与锌离子结合形成锌原卟啉Ⅸ(zpp),结果使血中fep和zpp均增高。铅还可能影晌粪卟啉Ⅲ,使尿中粪卟啉Ⅲ排泄增多。 |
诊断标准: |
铅中毒诊断标准: 卫生部(74)卫防字第446号颁布 1.铅吸收:系指尿铅量增高,尚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 2.急性铅中毒 (1)有近期内直接接触大量含铅化合物蒸气、铅盐粉尘或误服大量铅化合物的病史。 (2)口内有金属味,流涎、恶心、呕吐、腹部绞痛、腹泻。严重者有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肝炎、中毒性肾病等症状。 (3)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明显增多,血铅、尿铅含量明显增高,尿中粪卟啉增高。尿δ-氨基-酮戊酸增高。 3.慢性铅中毒 (1)轻度中毒:除尿铅量增高外,有乏力,肢体酸痛、口内金属味、腹张、腹部隐痛、便秘、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等症状。化验检查可有尿中δ氨基乙酰丙酸(δala)增高,粪卟啉阳性或点彩红细胞(或碱粒红细胞)增多。 (2)中度中毒:除轻度中毒的临床表现外,至少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腹绞痛,贫血,感觉型多发性神经炎或伸肌无力。 (3)重度中毒:除中度中毒的临床表现外,尚有铅麻痹或铅中毒性脑病。 注: |
诊断依据: |
慢性铅中毒的诊断要根据铅接触史,铅吸收证据血铅≥2.40μmol/l(50 μg/dl),尿铅≥0.39 μmol/l(0.08mg/l),cana2edta 1g驱出24h尿铅≥4.80 μmol(1.0mg),血fep或zpp≥2.34 μ mol(130μg/dl),尿 δ -ala≥23.8μmol/l(4mg/l)或尿粪卟啉≥++,另根据临床表现以及参考肾功能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等实验室检查,并除外其他病因,方可诊断。 |
体征: |
急性铅中毒当即出现口中金属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腹胀、便秘等胃肠道症状。铅损伤红细胞膜、肝和肾,引起溶血、蛋白尿和肝、肾功能损害。慢性铅中毒由于卟啉代谢受阻,最终导致小细胞性贫血。个别铅中毒患者引起铁代谢障碍,出现铁粒幼细胞贫血。铅引起平滑肌收缩.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铅绞痛和高血压。铅使肌肉的磷酸肌酸再合成受阻,引起骨骼肌肉无力。铅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变性和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与膜改变,使临床出现铅脑病、腕下垂、周围神经炎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铅对肾脏损害,早期在肾近曲小管,尿中出现β2微球蛋白、高氨基酸尿等;后期影响整个肾小管和肾小球,甚至引起肾萎缩和肾功能衰竭,个别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不注意口腔卫生者齿龈可出现铅线。 |
实验室诊断: |
cana2edta 1g驱出24h尿铅≥4.80 μmol(1.0mg),血fep或zpp≥2.34 μ mol(130μg/dl),尿 δ -ala≥23.8μmol/l(4mg/l)或尿粪卟啉≥++ |
尿: |
尿铅≥0.39 μmol/l(0.08mg/l) |
其他诊断: |
edta驱铅试验:依地酸二钠钙1、0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静注。用药后24小时内尿铅>0、3mg,认为体内有较多的铅吸收。超过1mg,提示中毒。 |
疗效评定标准: |
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 2.好转: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遗留感觉减退等神经系统表现。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
治疗: |
1、驱铅最常cana2edta,剂量1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静滴,每日1次,连续3d,停药4d为1疗程,酌情可用2—4疗程。 2、喷替酸钙钠(促排灵)0、5克-1列,静注或注射。 3、二巯丁二钠、青霉胺等。 |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