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睾丸炎:( huanongxinggaowanyan )

化脓性睾丸炎症状_化脓性睾丸炎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
子痈
,
非特异性睾丸炎
,
外肾痈
,
偏坠
,
急性化脓性睾丸

下面是关于化脓性睾丸炎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以急起恶寒发热,肾子(睾丸或附睾)肿痛、灼热,阴囊皮肤紧张光亮,化脓或不化脓为主要表现的痈类疾病。
病因:
(1)感受寒湿久处寒湿之地,或冒雨涉水,或过食寒凉之品,感受寒湿之邪,寒邪侵犯肝之经脉,经络气机不利,气血瘀阻,结毒而发。
(2)湿热下注久处湿热之地,感受湿热邪气,或饮食不节,恣食肥甘辛辣炙爆之品,湿热内生,下注宗筋,发为子痈。
(3)情志不舒长期忧思恚怒,情志不舒,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气郁化热,邪热郁结肝经;或外感风热之邪,侵犯肝经,致疏泄功能失常,热郁络阻,发为子痈。
(4)跌仆损伤因跌仆外伤,睾丸血络受损,血瘀气滞,络脉空虚,复感邪毒而生子痈。
(5)过度劳累房事不节或劳累过度,正气虚弱,则外邪乘虚而入,引发子痈。此外,素体阴虚,挟有湿热或血瘀体质,若处南方,感受温热邪气的侵袭,内外合邪,易引发本病。
病机:
本病病变部位在睾丸,其病理演变过程为:在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常,邪毒下注肝经,蕴结于睾丸,郁久化热,热壅血瘀,肉腐成脓。急性期以邪盛正不衰的实热证候为主,慢性期以正虚邪恋,本虚标实的证候为主。若急性子痈失治误治,日久不愈,导致气血不足,可转为慢性子痈;慢性子痈若复感湿热之邪也可转为急性子痈。睾丸外伤,络脉空虚,易感受邪毒,发为急性子痈;阴虚、湿热、瘀血体质,久居气候炎热地区,生活起居失常,劳累过度等也容易导致正气亏虚,感受邪毒,引发子痈。子痈后期,若阴津被的,肾阴亏虚,睾丸失于涵养则易引起萎缩,导致不育。
诊断:
(一)分清阴阳属性清·祁坤《外科大成·总论部》说:“痈疽不论上中下,惟在阴阳二症推。”说明疮疡首重分阴阳,才能实施正确的治疗。一般而言,急性子痈多属实热证属阳;慢性子痈为本虚标实证属阴。
(二)明辨寒热虚实除观察全身的情况外,辨局部的疼痛情况、察脓液之稠稀有助于分辨寒热虚实。如疼痛较剧,局限一处,伴有红肿灼热者属实证,易治;疼痛轻微,肿大缓慢,皮色不变,无热,属虚证寒证,难愈。脓液稠厚,有腥味,说明正气充盛;脓液稀薄无味则表明气血虚衰。
(三)洞察转归预后判断预后的良好与否,既要观察局部症状的顺逆,又要结合全身症状的善恶,加以分析,一般情况下,脓液由稀薄转稠厚、全身状况变好的为顺证,预后较佳;脓液由稠厚变稀薄,全身状况变差的为逆证,预后不良。急性子痈,若失治误治,日久不愈,导致气血不足,可转为慢性子痈;慢性子痈,若复感湿热之邪亦可转为急性子痈;睾丸外伤,络脉空虚,易感受邪毒,发展成急性子痈。
(一)急性期
1.临床表现:起病急骤,睾丸肿大疼痛,并向腹股沟及下腹部放射,压痛明显,阴囊皮肤潮红,按之灼热剧痛,如脓肿形成,按之有波动感。可伴发热恶寒、恶心呕吐、头痛口渴、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全身症状。若湿热波及子系(精索)时,子系亦肿硬疼痛,有时继发睾丸鞘膜积液,溃后流出黄稠脓液,略带腥味,收口较快。
