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斜视:( gongtongxingxieshi )
下面是关于共同性斜视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
两眼视轴不互相平衡,又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而非自主所能控制,以致一眼正位时另一眼偏斜,但眼球各注视方位时斜视度数无明显差异,称共同性斜视。患者无双眼单视,无眼球运动障碍,斜视角度不因注视方向而改变。根据注视眼眼别,斜视为分成单眼恒定性斜视,约占78%,交替性斜视约占22%。按斜视的方向又分成三类:1.内斜视(调节性,非调节性);2.外斜视;3.垂直性斜视;合称a·v综合征。根据眼位偏斜时间分类:①恒定性斜视:②间歇性斜视。 |
病因: |
引起共同性斜视的病因有以下几方面:①调节因素:调节与辐辏之间失去协调可引起斜视,如远视眼经常使用调节,引起过度辐辏,发生内斜;而近视眼平时少用调节,引起辐辏失用,发生外斜。但后者的关系远没有前者那么重要。②中枢神经控制失调;眼外肌的平衡和协调受中枢神经所控制,如控制失调,眼外肌力量不平衡,视轴呈分离状态,就会发生斜视。正常的辐辏兴奋由融合反射所调节,调节减弱或增强都可发生斜视;此外融合反射随时会修正偏离的眼位,如融合反射功能发生障碍,也是发生斜视的重要原因之一。③肌肉解剖因素:眼外肌的先天解剖异常、附着点位置异常、节制韧带肌间膜异常及眼外肌有一定程度损伤时均可发生斜视。④遗传因素:发生斜视的条件如屈光状态、融合能力、眼外肌发育情况有一定遗传因素,因此有些斜视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共同性斜视可以分为共同性内斜视和共同性外斜视两种。 |
发病机理: |
共同性内斜视可分为先天性内斜视及后天性内斜视。 1.先天性内斜视:这种内斜往往发生在生后6个月之内。原因可能为内直肌肌力过强或附着点过前,外直肌肌力薄弱或附着点过后,节制韧带先天发育异常。也可能因为胎儿在分娩中外直肌受到牵拉损伤所致。本型特点是发病早,斜角大(往往在30耙陨),两眼视力相等,常无较早的远视,两眼均可作注视眼,形成交替性内斜。此型视觉发育基础差,较难恢复双眼视觉。 2.后天性内斜视:它又可分为调节性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继发性内斜视。 (1)调节性内斜视:①完全调节型:由远视眼引起,大都发生在有中度远视的儿童。如远视未经矫正,患儿常可由于过度调节而激发过度辐辏而致内斜。典型的节性内斜ac/a值正常,这种调节性内斜戴远视镜后,矫正内斜的效果良好。ac/a值增高则看近时内斜较看远时明显。②部分调节型,有远视调节的因素,也有眼外肌解剖异常的因素,也可能与胎儿期内或分娩时外直肌受损有关。远视矫正后只能消除调节部分所引起的内斜度数。 (2)非调节性内斜视:①集合过强型:看远时眼位正或内斜很轻,且有双眼单视,而看近时出现内斜。因看近时由于ac/a值增高而发生的过强辐辏所致。②分开不足型:看远内斜,看近减轻或为内隐斜,常为先天性近视,只能看清近物而看远模糊。 (3)继发性内斜视它包括下列情况①继发于麻痹性斜视的内斜,眼球运动无障碍。②继发于手术后的内斜,包括内斜欠矫正或外斜过矫正。③知觉性内斜,因生后早期眼部器质性病变致一眼视力低下,视力差的眼向内偏斜。 |
诊断标准: |
1·自幼开始眼球位置不正,双眼视力相同时,一眼注视,另一眼则偏斜,双眼可轮流注视,称交替性斜视。如注视眼固定于一眼时,偏斜眼往往视力减退;致成废用性弱视。 2.第一斜视角与第二斜视角相等。 3.远视者常伴有内斜视,近视者伴有外斜视。 4.无复视。 5·遮盖法,角膜映光法及视野计测定可确诊上、下、内、外斜视。 |
