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刺楸树皮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刺楸树皮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刺楸树皮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丁桐皮、钉皮、刺楸皮、山上虎、狼牙棒、海桐皮、野海桐皮、刺五加
英文名:bark of Septemlobate Kalopanax
药材基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树皮。
化学成分:含刺楸根皂甙(kalopanaxsaponin)A[1],生物碱(alkaloids),皂甙类(glycosides),鞣质(tannin)和挥发油(essen-tial oils)[2]。
汉语拼音:Cì Qiū Shù Pí
原形态:落叶大乔木,高约10m,最高可达30m,胸围达70cm以上。树皮暗灰棕色,小枝圆柱形,淡黄棕色或灰棕色,具鼓钉状皮刺,刺长5-6mm,基部宽6-7mm。叶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叶柚细长,长8-50cm,无毛;叶片近圆形或扁圆形,掌状5-7浅裂,裂片三角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不及全叶片的1/2,茁壮枝上的叶片分裂较深,裂片长超过全叶片的1/2;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仅脉上具淡棕色软毛或除基部脉腋外无毛。伞形花序列 聚生为顶生圆锥花序,长15-25cm,直径20-30cm;伞形花序直径1-2.5cm,有花数朵;花萼无毛,边缘有5齿;花瓣5,三角状卵形,长约1.5mm,白色或淡黄绿色;雄蕊5,长约2.5mm,内曲,花丝较花瓣长1倍以上;子房下位,2室;花盘隆起,花柱2,合生成柱状,柱头离生。核果近球形,成熟时蓝黑色,直径约5mm;宿存花柱长约2mm。种子2,扁平。花期7-10月,果期9-12月。
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400m的山坡稀疏灌丛中。
性状鉴别:量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置试管中,加蒸馏水10ml,于水浴中加热10min,放冷,取上清液,置带塞试管中,用力振摇,产生持久性泡沫。(检查皂甙)(2)取本品粉末1g,加70%已醇10ml热浸,浸出液滤过,水浴上蒸干,加浓硫酸-已酸酐试液2滴,颜色由黄变至红、紫色,后为蓝色。(检查萜类皂甙)
性味:味辛;苦;性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研末调敷。
功效与作用: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杀虫止痒。主风湿痹痛;腰膝痛;痈疽;疮癣
各家论述:1.《四川中药志》:祛风行血,除湿杀虫。治腰膝疼痛,风寒湿痹及疥癣。
出处:出自《四川中药志》。
性状:性状鉴别 干燥树皮呈卷筒状或孤状弯曲条块状,长宽不一,厚1.3-3.5mm。外表面灰白色至灰褐色,粗糙,有灰黑色纵裂隙及横向裂纹,散生黄色圆点状皮孔,不明显;皮上有钉刺,长1。3cm,基部直径1-1.7cm,纵向延长呈椭圆形,先端扁平尖锐,长约3mm,钉刺脱落可露出黄色内皮。内表面棕黄以或紫褐色,光滑,有明显细纵纹。千周坚韧,不易折断面外部灰棕色,内部灰黄色,强纤维性,呈明显片层状。气微香,味苦。
炮制:用水洗净,去刺,润透,切丝,晒干。
注意:孕妇慎服。
摘录出处③: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丁桐皮、钉皮(《四川中药志》),刺楸皮(《陕西中草药》)。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树皮。全年可采,剥取树皮,洗净,晒干。
化学成分:树皮及叶含鞣质13~30%,树皮及心材含多炔化合物。茎、叶有强心甙和蒽甙反应。种子含脂肪油38.65%。
汉语拼音:Cì Qiū Shù Pí
原形态:刺楸(《救荒本草》),又名:鼓钉刺、刺枫树、刺桐、云楸、棘楸、丁木树、鸟不宿、上山虎、丁皮树、丁桐树、鹅足板树、刺椿、鸭脚板叶。
资源分布:生长在山谷、溪旁、林缘或疏林中。分布几遍全国。产四川、江苏、浙江、安徽、贵州等地。
性味:苦辛,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功效与作用:祛风,除湿,杀虫,活血。治风湿痹痛,腰膝痛,痈疽,疮癣。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脾、胃经。"
出处:《四川中药志》
性状:干燥树皮呈卷筒状或条块状,长宽不一,厚1~2毫米。栓皮粗糙,表面灰白色至灰棕色,有较深的纵裂纹及横向小裂纹,散生黄色圆点状皮孔,并有纵长的钉刺;钉刺长1~3厘米,宽5~10毫米,灰白色,有黑色斑点,顶端尖锐或已磨成钝头,基部长圆形;钉刺脱落,露出黄色内皮。内表而黄色或紫红色,光滑,有纵纹。质坚硬,折断面裂片状。气弱,味苦。以干燥、皮厚实、钉刺多者为佳。
炮制:用水洗净,去刺,润透,切丝,晒干。
摘录出处④: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刺楸树皮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