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土荆芥

汉语拼音:Tǔ Jīnɡ Jiè 别名:红泽兰、天仙草、臭草(《福建民间草药》),钩虫草(《广西药植图志》),火油根(《南宁市药物志》),香藜草、臭蒿(《广西中药志》),杀虫芥,藜荆芥、臭藜藿(《广东中药》,虎骨香、虱子草(《湖南药物志》),狗咬癀、鹅脚草(《福建中草药》)。 性味:辛,温,有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温
②《江西中药》:辛凉,有小毒。
③《广西药植图志》:味苦辛烈,性温,有毒。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土荆芥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土荆芥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辞典》

土荆芥的功效_土荆芥的用量和禁忌_土荆芥的性味归经-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红泽兰、天仙草、臭草(《福建民间草药》),钩虫草(《广西药植图志》),火油根(《南宁市药物志》),香藜草、臭蒿(《广西中药志》),杀虫芥,藜荆芥、臭藜藿(《广东中药》,虎骨香、虱子草(《湖南药物志》),狗咬癀、鹅脚草(《福建中草药》)。

药材基源:为藜科植物土荆芥的带有果穗的全草。8月下旬至9月下旬采收全草,摊放通风处,或捆束悬挂阴干,避免日晒及雨淋。

原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约1米。茎有棱,分枝,被腺毛或无毛。单叶互生,具短柄;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16厘米,先端短尖或钝,下部的叶边缘有不规则钝齿残呈波浪形,上部的叶较小,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先端钝;上面绿色,下面有腺点,揉之有一种特异的香气。花小,绿色,簇生或单生于苞腋内;苞片极小,呈叶状而长于花束;花束为腋生及顶生,分枝成不分枝的穗状花序;此等花序再形成硕大具叶的圆锥花序,占全植株的大部;萼片5,有时仅3;雄蕊与萼片同数,花丝分离,花药内向;子房1室。胞果,长不及1毫米,包藏于萼内,胚环形。花期夏,秋间。

资源分布:生于村旁、旷地、路旁,亦有栽培。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及西南各地。产于广西、广东、福建、贵州等地。

性状鉴别:干燥带有果穗的茎枝。茎下部圆柱形,粗壮,光滑;上部方形有纵沟,具毛茸。下部叶大多脱落,仅留有茎梢线状披针形的苞片;果穗成束,簇生于枝腋及茎梢,触之即落,淡绿色或黄绿色;剥除宿萼,内有1棕黑色的果实。有强烈的特殊香气,味辣而微苦。

性味:辛,温,有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温。
②《江西中药》:辛凉,有小毒。
③《广西药植图志》:味苦辛烈,性温,有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鲜者5~8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功效与作用:祛风,杀虫,通经,止痛。治皮肤风湿痹痛,钩虫,蛔虫,痛经,经闭,皮肤湿疹,蛇虫咬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止痛,宜煎水洗,小儿麻痘脱靥后洗之,胜过蚬水。
②《岭南采药录》:能除风热,杀虫,健胃,止痛。煎水洗皮肤疥癞。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可驱肠中寄生虫。外用治蛇虫咬伤。
④《江西中药》:适用于钩虫病,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月经闭止,痛经。

用药禁忌:《福建民间草药》:凡患神经衰弱,心脏病、肾病及孕妇等忌服。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附方:①治钩虫、蛔虫、蛲虫:土荆芥叶、茎、子阴干研末,酌加糖和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次用开水送下一钱,早晚各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钩虫、蛔虫、绦虫病:土荆芥全草一至二钱,水煎服。
③治头虱:土荆芥捣烂加茶油敷。
④治脱肛、子宫脱垂:土荆芥鲜草五钱。水煎,日服二次。(②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⑤治关节风湿痛:土荆芥鲜根五钱。水炖服。
⑥治湿疹:土荆芥鲜全草适量。水煎,洗患处。
⑦治创伤出血:土荆芥干叶。研束,敷患处。
⑧治毒蛇咬伤:土荆芥鲜叶。捣烂,敷患处。(⑤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红泽兰、天仙草、臭草(《福建民间草药》),钩虫草(《广西药植图志》),火油根(《南宁市药物志》),香藜草、臭蒿(《广西中药志》),杀虫芥,藜荆芥、臭藜藿(《广东中药》,虎骨香、虱子草(《湖南药物志》),狗咬癀、鹅脚草(《福建中草药》)。

