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guanzhuangdongmaizhouyangyinghuaxingxinzangbing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症状_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
胸痹
,
冠心病
,
心痛
,
冠状动脉疾病
,
真心痛

下面是关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心痛指因外来寒邪侵袭,或情志所伤,或内有所伤而致心系脉络瘀阻引起的在两乳之中、鸠尾之间或虚里部位疼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特点的病证。中医的心痛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痛指古人所谓的“九心痛”。而本篇指狭义的心痛,即由心脏病引起的心痛。心痛又分为厥心痛(又称为久心痛)、真心痛。二者心脏受损部位有另别,厥心痛是心之别络,为风邪冷热所乘;真心痛则为心脏直接受邪。
病因:
引起本病的病因主要有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
病机:
心痛病位在心,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为心气虚,心阳不足,阴血亏虚;标实为血瘀、痰浊、寒凝气滞。主要病机为心脉不通。
1.气虚血瘀:因于思虑烦劳过度,耗伤心气,加之终日伏案少动,胸阳不展;或因年迈体弱,脾肾两虚,心失所养,致心气不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由于心气虚,不得帅血运行,则气虚血瘀,心脉瘀阻发为心痛。
2.年迈体衰:(1)阳气虚衰:肾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气,致心阳不足,血脉失于温运,血流不畅,痹阻于心系脉络则致心痛。 (2)肾阴亏虚:肾阴亏,不能儒养于心致心阴虚,脉道不充,血行不畅,瘀阻于心系脉络而致心痛,也有因阴损及阳,致心气虚,故而出现气阴两虚致瘀而痛。”
3.气滞血瘀:因于情志所伤,忧思恼怒,气机不利,久则气滞血瘀,瘀阻于心系脉络则发心痛。
4.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生冷或嗜酒成痹,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发为心痛。
5.寒邪内侵:素体阳虚,或心阳不足者,复感寒邪,则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胸中胸阳失展,心脉痹阻,发为心痛。
诊断:
(1)气虚血瘀:证候:心痛时轻时重,以隐痛为主,遇劳则发,乏力气短,心悸,自汗懒言,苔薄白,舌质暗淡,胖有齿痕,脉弱无力。
    证候分析: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心气虚失于帅血,则致气虚血瘀。劳则伤气,更致气虚,所以劳累后则可诱发疼痛,以虚为主,所以呈隐痛。因心气虚常因思虑劳倦而致,故出现乏力、气短、心悸。汗为心之液,因于气虚,心液外溢则自汗出,心气虚无力帅血运行,血脉痹阻,故见舌暗,心失所养则心悸,"心其华在面"心气心血不跳面色恍白,"舌为心之苗",心气虚则舌胖有齿痕。由于心气虚,不得帅血运行,鼓动无力,故脉弱而无力。
(2)胸阳痹阻型:证候:心痛甚,痛如椎刺,或如刀割,胸痛彻背,遇寒加重,伴有畏寒肢冷,乏力自汗,气短心悸,甚则喘咳不卧,吐白色泡沫痰,苔薄白或白腻,舌淡体胖有齿痕,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由于胸阳不足,阳虚寒凝,气机痹阻所致胸痛甚,且胸痛彻背。由于机体阳虚,寒邪乘虚侵袭,经脉挛急,血液凝滞,故遇寒则疼痛加重。阳气不足则畏寒肢冷,乏力气短,气虚不能外固表则自汗出。心阳不足,寒饮上犯心肺,则心动悸,喘息不得卧,咳吐白色泡沫痰,痰饮盛则苔白腻,无痰饮则薄白,阳气不足则舌胖有齿痕,面色恍白,阳虚失于鼓动,脉沉且迟而无力。
