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红粒病:( bihonglibing )
下面是关于鼻红粒病的西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
鼻红粒病(granulosis rubra nasi),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儿童鼻部的少见的慢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鼻部局限性红斑及粒状小丘疹,伴局部多汗。病因不明,大多数病例和遗传因素有关。本病多见于6个月到10岁的儿童。 |
病因: |
本病之病因尚未明了,多数病人有家族史,但遗传方式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本病是血管舒缩神经发生障碍时所引起的多汗症。 |
人群: |
本病多见于6个月到10岁的儿童。 |
病理: |
主要病变为其皮内汗管扩张,形成小囊肿。汗腺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细胞炎性浸润,真皮上部血管显著扩张。 |
诊断依据: |
临床诊断 1.多见于儿童的鼻部。多在1~5岁时发病。 2.皮损为在弥漫性红斑上出现密集的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互不融合,亦无鳞屑。 3.局部多汗,无自觉症状。 4.青春期后逐渐消退。 |
体征: |
本病多见于儿童,皮损好发于鼻尖及鼻翼,有时可波及颊部、颏部、上唇及额部。损害为一片弥漫性红斑,从鼻尖部开始,以后逐渐扩大。表面出现密集的针头大小、圆形、尖顶的粒状小丘疹,颜色为淡红色至暗红色,无鳞屑,数目多少不定,互相不融合,也不破溃或形成瘢痕。少数病人除小正疹外,有时可见少许小脓疱及小水疱。症状较轻微时,丘疹很少或不明显,或只有轻度的毛细血管扩张。皮疹区常多汗,虽冬天也会滴汗。有部分病人在皮损出现前即有局部多汗。无任何自觉症状。个别病人有轻微的瘙痒及灼热感。 病程缓慢,一般在1~5岁开始发病,到青春期常能自愈而不留痕迹,但也可持久存在。 |
鉴别诊断: |
1.酒渣鼻:多发生于中年人,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明显,晚期可形成鼻赘,无局部多汗现象,常伴有皮脂溢出。 2.痤疮:多见于青春期男女,好发面部、胸背及肩部。有黑头粉刺、白头粉刺、红色丘疹、小结节及脓疱等,皮疹均与毛囊一致,伴皮脂溢出,无局部多汗。 3.寻常性狼疮:有狼疮结节,破溃后形成萎缩性瘢痕,瘢痕上又起新的结节,损害逐渐扩大,境界明显,无局部多汗,有典型的病理改变。 |
治疗: |
局部可外用具有收敛作用的粉剂或洗剂,如炉甘石洗剂、复方硫黄洗剂等外涂患部,每日2~3次。也可试用液氮冷冻疗法。疗效常不满意,大部分病人到成年后自然痊愈。 |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