2.证候分析:本期以肝经湿热下注证候多见。感受湿热或寒湿郁久化热,或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湿热内生,侵犯肝经,下注睾丸,热伤血络,经络阻塞,热胜则肿,不通则痛,致使睾丸肿胀疼痛,肉腐成脓,按之有波动感;湿热蕴结睾丸,正邪相争,故发热恶寒;肝火犯胃,则恶心呕吐;头痛口渴、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乃肝经湿热俱盛之象。湿热之邪侵及子系,气血瘀滞不通,则红肿疼痛;湿邪下注,聚而为水,故继发睾丸鞘膜积液。脓液黄稠,为气血充实,正气不衰,邪热炽盛之象。
(二)慢性期
1.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睾丸逐渐肿大,扪之坚硬,睾丸坠胀,疼痛较轻。附睾头部结节,轻微压痛,痛引同侧少腹及大腿根部。亦可由急性期转变而来,发热疼痛渐减,阴囊皮肤红肿渐消,但睾丸肿硬不减,日久不愈,皮色可转为暗红,甚则形成脓肿,溃后流出清薄浓液,无味,收口较慢,舌苔薄白,脉沉细。若外伤血瘀者,初期睾丸肿胀疼痛,但全身症状不明显。瘀血内郁化热,则睾丸灼热肿痛,甚则发热,小便赤涩,大便干,舌质红有瘀点瘀斑,脉弦数。
2.证候分析:正气不足,痰湿素盛,感受外邪,经脉气血阻滞,痰瘀互结,故睾丸逐渐肿大坚硬,附睾头部结节,疼痛较轻,痛引少腹;正虚邪恋,故病程缠绵不愈:气滞血瘀日久,湿热内生,则形成脓肿;脓液清薄,舌苔薄白,脉沉细均为气血不足之象。若睾丸外伤,血络破损,血瘀气滞,则肿胀疼痛;瘀血内郁化热,侵犯睾丸,则睾丸灼热肿痛;发热,小便赤涩,大便干,舌质红有瘀点瘀斑,脉弦数均为瘀热所致。
类证:
1.(肾)囊痈:病位在阴囊皮肤,以阴囊皮肤红肿热痛为主症,睾丸和附睾无肿痛及触压痛。
2.水疝,为水湿潴积睾丸鞘膜腔内所致,一侧阴囊逐渐肿大如囊状,不红不热不痛,透光试验阳性。
3.肾子扭转:常见于青少年剧烈活动后,突发睾丸肿胀疼痛,阴囊筋脉增粗缩短,但无全身寒热、口干溲赤等症,亦无外周血内细胞显著增多。
治疗:
一、辨证论治:
本病以分期论治较符合临床实际。可分急性期和慢性期两类,但两者常常相互转化。急性期,若失治误治,日久不愈,导致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可转为慢性期;而慢性期复感湿热之邪,也可转为急性期。睾丸外伤,络脉空虚,易感受邪毒,演变成急性期。素体阴虚、湿热或瘀血体质,久居潮湿炎热地区也容易由急性期转变为慢性期或慢性期演变成急性期。因而治法又不可死守,当随证而变。 
(一)急性期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消痈。已化脓者宜清热解毒兼托毒排脓。
方药多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苦寒泻肝经湿热;黄芩、山栀清热泻火;木通、车前子、泽泻清利下焦湿热;当归、生地益阴养血和肝;柴胡疏肝止痛;甘草解毒兼调和诸药。全方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痈的作用。若高热、睾丸疼痛较剧者,可加羚羊角、金银花、蒲公英、川楝子、玄胡、三棱、莪术等,以增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若酿脓者,加炙山甲、皂角刺、黄芪等以托毒排脓消肿。 
(二)慢性期
治法疏肝行气,活血散结;外伤血瘀者,宜活血消瘀、清热止痛。
方药以橘核丸加生地、玄参治之。方中橘核、木香、枳实、厚朴、川楝子疏肝行气止痛;桃仁、延胡索活血行血;肉桂温化寒湿;昆布、海藻软坚散结;木通利湿;玄参、生地清热解毒,滋阴软坚。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行郁活血、软坚消肿之功。若结节不散可加王不留行、穿山甲、忍冬藤等药以通络散结;若脓肿形成,溃后流清稀脓,肝肾阴亏者,宜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气血两虚者,宜用十全大补汤补益气血。外伤血瘀以复元活血汤活血化瘀,清热止痛,方中柴胡疏调肝气;当归养血;桃仁、红花、穿山甲通络活血消瘀;天花粉清热消肿;大黄荡涤瘀血;甘草解毒兼调和诸药。若复感毒邪,发热恶寒,睾丸灼热疼痛者,可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芩、败酱草、玄参等清热解毒。