(3)气滞血瘀:证候:左胸刺痛,部位固定不移,入夜更甚,伴两胁胀痛,胸闷不舒,常太息,时而烦躁欲哭,心悸不宁,苔薄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弦涩。
      证候分析:因气郁日久,瘀血停着所致,故为刺痛,且部位固定不移,入夜为阴盛阳渐衰,阳衰阴盛则不利血行,故入夜则甚。肝郁气滞,则两胁胀痛,肝郁不舒则胸闷太息,甚则烦躁欲哭。瘀血阻络,心失所养则心悸不宁。舌紫暗,有瘀斑均为瘀血停着之征象。脉弦为肝所主,涩为血流不畅。
(4)阴虚血阻:证候:心痛时轻时重,呈隐痛伴憋闷。劳则加重。伴随症有头晕目眩,腰酸腿软,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虚烦不眠,舌暗红,或有瘀斑,苔少或剥脱,脉沉红弦。
      证候分析:由于阴虚血流不畅而致心痛,故呈隐痛,又因阴阳互根,阴虚日久渐致心气不足,胸阳不展故胸憋闷,劳则心痛加重。因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而致头晕目眩。肝肾阴虚,腰府失养则腰酸痛。肾阴不足,骨髓不充,腿软无力,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虚火上扰,神不安舍,则心悸不寐。阴虚血阻,且有虚热故舌质暗红,苔少或剥脱,脉沉细为阴血不足,弦为阴虚肝旺之征。
(5)湿热阻遏:证候:胸闷痛,甚则胸痛彻背,伴院腹胀满不适,食欲欠佳,重则恶心、呕吐,体形肥胖,舌暗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肥人多湿",故该型患者多见于肥胖之体,湿邪粘腻重着,上泛胸中,壅遏清旷,胸阳不展,所以以胸憋闷,压榨感为主要表现,伴胸疼彻背。湿热阻遏中焦,脾失健运,则脘腹胀满,食欲欠佳,甚则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由于湿热阻遏,胸阳不振,血脉不畅,则舌暗,红为有热。苔厚腻,脉滑均为痰湿内停之征。苔色黄、脉数为有热。
治疗:
辨证治疗
(1)气虚血瘀:治法:益气活血止痛。
    方药:心梗合剂或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养荣汤:党参,当归、白芍、地黄、茯苓、白术、黄芪、肉桂、五味子、远志、甘草。
    心梗合剂:党参、黄芪、黄精、丹参、赤芍、郁金、陈皮。
    方义分析:人参养荣汤由八珍汤加黄芪、肉桂、五味子、远志组成,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心梗合剂是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研制的,方中以党参、黄芪、黄精补益心气,以帅血运行;丹参、赤芍活血化瘀;配以郁金、陈皮理气以活血。
    加减:兼脾气虚者,可见腹胀便溏,食后胀满等症,上方加茯苓、白术等。兼肾气不足者,常见腰酸腿软,夜尿频,则可加用补骨脂、菟丝子、益智仁等。兼阴虚者,常见虚烦不眠,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为苔中剥脱者,以生脉散全方,加丹皮、地骨皮。
(2)胸阳痹阻型:治法:宣痹通阳,散寒化饮。
      方药:轻者予栝篓在白半夏汤(《金匿要略》);重则用栝篓薤白白酒汤(《金匿要略》),用薤白、栝篓、半夏、丹参、赤芍、桂枝、白酒。
    方义分析:轻者予栝篓在白半夏汤加味,方中薤白宣痹通阳;再配以栝篓宽中利气,化痰散结;半夏燥湿化痰,宽中消痞。加丹参、赤芍、桂枝,以通阳活血。对阴寒极盛,阴寒凝滞,心痛彻背,背疼彻心,心痛频发,伴心悸气短,重则喘息不得卧,用括篓茬白白酒汤。发作无休止,身寒肢冷者可予乌头赤石脂丸合苏合香丸。乌头赤石脂丸方中以附子峻补元阳,益火之源,以助心阳;干姜通心助阳。乌头辛散通经以止痛。苏合香丸通窍开闭,调和脏腑气血之郁滞。目前临床常以冠心苏合丸代替苏合丸。
