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肌萎缩:( feigujiweisuo )
别名:
进行性神经肌萎缩症
,
Charcot-Marie-Tooth病
下面是关于腓骨肌萎缩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
腓骨肌萎缩是一种缓慢进展的周围神经和肌肉的遗传性疾病。以首先出现腓骨肌萎缩,继以四肢远端肌萎缩为其临床特征。伴有感觉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
发病机理: |
发病机制: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者30岁前后发病,病程漫长,肌萎缩中等。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者,青春期发病,病程进展较快,肌萎缩较重。属性连隐性遗传者,多在8岁前发病,病程进展较快,肌萎缩较重。男性较多,病情较重。病理改变主要在肌肉及周围神经。肌肉萎缩多数为神经源性,亦可见肌源性或两者混合存在。周围神经有节段性脱髓,再生,轴突变性,有髓纤维减少和神经内结缔组织增生等变化。电镜观察发现神经膜细胞(schwann cell)增生,但不能形成正常的髓鞘,而形成大量的“洋葱球”样结构。神经内膜有异常沉着物以及轴突内超微结构异常等变化。脊神经根轻度变性,脊神经节内神经元减少。脊髓的改变可能是继发性的,主要是后束变性,有时见脊髓小脑束和锥体束变性。灰质内神经细胞减少。 |
诊断依据: |
诊断依据: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不难作出诊断。 |
体征: |
临床症状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如偶感姆趾伸展不灵,或在一次非特异性急性感染之后起病。肌萎缩的发展及其分布甚为特殊,疾病开始首先侵犯腓骨肌、伸姆肌和胫前肌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可能是唯一受到侵犯的肌群。继之,足的骨间肌以及小腿的屈肌群受累。最后侵犯股下1/3伸肌,而股后的屈肌常不受累。这种肌萎缩的分布形式使下肢象倒挂的油瓶,上粗下细又称鹤腿。经数月乃至数年之后手部肌肉出现萎缩,而后扩展至前臂下1/3的肌群,但不超过肘关节。四肢近端。躯干和面部肌肉常不受侵犯。多数从下肢开始,但也有上、下肢同时或先从上肢开始者。通常是两侧对称性发展,偶有一侧先起病者,肌无力是本病最突出的症状,而且出现在肌萎缩之前。常先出现姆趾背屈无力,继之向下屈曲呈钩状。活动后迅即疲劳。足部不能背屈而呈垂足。步行不灵便或呈跨阈步态,继之发生“弓形足”.重症病例可发展成马蹄内翻足,站立时外踝和足背着地。这种垂足与足部畸形先后出现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手的无力表现为手的笨拙和不灵活,继之不能作精细动作。最后发生”猴手”畸形。可有肌束颤动,且不限于病变的肌肉,在病肌完全萎缩时消失。感觉障碍多数发生于肌萎缩之后,亦是早期症状之一。先为下肢远端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痉挛性痛等自发性异常感。客观感觉障碍呈远端型,包括深浅感觉减退,以下肢为重。四肢特别是下肢远端皮肤青紫,变凉以及皮肤趾(指)甲营养不良性改变,有时可发生溃疡。偶见脑神经异常如瞳孔光反射减弱,瞳孔不对称或阿-罗瞳孔等;也有限肌麻痹和眼震;或有三叉神经痛和麻木等症状。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多发生于肌萎缩之前。未受侵犯的肌肉,腱反射可保持。病理反射见于晚期。 临床上见到的变异型有肩胛胖骨肌萎缩型,上肢肌萎缩型,视神经萎缩型,及伴同friederich共济失调的roussy-lαevy型。 |
电诊断: |
电兴奋性检查早期降低,晚期消失,没有明显萎缩的肌肉也有降低改变。 |
影响诊断: |
肌电图:肌肉收缩时nmu电位减少;见有纤颤和束颤电位;兼见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改变。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
脑脊液: |
脑脊液正常,有时蛋白增高。 |
鉴别诊断: |
鉴别诊断要考虑下列疾病:遗传性感觉神经根神经病(denny-brown病),肥大性间质性神经炎,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多发神经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及各种病因的慢性多发神经炎。 |
治疗: |
防治要点:本病目前无特效疗法。但体疗,理疗和矫形外科治疗对维持病人的生活能力有帮助。本病病程漫长,进行性发展,生活能力可长期保持,晚期可成残废。个别病例可缓解,但丧失的功能不能恢复。 |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