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地锦

汉语拼音:Dì Jǐn 别名:地噤(《本草拾遗》),常春藤(《植物名实图考》),爬墙虎、红葡萄藤、红葛(《中国树木分类学》),爬山虎(《苏南种子植物》),大风藤、过风藤(《江西中药》),三角枫藤、蝙蝠藤、爬岩虎、野枫藤、日光子、枫藤、爬龙藤、野葡萄、腹水藤、三叶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风藤(《江西草药》),石壁藤(苏医《中草药手册》)。 性味:甘,温。
①《本草拾遗》:味甘,温,无毒。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温,味甘微涩。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地锦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地锦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华本草》

地锦的功效_地锦的用量和禁忌_地锦的性味归经-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地噤、常春藤、土鼓藤、红葡萄藤、红葛、大风藤、过风藤、三角枫藤、蝙蝠藤、爬岩虎、野枫藤、日光子、枫藤、爬龙藤、野葡萄、腹水藤、三叶茄、假葡萄藤、走游藤、飞天蜈蚣、大叶山天蓼、爬树龙、红风藤。

英文名:Japanese Creeper, Boston Ivy, root or stem of Japanese Creeper, root or stem of Boston Ivy

药材基源: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爬山虎的藤茎或根。

化学成分:叶含矢车菊素(cyanidin)。爬山虎的冠瘿(crown gall tissue)含羟乙基赖氨酸(lysopine),羟乙基鸟氨酸(octopinic acid)。

汉语拼音:Dì Jǐn

原形态:粉叶爬山虎 落叶木质攀援大藤本。枝条粗壮;卷须短,多分枝,枝端有吸盘。单叶互生;叶柄长8-20cm;叶片宽卵形,长10-20cm,宽8-17cm,先端常3浅裂,基部心形,边缘有粗锯齿,上面无毛,下面脉上有柔毛,幼苗或下部枝上的叶较小,常分成3小叶或为3全裂,中间小叶倒卵形,两侧小叶斜卵形,有粗锯齿。花两性,聚伞花序通常生于短枝顶端的两叶之间;花绿色,5数;花萼小,全缘;花瓣先端反折;雄蕊与花瓣对生;花盘贴生于子房,不明显;子房2室。浆果,熟时蓝黑色,直径6-8mm。花期6-7月,果期9月。

资源分布:生态环境:常攀援于疏林中、墙壁及岩石上,亦有栽培。

性味:味辛;微涩;性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磨汁涂;或捣烂敷。

功效与作用:祛风止痛;活血通络。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偏正头痛;产后血瘀;腹生结块;跌打损伤;痈肿疮毒;溃疡不敛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主破老血、产后血结,妇人瘦损,不能饮食,腹中有块;淋沥不尽,亦白带下,天行心闷,并煎服之,亦浸酒。

归经:肝经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地锦,生淮南林下。叶如鸭掌,藤蔓着地,节处有根,亦缘树石,冬月不死,山人产后用之。

性状:性状鉴别 藤茎呈圆柱形。灰绿色,光滑。外表有细纵条纹,并有细圆点状突起的皮孔,呈棕褐色。节略膨大,节上常有叉状分枝的卷须,叶互生,常脱落。断面中央有类白色的髓,木部黄白色,皮部呈纤维片状剥离。气微,味淡。

摘录出处③: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地噤(《本草拾遗》),常春藤(《植物名实图考》),爬墙虎、红葡萄藤、红葛(《中国树木分类学》),爬山虎(《苏南种子植物》),大风藤、过风藤(《江西中药》),三角枫藤、蝙蝠藤、爬岩虎、野枫藤、日光子、枫藤、爬龙藤、野葡萄、腹水藤、三叶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风藤(《江西草药》),石壁藤(苏医《中草药手册》)。

