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精神病:( fanyingxingjingshenbing )

别名:
癫狂

下面是关于反应精神病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反应性精神病是指由于急剧或持久精神创伤直接引起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及发病时间上与精神刺激密切相关,并伴有相应情感体验,容易被人理解。
病因:
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这些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惊恐或意外的,威胁性的事件。如自然灾害(指强烈地震、大风、大面水灾、火灾等威胁生命安全)、亲人突然死亡等。也可以是持续较长的沉重的内心矛盾和精神负担,如工作中受到挫折、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睦、难于解决家庭矛盾或夫妻感情破裂等。此外还有战争场面、隔绝状态(长期处于被严格隔离的拘禁处境或战俘身处异国言语上也受到“隔离”)等因素。
一个精神因素是否能致病,除了取决于精神刺激本身的特殊性质和强度外,还要看精神因素所引起的情感反应或内心矛盾的深度,这就与人们个性、社会环境、神经类型(所受文化教育、爱好和愿望。价值观及个性特点)等各方面有关。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同样刺激条件下,有的人发病,而有的人不发病;或刺激强的人不发病,反而相对刺激较轻的却发病的原因了。此外与患者当时脑功能状态也有关。如临床可见到的:智能缺陷、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处于月经期或更年期、产褥期及过度疲劳等慢性躯体疾患,即使刺激不很强烈,也可能发病。
总之,凡是削弱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因素,都可成为发病的条件。
发病机理:
西医按巴甫洛夫学派的观点,中枢神经系统为了避免剧烈或持久超强刺激作用引起损伤或“破裂”,往往引起超限抑制,即保护性抑制。在抑制过程的扩散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低级部位的功能,包括一些非条件反射就会脱抑制而释放出来,这样就会产生了皮质与皮质下活动期相互作用异常的各种形式。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不受意识控制的情感反应、无目的零乱动作或原始性反应。又由于扩散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患者可表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木僵状态。在临床上也常常看到患者先是兴奋过程增加,而后转向抑制状态。超刺激也可引起皮质的惰性兴奋灶,这也就是幻觉、妄想发病的病理基础。
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制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修定于1993年7月)如下:
急性应激反应(急性心因性反应)的诊断标准
1.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诱因。
2.在遭遇精神打击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内发病。
3.主要有两种临床相。一种是伴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另一种是伴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可有轻度意识模糊。
4.持续数小时至一周后缓解。
延迟性应激障碍(延迟性心因快反应)的诊断标准:
其诱因是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精神障碍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精神障碍有三方面的主要表现:①创伤性体验的反复重现;②持续的警觉性增高;③持续的回避。
(诊断标准)
1.有对于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创伤性的异乎寻常的事件或处境(如严重的天灾人祸)的经历。
2.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表现为至少下述之一项:
(1)控制不住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
(2)反复出现创伤性内容的恶梦;
(3)反复发生错觉或幻觉或幻想形式的创伤事件重演的生动体验(又称“闪旧”flash-back);
