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蚌肉

汉语拼音:Bànɡ Ròu 别名:含浆;河歪;河蛤蜊 性味:味甘;咸;性寒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蚌肉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蚌肉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华本草》

蚌肉的功效_蚌肉的用量和禁忌_蚌肉的性味归经-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含浆;河歪;河蛤蜊

英文名:freshwater mussel as food

药材基源:药材基源:为蚌科动物褐纹冠蚌、三角帆蚌和背角无齿蚌等蚌类的肉。

化学成分:洞穴丽蚌、楔形丽蚌和猪耳蚌含锰、铁、镁、铜、锌等。

汉语拼音:Bànɡ Ròu

原形态:1.合渍珠母贝,贝壳为斜四方形,壳质较脆,壳长50-90mm,宽18-32mm,高与长相近,较大个体高可达100mm以上。壳顶位于前方,两侧有耳,前耳较后耳稍小。两壳不等,右壳较平,左壳稍凸,右壳前耳下方有一明显的足丝凹陷。背缘平直;腹缘圆,壳面淡黄褐色,同心生长轮脉极细密,成片状,薄脆易脱落,壳中部常呈磨损状近腹缘的排列紧密,延伸成小舌末端稍翘起,足丝孔大,足丝呈毛发状。壳内面中部珍珠层厚而发达,具极强的珍珠光泽。有的外套膜受刺激后,上皮组织急剧裂殖,形成珍珠囊,且不断分泌珍珠质,才逐渐形成珍珠。壳内面边缘淡黄色,无珍珠层。铰合线直,有一突起主齿,沿铰合线下方有一长齿片。韧带紫褐色,前上掣肌痕明显,位于壳顶下方,闭壳肌痕大,长圆形,前端稍尖,位于壳中央稍近后方。

资源分布:生态环境:1.栖息于风浪较平静的海湾中,泥沙、岩礁或砾较多的海底,以足丝固着生活于岩礁或石块上,以潮流通畅、水质较肥的海区生长较好。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10m左右均有生长,通常在5m的深处较多。以硅藻为主食,适且生长温度在15-30℃之间,产卵期5-10月,生长速度较快,一般2年壳高即可达70mm左右。

性味:味甘;咸;性寒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90-150g。

功效与作用:清热;滋阴;明目;解毒。主烦热;消渴;血崩;带下;痔瘘;目赤

各家论述:1.《食疗本草》:主大热,解酒毒,止渴,去眼赤。

归经:肝;肾二经

出处:出自《食疗本草》

附方:①治小儿胎毒、湿疹:鲜河蛤蜊一个。烧存性,研细。香油调涂患处。(《吉林中草药》)②治鼻疔:活河蛤蜊一个,冰片一分,硼砂二分。将硼砂和冰片研细,放入蛤蜊壳内。待死后,用水溶液滴入鼻内。(《吉林中草药》)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

摘录出处③: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河歪(《本草再新》),河蛤蜊(《吉林中草药》)。

药材基源:为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或褶纹冠蚌、三角帆蚌等蚌类的肉。全年均可捕捉。

化学成分:褶纹冠蚌含钙3.39%(以干品计算,下同)。各部分含钙率不同,例如内鳃板含钙10.90%,外鳃板8.42%,此是含钙特多的部位;壳肌1.24%,脚1.07%,此是含钙较低的部位。因此鳃板或系蚌的储钙处所。

汉语拼音:Bànɡ Ròu

原形态:①背角无齿蚌

性味:甘咸,寒。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3~5两。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或取水溶液滴鼻。

功效与作用:清热,滋阴,明目,解毒。治烦热,消渴,血崩,带下,痔瘘,目赤,湿疹。

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出处:《食疗本草》

附方:①治小儿胎毒、湿疹:鲜河蛤蜊一个。烧存性,研细。香油调涂患处。(《吉林中草药》)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

摘录出处④: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蚌肉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