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爬山虎的根及茎。

化学成分:叶含矢车菊素。种子含油28%。其中含软脂酸、硬脂酸、油酸、棕榈油酸,亚油酸。地锦的冠瘿含羧乙基赖氨酸及羧乙基鸟氨酸。

汉语拼音:Dì Jǐn

原形态:落叶藤本。枝条粗壮,卷须短,多分枝,先端具粘性吸盘。叶阔卵形,长10~20厘米,宽8~17厘米,中部以上较宽,先端通常3裂,基部呈心形;幼苗或下部枝上的叶较小,且分成3小叶,均有小叶柄,中间小叶倒卵形,两侧小形斜卵形;叶片边缘具粗锯齿,齿端尖锐,上面深绿色,有光泽,无毛,下面淡绿色,脉上有柔毛;叶柄长8~22厘米。聚伞花序通常着生于两叶间的短枝上,长4~8厘米;花萼小;花瓣5;雄蕊5,花盘与子房贴生;子房上位,2室。每室含胚珠2枚,花柱单一,甚短,柱头头状。浆果蓝黑色,球形,径约6~8毫米。花期6月。果期9月。

资源分布:多攀援墙壁及岩石上。分布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山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地。

性味:甘,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浸酒。

功效与作用:活血,祛风,止痛。治产后血瘀,腹中有块,赤白带下,风湿筋骨疼痛,偏头痛。

出处:《本草拾遗》

附方:①治风湿性关节炎:爬山虎藤茎或根一两,石吊兰一两。炖猪脚爪连服三至四次。或(爬山虎)藤茎,卫矛,高粱根各一两。水煎。用黄酒冲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出处④:

摘录:《辞典》

别名:地噤(《本草拾遗》),常春藤(《植物名实图考》),爬墙虎、红葡萄藤、红葛(《中国树木分类学》),爬山虎(《苏南种子植物》),大风藤、过风藤(《江西中药》),三角枫藤、蝙蝠藤、爬岩虎、野枫藤、日光子、枫藤、爬龙藤、野葡萄、腹水藤、三叶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风藤(《江西草药》),石壁藤(苏医《中草药手册》)。

药材基源:为葡萄科植物爬山虎的根及茎。

原形态:落叶藤本。枝条粗壮,卷须短,多分枝,先端具粘性吸盘。叶阔卵形,长10~20厘米,宽8~17厘米,中部以上较宽,先端通常3裂,基部呈心形;幼苗或下部枝上的叶较小,且分成3小叶,均有小叶柄,中间小叶倒卵形,两侧小形斜卵形;叶片边缘具粗锯齿,齿端尖锐,上面深绿色,有光泽,无毛,下面淡绿色,脉上有柔毛;叶柄长8~22厘米。聚伞花序通常着生于两叶间的短枝上,长4~8厘米;花萼小;花瓣5;雄蕊5,花盘与子房贴生;子房上位,2室。每室含胚珠2枚,花柱单一,甚短,柱头头状。浆果蓝黑色,球形,径约6~8毫米。花期6月。果期9月。

资源分布:多攀援墙壁及岩石上。分布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山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地。

性味:甘,温。
①《本草拾遗》:味甘,温,无毒。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温,味甘微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浸酒。

功效与作用:活血,祛风,止痛。治产后血瘀,腹中有块,赤白带下,风湿筋骨疼痛,偏头痛。
①《本草拾遗》:主破老血,产后血结,妇人瘦损,不能饮食,腹中有块,淋沥不尽,赤白带下,天行心闷,并煎服之,亦浸酒。
②《江西中药》:活血祛风。凡筋骨疼痛,及妇人赤白带下等之由于血滞者,皆主治之。近时用作祛风止痛药,适用于关节风湿,腰脚软弱等症。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祛风湿,通经络,止血。

出处:《本草拾遗》

附方:①治风湿性关节炎:爬山虎藤茎或根一两,石吊兰一两。炖猪脚爪连服三至四次。或(爬山虎)藤茎,卫矛,高粱根各一两。水煎。用黄酒冲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关节炎:爬山虎藤二两,山豆根二两,锦鸡儿根二两,茜草根一两。水煎服。
③治半身不遂:爬山虎藤五钱,锦鸡儿根二两,大血藤根五钱,千斤拔根一两,冰糖少许。水煎服。
④治偏头痛、筋骨痛:爬山虎藤一两,当归三钱,川芎二钱,大枣三枚。水煎服。(②方以下出《江西草药》)
⑤治偏头痛:爬山虎根一两,防风三钱,川芎二钱。水煎服,连服三至四剂。
⑥治便血:爬山虎藤茎,黄酒各一斤,加适量水煎,一天服四次,分两天服完。
⑦治疖子,损伤:鲜爬山虎根捣烂,和酒酿拌匀敷患处:另取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⑧治带状疱疹:爬山虎根磨汁外搽。(⑤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地锦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