(4)反复发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周年日等情况下引起强烈痛苦。
3.持续的警觉增高,表现为至少下述项目之一:
(1)难入睡或易惊醒;
(2)激惹性增高;
(3)集中注意困难;
(4)过分地惊跳反应;
(5)遇到与创伤事件多少有些近似的场合或事件时(如电影电视中的某些镜头,上医院看病,炉子里突然火光熊熊等)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出汗、面色苍白等。
4.持续的回避,表现为至少有下述之二项:
(1)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验的事;
(2)避免参加或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去;
(3)与别人疏远、不亲切,与亲人情感变谈;
(4)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经验无关的某柴活动仍保持兴趣;
(5)不能回忆(遗忘)创伤性经验的某一重要方面;
(6)对未来失去憧憬,如很少思考或计划未来的学习、工作或婚姻等。
5.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即在遭受创伤后几日至数月后才出现(延迟半年以上者罕见),精神障碍持续至少一个月以上,可长达多年。
诊断依据:
本病起病与精神刺激有明显关系,精神创伤有一定强度,对患者生活有特殊意义;精神症状与患者创伤体验密切相关,并伴有相应情感反应,但无怪异的思维和行动;一般病程较短,通过精神治疗配合其他的治疗,病情恢复较快,一般预后良好。
体征:
反应性精神病起病可分为急、慢性两类。前者以意识模糊为主,病程较短,后者以情感、思维或感知综合障碍为主,起病较缓慢,病程较长。
1.急性反应性精神病
(1)反应性意识模糊状态:是一种轻度的意识障碍。急性发病者较为常见定向力障碍(尤其是时间的定向力,自我意识保持较好)。可出现幻觉、表情紧张、恐怖、杂乱而无目的的动作,或反复部分回忆,好像置身于梦中,事后常不能回忆。
(2)反应性兴奋状态:表现为精神运动性兴奋,类似轻躁狂状态。定向力基本存在,临床症状与精神因素或本人经历有关,易被人理解。
(3)反应性木僵状态:临床较少见,对周围事物和刺激无反应、表情呆板、不语不动、由几分钟至几小时可恢复正常或转入意识朦胧状态。
2. 慢性反应性精神病
(1)反应性抑郁:常见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悔恨,沮丧,对生活或未来失去信心和兴趣,可伴有神经衰弱症状。严重时悲观、厌世和轻生行为。本病与外界接触良好,主动叙述内心忧伤、情感、行为与刺激有关因素联系,易被人理解。
(2)反应性偏执状态:常表现为敏感、多疑注意观察周围人的言行,认为别人跟踪或迫害他。其怀疑的内容和对象,围绕精神创伤体验并无泛化倾向,其逻辑不荒谬,且能主动、生动地向他人叙述内心体验。有的患者以幻觉为主,主要是幻听,其内容反应患者的期望或担忧,称为反应性幻觉症。
鉴别诊断:
主要需与以下病鉴别。
1.精神分裂症妄想型与反应性偏执状态两者虽在精神因素诱发下起病,初起易混淆。随着病情发展精神分裂症妄想内容荒谬、离奇且有泛化,情感平淡或不协调,行为不可理解,病程常迁延。
2.躁狂症与反应性兴奋状态两者发病急,情感障碍和运动兴奋十分突出。其区别,前者发病因素不一定十分强烈,常无意识障碍,其动作和言语增多,但内容不固定,与精神因素缺乏联系,情感欣快易激惹,其病程可反复发作。
3.清病与反应性精神病同属于心因疾病范畴,且发病均较急。区别于癔病患者具有癔病个性特点,症状为发作性,病程中有间隙清醒时期,既往有发作史等其他癔病症状。
4.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如病前遇有精神因素,易误诊为反应性精神病。前者多数主要表现感知或意识方面的障碍,感知又以生动逼真的幻觉视为常见。精神症状波动与躯体疾病密切关联,且有昼轻夜重的特点。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精神症状完全消失,自知力恢复,不遗留任何精神缺陷,恢复病前工作和学习。
2.好转:精神症状部分消失,自知力部分恢复,日常生活适应能力未完全恢复。
预后:
一般反应性精神病,预后良好,无精神衰退或性格缺陷,一般不复发。
治疗:
1.精神治疗应尽可能解除精神因素,并帮助患者分析指出如何正确对待发病因素。鼓励患者解除顾虑,正确处理各类矛盾,增强治疗信心。并要做患者周围人及家属工作,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2.精神药物治疗对急性起病兴奋激动者,可口服氯丙嗪或泰尔登50~100mg,每日3次。严重者有冲动行为可肌肉注射氯丙嗪50mg,非那更25mg,一日2~3次。抑郁状态者可选用抗抑郁剂多虑平、阿米替林、丙咪嗪或泰尔登等。偏执状态者可服氯丙嗪、奋乃静等。焦虑、紧张及失眠的患者可选用安定、利眠宁、多虑平、舒宁等。但不需要长期用药维持治疗。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