二、单验方治疗
1.海藻30g,炒橘核12g,炒小茴香10g,水煎服,每日1剂。
2.当归12g,川芎9g,白芷9g,防风6g,甘草6g,细辛6g,红花9g,连翘9g,乳香6g,没药6g,水煎200ml,分3次服,适用于慢性期。
3.除湿逐瘀止痛汤:柴胡15g,川楝子10g,车前子10g,青皮10g,栀子10g,龙胆草15g,黄柏15g,苍术15g,法半夏15g,荔枝核15g,橘核15g,小茴香6g,红花10g,桃仁10g,乌药12g,白芍60g,枳壳10g,甘草20g。适用于慢性睾丸炎。
4.小柴胡合白虎汤柴胡13g,半夏10g,沙参20g,黄芩20g,石膏25g,知母20g,甘草10g,大枣5枚,生姜3片。用治慢性睾丸炎。
5.贯众煎剂:用贯众60g去毛洗净,加水700ml,煎至500ml,当茶饮,每日1剂。适用于急性期。用此方共治急性睾丸炎45例,全部治愈。
6.复方酢浆草合剂:以鲜酢浆草100g、油松节15g,加水1500ml,煎至600ml,每日1剂,分3次服,适用于急性期。用此方治疗急性睾丸炎57例,全部治愈。
三、食疗
1.老茄子1个,焙干研未,每次服6g,1日2次,米汤冲服,适用于慢性期。
2.绿豆衣10g,金银花15g,代茶饮,每日1剂。
3.黑木耳适量,西红柿1个,共煮熟后服,1日2次。
4.赤小豆煮汤,常服之。
四、药物外治
1.如意金黄散6g,用适量鸡蛋清或蜂蜜、凡士林调匀,敷于阴囊,然后用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急性期。
2.鱼腥草60g,水煎后趁热淋洗阴囊,每日1~2次,适用于急性期。
3.鲜马鞭草100g,捣烂外敷于阴囊,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急性期。4.小茴香60g、大青盐120g,炒热置入布袋内热敷,用于慢性期。
5.取按叶、千里光各150g和松树叶100g洗净入砂罐内,加水1000ml煎煮20分钟,用消毒纱布滤渣取汁,候温湿敷患处,每次敷20分钟~30分钟,早晚各1次。适用于急性期。
6.取生大黄、去核大枣、去皮鲜生姜各60g,共捣如泥,敷贴阴囊,外用布包固定,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急性期。
7.取紫金锭2份,参三七1份,共研细未,以醋调敷患处,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急性睾丸炎。
8.如已化脓,可予穿刺抽脓或切开排脓。溃后脓多时用五五丹外敷,脓少时用九一丹药线引流,外敷生肌膏,脓水已尽,用生肌玉红膏外敷。
中药:
1.龙胆泻肝丸,每服6g,1日3次,或牛黄解毒片,每服3片,1日3次,适用于急性期。
2.知柏地黄丸,每服6g,1日3次;或杞菊地黄丸,每服6g,1日3次;或十全大补丸,每服3g,1日3次,适用于慢性期。
针灸:
1.体针选穴太冲、大敦、气海、关元、三阴交、归来、曲泉、中封、合谷、三角穴(位于脐轮左右侧下方,距脐斜下约2寸,在凹满穴与大巨穴之间微上方。其穴位定位方法是以细线横量患者口之长度,以口角边缘为限,将口角长度记下,再在脐轮左右分开斜量,成为三角等度,做下标记便是)方法针刺均用泻法,偏寒者针刺得气留针15分钟~20分钟;偏湿热者只针不灸,隔日1次,6次为1疗程。
2.绿豆大艾炷,置阳池穴上灸3住,每日1次,连灸1周,注意保护灸泡,防止感染。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