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产道血肿:( chanruqichandaoxuezhong )
下面是关于产褥期产道血肿的中医介绍、病因病机、类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分析,请您查阅参考:
简介: |
《诸病源候论》有“产后血运闷候”。主要表现是产妇刚分娩后,突然眩晕、面色苍白、手撤肢冷、大汗淋漓、甚或昏厥不省人事,阴道下血较多,或不下血而在产道或盆腔内查到较大包块,舌淡,六脉微弱或见芤脉者为其特征。 |
病机: |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为平素气血不足,复因产时产道损伤失血过多,使阴血暴亡,心神失养而致血晕。 |
诊断: |
血晕是产妇刚分娩后,以下血量多,突然昏厥为特征。产后郁冒与产后血晕不同,前者是由亡血复汗感寒而引起;后者乃产后失血过多,心神失养所致。病因不同,治法各异,当详细辨证。本病贵在辨清标本缓急,以其证候表现和产道血肿的情况及舌脉体征为辨证依据,准确认证,方不致延误病情。 血虚气脱 主证:产后失血过多,突然晕眩,面色苍白,心悸、愦闷不适,渐至昏不知人,眼闭口开,甚则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舌淡无苔,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妇科及b超检查,产道或盆腔发现包块。 分析:产时产道损伤则失血过多;血少则心失所养,故心悸、愦闷不适、昏不知人;出血多则气随血脱,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故肢冷;阴不内守,虚阳外越,逼津外泄,则冷汗淋漓。舌脉均为血虚气脱之征。 |
治疗: |
治疗上应以查找产道损伤及血肿部位迅速采取止血措施为主。病情危重者,首当急救复苏,按现代医学方法抢救以免延误病情,亦可配合中医疗法急救。患者苏醒后再依据中医四诊,辨证施治。产道血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产后出血、出血量少则无明显症状,局部处理后,不需其他治疗。如伴有出血量多或者无显性出血而内出血严重者,会出现血晕症状,在西医及时处理同时,应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辨证施治。 一、辨证选方 血虚气脱治法;益气固脱 方药:独参汤加味。红参20g,炙附子10g,姜炭10g,症缓后加入黄芪30g,阿胶15g,紫河车10g;大便干燥者加肉苁蓉20g。 缓解期,治以益气养血,可以八珍汤加减、红人参15g,当归15g,白芍25g,熟地20g,川芎10g,白术20g,多甘草20g,益母草30g。面色苍白加山萸肉20g,阿胶15g(烊化);少气懒言,加黄芪30g,山药20g。 二、专方验方 1. 半夏 6g,皂角 6g,丁香 4.5g。共研细末,吹少许人鼻中令嚏。主治产后血晕,不省人事。 2.泽兰叶10g,人参10g,川芎10g,荆芥穗15g,炙甘草6g。水煎去渣,冲黄酒20ml,分二次服。主治产后失血过多而昏晕者。 3. 韭菜60g,捣烂,加酒250g,煮沸装入壶内,将壶口对患者鼻腔,将气吸入,治疗产后血晕较佳。 三、其它疗法 1.饮食疗法:待病情缓解后服当归生姜羊肉汤。补益气血,促进机体早日康复。当归30g,生姜7片,羊肉250g,加水煮熟。每次200ml,每日3次,连续服2周。 |
中药: |
1.生血滋补片:具有滋肾补脾,气血双补,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气血两虚,虚劳失血贫血等证。1日3次,1次5片,口服。 2.云南白药:具有止血愈伤,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适用于妇科一切血证。1日4次, 1次 0.25~0.5g,口服。 3.八珍益母丸:具有气血双补之效、适用于妇女气血两虚,体弱无力等证。1日2次,每次1丸,宜食前服。 |
针灸: |
1、体针:选关元、气海、百合、足三里、三阴交穴。前三穴施悬灸法。足三里、三阴交针刺行补法。用于气随血脱证;选用中极、三阴交、支沟、内关、人中、十宣。针刺行泻法,并施灸法。十宣点刺放血,用于血瘀气逆之产后血晕证。 2.耳针疗法:选神门、交感、子宫、肝、心、肾上腺穴。每次选2~3穴,毫针中强度刺激,留针至神醒识人为止。 |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