药材基源:为藜科植物土荆芥的带有果穗的全草。8月下旬至9月下旬采收全草,摊放通风处,或捆束悬挂阴干,避免日晒及雨淋。

汉语拼音:Tǔ Jīnɡ Jiè

原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约1米。茎有棱,分枝,被腺毛或无毛。单叶互生,具短柄;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16厘米,先端短尖或钝,下部的叶边缘有不规则钝齿残呈波浪形,上部的叶较小,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先端钝;上面绿色,下面有腺点,揉之有一种特异的香气。花小,绿色,簇生或单生于苞腋内;苞片极小,呈叶状而长于花束;花束为腋生及顶生,分枝成不分枝的穗状花序;此等花序再形成硕大具叶的圆锥花序,占全植株的大部;萼片5,有时仅3;雄蕊与萼片同数,花丝分离,花药内向;子房1室。胞果,长不及1毫米,包藏于萼内,胚环形。花期夏,秋间。

资源分布:生于村旁、旷地、路旁,亦有栽培。分布福建、广东、广西及西南各地。产于广西、广东、福建、贵州等地。

性味:辛,温,有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鲜者5~8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功效与作用:治疗钩虫病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附方:①治钩虫、蛔虫、蛲虫:土荆芥叶、茎、子阴干研末,酌加糖和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次用开水送下一钱,早晚各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性状:干燥带有果穗的茎枝。茎下部圆柱形,粗壮,光滑;上部方形有纵沟,具毛茸。下部叶大多脱落,仅留有茎梢线状披针形的苞片;果穗成束,簇生于枝腋及茎梢,触之即落,淡绿色或黄绿色;剥除宿萼,内有1棕黑色的果实。有强烈的特殊香气,味辣而微苦。

炮制:除去杂质及根,切细。

注意:《福建民间草药》:"凡患神经衰弱,心脏病、肾病及孕妇等忌服。"

摘录出处③: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臭草[福建、江西、贵州]、臭藜藿、杀虫芥、钩虫草、鹅脚草、狗咬癀

药材基源:为藜科藜属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以全草入药。播种当年8~9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放通风处阴干。

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土荆芥油)1~4%,油中含驱蛔素(ascaridol, C10H16O2)为有效成分,并含有伞花烃(cymene)、黄樟醚、萜烯类化合物如:柠檬烯(limonene, C10H16)、异柠檬烯(iso-limonene,C10H16)、左旋松香芹酮(l-pinocarvone,C10H14O)及土荆芥酮(aritasone,C20H28O2)、右旋-α-蒎烯(d-α-pinene)、欧松油烯(sylvestren,C10H16)等。新鲜叶含两种山柰醇甙为:①山柰醇-7-鼠李糖甙(kaempferol-7-rhamnoside);②山柰醇-7-鼠李糖甙-葡萄糖-鼠李糖。

汉语拼音:Tǔ Jīn Jiè

原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茎直立,多分枝,有棱,无毛或有腺毛,揉之有强烈的气味。单叶互生,具短柄。夏、秋之间开绿色小花,穗状花序腋生,分枝或不分枝,苞片叶状,花束细小。胞果膜质,扁球形,包藏于花被内。种子细小,红棕色、光亮。

资源分布:生于村庄附近以及路旁,北方亦常有栽培者。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及贵州等省区。

