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水苏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水苏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水苏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芥蒩(《本经》),鸡苏(《吴普本草》),香苏、龙脑薄荷(《补缺肘后方》),芥苴、劳蒩(《别录》),野紫苏、山升麻、乌雷公、朋头草、陈痧草(《湖南药物志》),水鸡苏(江西《草药手册》)。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水苏的全草。7~8月采收,晒干。
汉语拼音:Shuǐ Sū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茎直立,方形,通常不分枝,四棱粗糙。叶对生;有短柄;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尖,基部心脏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锯齿,上面皱缩,脉具刺毛。花数层轮生,多数集成轮伞花序,顶端密集成头状;萼钟形,5齿裂,裂片先端锐尖刺;花冠淡紫红色,简状唇形,上唇圆形,全缘,下唇向下平展,3裂,具红点;雄蕊4,2强;花柱着生子房底,顶端2裂。小坚果倒卵圆形,黑色,光滑。花期夏季。
资源分布:生于田边、水沟边等潮湿地。我国南方各地均有野生。
性味:辛,微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品0.5~1两);捣汁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撒或捣敷。
功效与作用:疏风理气,止血消炎。治感冒,痧症,肺痿,肺痈,头风目眩,口臭,咽痛,痢疾,产后中风,吐血,衄血,血崩,血淋,跌打损伤。
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肠、胃。"
出处:《本经》
附方:①治感冒:水苏四钱,野薄荷、生姜各二钱,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注意:《本草从新》:"走散真气,虚者宜慎。"
摘录出处③:
摘录:《辞典》
别名:芥a(《本经》),鸡苏(《吴普本草》),香苏、龙脑薄荷(《补缺肘后方》),芥苴、劳a(《别录》),野紫苏、山升麻、乌雷公、朋头草、陈痧草(《湖南药物志》),水鸡苏(江西《草药手册》)。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水苏的全草。7~8月采收,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茎直立,方形,通常不分枝,四棱粗糙。叶对生;有短柄;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尖,基部心脏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锯齿,上面皱缩,脉具刺毛。花数层轮生,多数集成轮伞花序,顶端密集成头状;萼钟形,5齿裂,裂片先端锐尖刺;花冠淡紫红色,简状唇形,上唇圆形,全缘,下唇向下平展,3裂,具红点;雄蕊4,2强;花柱着生子房底,顶端2裂。小坚果倒卵圆形,黑色,光滑。花期夏季。
本植物的根茎(水苏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资源分布:生于田边、水沟边等潮湿地。我国南方各地均有野生。
性味:辛,微温。
①《本经》:味辛,微温。
②《别录》:无毒。
③江西《草药手册》:酸涩,微温,有小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品0.5~1两);捣汁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撒或捣敷。
功效与作用:疏风理气,止血消炎。治感冒,痧症,肺痿,肺痈,头风目眩,口臭,咽痛,痢疾,产后中风,吐血,衄血,血崩,血淋,跌打损伤。
①《本经》:主下气,辟口臭,去毒,辟恶。
②《别录》:主下气,杀谷,除饮食。主吐血、衄血、血崩。
③孟诜:熟捣生叶,绵裹塞耳疗聋;又头风目眩者,以清酒煮汁一升服,产后中风服之弥佳;煮汁洗头,白屑不生。
④《日华子本草》:治肺痿,崩中,带下,血痢,头风目眩,产后中风及血不止。
⑤《本草图经》:主诸气疾及脚肿。
用药禁忌:《本草从新》:走散真气,虚者宜慎。
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肠、胃。
②《本草再新》:入肺经。
出处:《本经》
附方:①治感冒:水苏四钱,野薄荷、生姜各二钱,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②治痧症:水苏五钱,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风热头痛,热结上焦,致生风气痰厥头痛:水苏叶五两,皂荚(炙,去皮、子)三两,芫花(醋炒焦)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荆芥汤下。(《圣惠方》)
④治吐血及下血,并妇人漏下:鸡苏茎叶煎取汁饮之。(《梅师集验方》)
⑤治鼻衄血不止:生鸡苏五合,香豉二合,合杵研,搓如枣核大,纳鼻中。(《梅师集验方》)
⑥治血淋不绝:鸡苏一握,竹叶一握,石膏八分(碎),生地黄一升(切),蜀葵子四分(末、汤成下)。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和葵子末,分温二服,如人行四、五里久,进一服。(《广济方》)
⑦治暑月目昏多眵泪:生龙脑薄荷叶捣烂,生绢绞汁点之。(《圣济总录》)