诊断依据: |
1.询问病史:较准确的发病时间,发病年龄,有何诱因斜视的发展情况、家族史及有否治疗等。 2.望诊:观察患者眼位偏斜方向和程度,颜面及眼眶是否对称,睑裂是否等大;有无内眦赘皮及解剖异常所造成的假性斜视,有无代偿头位。 3.视力及屈光检查:仔细检查远、近视力与矫正视力。对青少年必须用1%阿托品溶液滴眼,在调节充分麻痹后检查眼的屈光状态和屈光程度。 4.眼球运动检查:诊断眼位就是检查两眼共同运动时的3个眼位6个注视方向,以便了解眼外肌运动是否平衡及协调一致。 |
体征: |
(一)共同性内斜视 1.先天性内斜视:是指出生时或半岁以内发生的内斜视。特点:①生后早期发病;②眼位偏斜度大;③双眼视力正常或近似;④交替使用两眼;⑤睫状肌麻痹下验光多为轻度远视;⑥两眼外转受限或(单、双眼下斜肌亢进)内转眼上斜倾向;⑦可合并垂直性眼位偏斜;⑧同视机检查无双眼单视,有交替抑制。 2.后天性内斜视 (1)调节性内斜视:根据调节因素在斜视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又分为: ①完全调节性内斜视:又称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临床特点:a.1岁以后发病,以2~4岁较多;b.有2~6d远视;c.斜视度数不稳定,初起为间歇性,日久变为恒定性;d.可伴有单、双眼不同程度的弱视;e·ac/a比率正常,为2~6d;f.戴矫正眼镜后可无斜视。 ②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即调节性内斜视又合并非调节性内斜视的因素如解剖异常等。临床特点:a.2~4岁发病;b.睫状肌麻痹下验光有轻,中度远视;c.戴矫正眼镜后看远及看近内斜皆有部分减轻。 ③非屈光调节性内斜:又称高ac/a比率调节性内斜,亦称集合过强型内斜。临床特点:a.2~3岁发病,初起为间歇性,后逐渐变为恒定性,b.睫状肌麻痹下验光有远视,戴镜后斜度变化不明显;c.看远可正位或仅轻度内斜位;d.调节近点正常;e.ac/a比率高。 (2)非调节性内斜视:内斜与调节因素无关。 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集合过强型内斜:看近时斜角大于看远时斜角,看远时可为内隐斜或正位,ac/a比率正常,屈光状态为正视或远视。 ②分开不足型内斜:看远时内斜度大于看近,看近时为小度数内斜或内隐斜。屈光状态可为先天性近视。 ③通常型内斜:看远看近斜视度无明显差异,亦无调节因素与眼球运动异常,ac/a比率正常。 (3)继发性内斜视: ①继发于各种眼外肌麻痹,斜视矫正术后(内一欠矫,外一过矫),知觉性内斜视,即单双眼器质性病变(角膜云翳,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内炎症,视神经萎缩)。 (4)其他:周期性内斜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微小斜视,盲点综合症。 (二)共同性外斜视 1·原发性间歇性外斜视:是外斜视发病的早期,也是从外隐斜向外显斜的一种过渡,发病率高,占外斜的20%。 其临床特点: ①幼年发病,以3~5岁为最多; ②双眼视力相等或近似,较少有弱视发生; ③注意力集中或视近时,双眼正位,看远或疲劳时出现外斜; ④多数患者辐辏功能正常; ⑤同视机检查可检出交替抑制及异常网膜对应。 2·交替性外斜视:可由间歇性外斜视发展而来。 其临床特点: ①双眼视力相等或相差很少; ②两眼皆可分别作固视眼,或交替使用两眼; ③同视机检查视网膜对应可为正常;异常及两眼交替抑制。 3.恒定性外斜视:可由间歇性外斜转变而来,或开始发病即为恒定性。 