性味:辛、苦,微温。有小毒。

用法用量:1~3钱,研粉或制成丸剂,或制成土荆芥油;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功效与作用: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用于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外用治皮肤湿疹,瘙痒,并杀蛆虫。

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附方:1、钩虫病:鲜土荆芥10斤,切碎,加水3斤,水蒸汽蒸馏,收集馏出液的上层金黄色液体,即为土荆芥油。成人每次服0.8~1.2毫升,儿童每岁0.05毫升。次晨服硫酸镁20克。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鹅脚草、红泽兰、天仙草、臭草、钩虫草、鸭脚草、香藜草、臭蒿、杀虫芥、藜荆芥、臭藜霍、洋蚂蚁草、虎骨香、虱子草、狗咬(疒黄)、火油草、痱子草、杀虫草、大本马齿苋

药材基源:药材基源:为藜科植物土荆芥的带果穗全草。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其中有:松香芹酮(pinocarvone),土荆芥酮(aritasone)[1]。叶含山柰酚-7-鼠李糖甙(kae-mpfrol-7-rhamnoside),土荆芥甙(ambroside)[2]。果含山柰酚3-鼠李糖-4’-木糖甙(kaempferol 3-rhamnoside-4′-xyloside),山柰酚3-鼠李糖-7-木糖甙(kaempferol 3-rhamno-side-7-xyloside),山柰酚(kaempferol),驱蛔素(ascaridole),异鼠李素(isorhamnatin),槲皮素(quercetin)[3,4],4-O-去甲相思子黄酮-7-O-α-L-鼠李糖-3′-O-β-D-吡喃木糖甙(4-O-demethyl abrectorin 7-O-α-L-rhamnoside-3′-O-β-D-ylopyranoside)[5]。

汉语拼音:Tǔ Jīnɡ Jiè

原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高50-80cm,有强烈气味。茎直立,有棱,多分枝,被腺毛或无毛。单叶互生,具短柄;叶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外形,长3-16cm,宽达5cm,先端短尖或钝,下部的叶边缘有不规则钝齿或呈波浪形,上部的叶较小,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有腺点,揉之有一种特殊的香气。穗状花序腋生,分枝或不分枝。花小,绿色,两性或雌性,3-5朵簇生于上部叶腋;花被5裂,果时常闭合;雄蕊5;花柱不明显,柱头通常3,伸出花被外。胞果扁球形,完全包于花被内。种子横生或斜生,黑色或暗红色,平滑,有光泽。花期8-9月,果期9-10月。

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旷野、路旁、河岸和溪边。

性味:辛;苦;性微温;大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鲜品15~24g,或入九、散;或提取土荆芥油,成人常用量0.8~1.2ml,极量1.5ml,儿童每岁0.05ml。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功效与作用: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活血消肿。主钩虫病;蛔虫病;蛲虫病;头虱;皮肤湿疹;疥癣;风湿痹痛;经闭;痛经;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止痛,宜煎水洗,小儿麻痘脱靥后洗之,胜过蚬水。2.《岭南采药录》:能除风热,杀虫,健胃,止痛。煎水洗皮肤疥癞。3.《贵州民间方药集》:可驱肠中寄生虫。外用治蛇虫咬伤。4.《江西中药》:适用于钩虫病,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月经闭止,痛经。

归经:脾经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性状:性状鉴别 全草黄绿色,茎上有柔毛。叶皱缩破碎,叶缘常具稀疏不整齐的钝锯齿;上表面光滑,下表面可见散生油点;叶脉有毛。花着生于叶腋。胞果扁球形,外被一薄层囊状而具腺毛的宿萼。种子黑色或暗红色,平滑,直径约0.7mm。具强烈而特殊的香气。味辣而微苦。

炮制:除去杂质及根,切细。

注意:虚弱、营养不良者应慎用或减量。小儿较成人敏感。有肾、心及肝脏疾病或消化道溃疡者禁用。《福建民间草药》:凡患神经衰弱、心脏病、肾病及孕妇等忌服。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土荆芥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