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性肾病:( ganbingxingshenbing )

肝病性肾病症状_肝病性肾病怎么治疗_吃什么药?-医学资源分享网

下面是关于肝病性肾病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肾脏与肝脏的关系较密切,肝脏疾病常可导致肾脏损害,称肝病性肾病。常见的有:①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②肝硬化时,肠道内的病毒、细菌和其他抗原可由侧支循环进入大循环而产生肝性肾小球硬化症。③慢性肝病时的肾小管性酸中毒。④肝功能不全时肝肾综合征。
病因:
乙肝性肾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引起多种多样的肝外病变,通常认为与hbv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组织造成的免疫损害有关。hbv导致的肾小球肾炎是hbv感染后的一种主要的肝外脏器病变。经免疫病理证实,与沉积于肾小球的hbv免疫复合物造成的免疫损伤有关。
人群:
在乙型肝炎的流行区,乙肝性肾炎发生率高。发病年龄以儿童多见,可能与儿童对hbv免疫反应不完善有关。在乙型肝炎高流行区,本病在成人也占有相当比例。
发病机理:
肝性肾小球硬化症: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目前多认为与免疫复合物有关,抗原可能来自消化道的细菌、病毒或食物成分。病变的肝脏不能很好消除来自消化道的抗原,或因侧支循环的形成,使这些抗原进入血循环,激发相应抗体产生。有报告肝硬化病人血清常有较高的大肠杆菌抗体。不少肝硬化病人血清中长期携带hbsag,故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所形成免疫复合物的作用不能忽视。此外,慢性肝病者血中各种免疫球蛋白均增高,免疫球蛋白发生聚集,沉积于肾小球,可引起病变。
肝性肾小管性酸中毒:
肾小管性酸中毒发生的机制与肾小管免疫病理损伤、离子转运异常及铜对肾小管的直接损害有关。在慢性活动性肝炎、隐匿性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人的肾活检可发现远端小管和间质组织被致敏的单核细胞自体抗体所损害。肝细胞膜抗原与tamm-horsfall糖蛋白有交叉性,已证实自身免疫性肝病伴有肾小管性酸中毒者可产生tamm-horsfall糖蛋白抗体或淋巴细胞对远端肾小管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这些免疫病理改变损害了远端肾小管的泌h+能力。肝硬化时近端肾小管对na+过度吸收,造成远端肾小管na+-h+交换降低,氢h+排出减少也是尿酸化缺陷的原因之一。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生肾小管性酸中毒的另一个机制与铜随胆汁排泄减少,铜蓝蛋白合成降低,发生铜潴留,与损害肾小管有关。肝豆状核变性,全身组织铜沉积,尿铜排泄增加,与损害肾小管尿酸化作用有关。
病理:
乙肝性肾炎肾脏:
病理类型以膜性、膜增殖性最常见,免疫荧光检查肾小球基底膜或系膜有hbsag、hbcag、hbeag及ig、c3的沉积。部分患者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可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等。
肝性肾小球硬化症:
在肝硬化及其他肝病,肾小球可有弥漫性硬化病变。这种病变有4肝性肾小球硬化症:种组织和免疫病理特点:①肾小球硬化。②电镜下肾小球系膜有颗粒状沉积物。③肾小球基底膜沉积物中出现稀疏区。④有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特别是iga和c3。
诊断依据:
下列表现可作为诊断乙肝性肾炎的临床参考依据:①中青年男性患者。②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体征: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
乙肝性肾炎可有多种临床类型,其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还可表现为隐匿性肾炎,甚至慢性肾功能不全。血尿的发生率较高。早期病例,血压和肾功能大多数在正常范围。部分病例可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表现。
肝性肾小球硬化症:
此症的临床表现不明显,仅少数有肾炎表现,多数由肾活检或尸检发现。
肝性肾小管性酸中毒:
慢性活动性肝炎、隐匿性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肝豆状核变性等可伴有肾小管性酸中毒。临床上以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为主,不完全性比完全性发生率高。肝豆状核变性还可发生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肝性肾小管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治疗与其他原因的肾小管性酸中毒相同。此外,慢性活动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可应用少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合并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对因铜代谢紊乱所致的肾小管性酸中毒者,则应防止铜继续在组织中累积,并移出已沉积的铜(见“肝豆状核变性”条)。
免疫学:
肾活检hbv标记抗原免疫病理及组织学检查。
治疗:
乙肝性肾炎的治疗效果尚不满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和)其他免疫抑制剂的确切疗效无定论。干扰素有一定疗效。在治疗措施上应采取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中药扶正固本、活血化瘀,调节免疫功能及减少副作用的特点。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