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以下类型: (1)分开过强型外斜:临床特点: ①看远外斜度大于看近,两者相差15△以上; ②ac/a比率偏高; ③常合并v征; ④斜视度数一般比较稳定。 (2)集合不足型外斜:临床特点: ①看近外斜度大于看远; ②ac/a比率偏低; ③单眼内转功能正常。 (3)通常型外斜:此型外斜度不受注视距离的影响,ac/a比率正常。 (4)类似分开过强型外斜:初检查时看远外斜度大于看近,但人为消除融合遮盖一眼60分钟功能或于两眼前加十3d透镜放松调节后,看远与看近斜角无明显差别,ac/a比率正常。 4·继发性外斜视:许多因素可引起,如上、下直肌轻度麻痹、内斜术后过矫、两眼屈光参差、单眼视力严重障碍等。 (三)共同性上斜视共同性上斜视为上隐斜失代偿(失去融合机制),不能维持双眼单视,表现为一眼上斜。 临床特点: ①双眼球运动无明显差异,健眼固视另眼上斜,斜眼固视,健眼下斜; ②角膜映光检查,健眼的角膜反射点在瞳孔中央,另一眼角膜反射点在瞳孔下缘; ③遮盖试验法检查,可见一眼位高,另一眼位低。 |
实验室诊断: |
1.眼球运动检查:诊断眼位就是检查两眼共同运动时的3个眼位6个注视方向,以便了解眼外肌运动是否平衡及协调一致。 2.斜视角检查:斜视角有第一与第二之分。好眼固视时斜眼偏斜的角度为第1斜视角(又称主斜角),当斜眼作固视时,好眼偏斜的角度称为第2斜视角(副斜角)。测量斜视角时应包括第1、第2斜视角,以帮助诊断。 测定斜视角的方法较多,临床上常用的有: (1)角膜光点反映法: (2)视野计测量法: 3.遮盖加三棱镜检查法: 4.maddox杆加三棱镜检查法: 5.红玻片复视检查: 麻痹性斜视可通过对双眼运动与复视的检查来诊断需要时还可用lancaster法、同视机法来确定麻痹肌并行定量,而park三步法更适用于幼儿及不合作者。 |
疗效评定标准: |
1.治愈:术后伤口愈合,眼位达到正位或接近正位(士5°以内),恢复双眼单视。 2.好转:术后伤口愈合,斜视角较术前明显减少。 |
治疗: |
共同性斜视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视力,矫正眼位,建立和恢复双眼视机能,达到功能治愈。只有在双眼视觉恢复无望时,才只考虑美容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因患者发病年龄、视力、双眼视状况、斜视性质、程度及就诊年龄等情况决定。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两大类。 (一)非手术治疗 1.矫正屈光不正:包括下列二个方面。 (1)内斜视患者屈光不正的矫正: ①远视应远用保持最佳视力的最高镜片度数,但应追踪复查,根据视力眼位情况必要时重新配戴。对于完全调节性内斜视,戴镜即可提高视力,又可矫正斜视,而不需手术治疗。 ②近视应低度矫正,尽量减少调节及调节性辐辏的产生。 ③散光应尽量矫正其散光度,以提高视力纠正眼位,促进双眼视觉的形成。 (2)外斜患者屈光不正的矫正: ①近视应全部矫正 ②远视应低度矫正 ③散光应完全矫正,以提高视力。屈光参差大者应将双眼屈光差度减少到患者能够承受的程度。必要时可配戴角膜接触镜。2.弱视眼的治疗。3.正位视训练。4.手术治疗:经非手术治疗后仍然偏斜者,手术的目的为①矫正眼位偏斜,改善容貌;②恢复正常双眼单视功能;③消除精神和社交上的不良影响。基本原则是减弱过强的肌肉;加强不足的肌肉。应依据客观,全面的术前检查,考虑恢复两眼共同运动的肌力平衡,对手术量合理分配在两眼和不同的肌肉上,计算手术量时应考虑kappa角的问题。 |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