      也可用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研制的宽胸丸,药物有荜拔、细辛、檀香,冰片、良姜、元胡。疗效可达94.7%。加减:兼肾阳虚,心悸头晕,腰酸腿软,夜尿多,脉迟者,加用补骨脂、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肉苁蓉等。若肾阳虚水饮不化,外溢肌肤而见水肿者,真武汤合五苓散合方,以温阳利水;若水饮上泛心肺,而出现心动悸,喘咳不得卧,咳吐白色泡沫痰者,予乌头赤石脂丸合五苓散,加白果、苏梗、苏子、枣仁。若阳气虚衰,短气汗出如珠,面色苍白,精神疲惫,全身湿冷,四肢不温,脉微欲绝,应予参附汤或参附汤与右归饮合方(人参、附子、肉桂、山萸肉、枸杞、杜仲、熟地),以回阳救逆固脱。
(3)气滞血瘀: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用当归、赤芍、川芍、桃仁、红花、柴胡、枳壳。
      方义分析:血府逐瘀汤加减。用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因气行则血行,故配以柴胡、枳壳,二者一开一降,调整气机以利血行。
      加减:若疼痛轻者,可予丹参饮。若疼甚者酌加降香、郁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气止痛。若因肝郁化火者,可酌加丹皮、栀子。若为女性七七肝始衰,因肝失儒养,而致肝失疏泻者,当以逍遥散加桃仁、红花、郁金等
(4)阴虚血阻:治法:育阴活血,通脉止痛。
      方药:左归饮(《景岳全书》)口合通幽汤(《兰室秘藏》),用熟地、山芋肉、枸杞、茯苓、山药、甘草、生地黄、桃仁、红花、当归。
      方义分析:生地黄、熟地黄滋养阴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当归即为养血活血之品。加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以滋补肝肾。丹参、赤芍、元胡活血止痛。加太子参以益气养阴,以便帅血运行。
      加减:若心痛并且虚热甚为明显者,当上方加丹皮、知母、鳖甲、地骨皮等药。若头晕目眩,耳鸣如蝉者,上方加夏枯草、龙骨、牡蛎等,兼心悸加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以养心安神。
(5)湿热阻遏:治法:化湿清热,宣痹通脉。
      方药: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味。用栝篓。半夏、黄连、丹参、赤芍、鸡血藤、郁金、枳壳。
      方义分析:小陷胸汤加味。方中以栝篓化痰散结,宽中利气;半夏燥湿化痰,宽中消痞;黄连清热。三药配伍,使湿热法,则胸阳通达。再配以丹参、赤芍、鸡血藤使血流通畅;加郁金、枳壳以理气活血。
      加减:若兼胸院满闷,咳吐黄痰者,可予温胆汤加黄芩、桑白皮。伴便秘者加酒军。体质稍差者加全栝篓,或熟军。
2、其它治疗
    (1)凡治一切心虚疼痛,端坐,擦热两手按膝,用意在中,右视左提,左视右提,各12次,日行7次或9次。
    (2)凡一切心痛,用左右手,丁字立,扬左手以目视右手,扬右手以目视左手,叩齿一通,轻呵一口,行三、五次。
    (3)食疗:a、用核桃一个,枣子一枚,去核桃肉,纸裹偎热,以生姜汤一盅,细嚼服。b、心气痛,用粳米二升,水六升,煮六七沸服。
中药:
(1)卒心气痛,用釜底墨二钱,热小便调下。
 (2)卒然心痛,或经年频发,用安息香研未,沸汤服半钱。
针灸:
(1)体针:内关、合谷,或内关、足三里。疼痛甚者,如真心痛、疼痛发作频繁,可于膻中皮刺,深度至胸骨,埋针。
    民间流行有胸七针,即于膻中旁开各一寸;取两穴,此两穴再向上一寸、二寸处,各取两穴共七针。
 (2)耳针:神门区、心区,埋王不留行,以活血止痛。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