⑧治肿毒:鲜水苏全草,捣烂,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⑨治蛇虺螫伤:水苏叶研末,酒服并涂之。(《易简方》)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芥a、鸡苏、香苏、龙脑薄荷、芥苴、劳a、野紫苏、山升麻、乌雷公、朋头草、陈痧草、水鸡苏
英文名:Herb of Japanese Betony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tachys japonica Miq.2.Stachys chinensis Bunge ex Benth.3.Stachys baicalensis Fisch.ex Benth.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水苏、华水苏或毛水苏的全草或根。
采收和储藏:7-8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汉语拼音:Shuǐ Sū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具横走根茎。茎高20-80cm,节上具小刚毛。叶对生;叶柄长3-17mm,近茎基部者最长,向上渐短;叶片长圆状宽披针形,长5-10cm,宽1-2.3cm,先端微急尖,基部圆形至微心形,边缘具圆齿状锯齿,两面无毛。轮伞花序6-8花,下部者远离,上部稍密集排列成长5-13cm的假穗状花序;小苞片刺状,微小;花萼钟状,连齿长达7.5mm,外被具腺微柔毛,稀毛贴生或近于无毛,10脉,齿5,三角状披针形,具刺尖头;花冠粉红色或淡红紫色,长约1.2cm,筒内具毛环,檐部二唇形,上唇直立,下唇3裂,中裂片近圆形;雄蕊4,均延伸至上唇片之下;花柱丝状,先端相等2浅裂,子房无毛。小坚果卵球形,无毛。花期7-9月。
多年生直立草本。茎高约60cm,单一不分枝,或于基部分枝,四棱形,在棱及节上疏生倒向柔毛状刚毛,其余部分无毛。叶对生;叶柄极短,长2-5mm,或近无柄;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5.5-8.5cm,宽1-1.5cm,先端钝,基部近圆形,两面几无毛。轮伞花序通常6花,远离而排列成长假穗状花序;苞片披针形,边缘具刚毛,小苞片微小;花萼钟状,连齿长约1cm,外面沿肋及齿毋被柔毛状刚毛,10脉,齿5,披针形;花冠紫色,长1.5cm,花冠筒内具不明显的毛环,檐部二唇形,上唇直立,下唇3裂,中裂片近圆形。小坚果卵圆状三棱形,无毛。花期6-8月。
多年生直立草本。茎讥50-100cm,单一或在上部具分枝,细棱形,在棱及节上密被倒向至平伸的刚毛。叶对生;叶柄长1-2mm,或近于无柄;叶片长圆状条形,长4-11cm,宽0.7-1.5cm,两面疏生刚毛。轮伞花序通常6花,多数于茎上部排列成假穗状花序;小苞片条形,刺尖,具刚毛;花萼钟状,连齿长9mm,外面沿肋上及齿缘密被柔毛状具节刚毛,10脉,齿5,披针状三角形,具刺尖;花冠淡紫色至紫色,长达1.5cm,花冠筒内具毛环,檐部二唇形,上唇直立,下唇3裂,中裂近圆形。小坚果卵球形。花期夏季。
生态环境:生于水沟边或河岸湿地。
作画于水沟边及沙地上。
生于湿草地及河岸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
性状鉴别:性状鉴别 茎四棱形,长15-40cm,直径0.1-0.3cm;表面黄绿色至绿褐色;较粗糙,棱及节上疏生倒向柔毛状刚毛。叶对生,叶柄长1-5mm,叶展平后呈短矩圆状披针形,长1.5-8cm,宽0.6-1.5cm边缘锯齿明显。花通常6朵排列成轮伞花序,着生于茎枝上部叶腋内,花萼钟形,具5齿,齿端锐尖,表面具腺毛。小坚果卵圆状三棱形,墨色,较光滑。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被扁球形腺鳞和非腺毛;四棱脊处为厚角组织;绿皮层无石细胞;中柱鞘纤维单个或2-4个成群,分布于四棱脊处韧皮部外侧;
性味:味辛;性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撒;或捣敷。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止咳利咽;止血消肿。主感冒;痧症;肺痿;肺痈;头风目眩;咽痛;失间;吐血;咯血;衄血;崩漏;痢疾;淋证;跌打肿痛
各家论述:1.《纲目》:鸡苏之功,专于理血,下气,清肺,辟恶,消谷。故《太平和剂局方》治吐血、衄血。唾血、咳血、下血、血淋、口臭、口苦、口甜、喉腥、邪热诸病,有龙脑薄荷丸方,用治血病,果有殊效也。
2.《本草述》:按水苏之气味,《本经》辛微温,尝之亦先辛而后甘,似与紫苏不甚异。第其味之辛者胜于紫苏,而气之温者又逊之。先哲治血证,如龙脑鸡苏丸,衄血生料鸡苏散,吐血鸡苏散,咳唾血大阿胶丸内大用鸡苏,又治虚热嗽血衄血,有鸡苏丸,如斯者不能尽举,然大都逆上之血,用之得宜,的有殊效。施于下行之血不宜,在方书中治
用药禁忌:《本草从新》:走散真气,虚者宜慎。
归经:归肺;胃经
出处:出自1.《本经》。
2.《纲目》:水苏、荠宁,一类二种尔。水苏气香、荠宁气臭为异。水苏,三月生苗,方茎中虚,叶似苏叶而微长,密齿,面皱色青,对节生,气甚辛烈,六、七月开花成穗,如苏穗,水红色,穗中有细子,状如荆芥子,可种易生,宿根亦自生,沃地者苗高四、五尺。
性状:性状鉴别 茎四棱形,长15-40cm,直径0.1-0.3cm;表面黄绿色至绿褐色;较粗糙,棱及节上疏生倒向柔毛状刚毛。叶对生,叶柄长1-5mm,叶展平后呈短矩圆状披针形,长1.5-8cm,宽0.6-1.5cm边缘锯齿明显。花通常6朵排列成轮伞花序,着生于茎枝上部叶腋内,花萼钟形,具5齿,齿端锐尖,表面具腺毛。小坚果卵圆状三棱形,墨色,较光滑。气微,味淡。
炮制:净制:除去杂质。炮炙:洗净鲜用、或晒干。
注意:《本草从新》:走散真气,虚者宜慎。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水苏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