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桑螵蛸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桑螵蛸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桑螵蛸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蜱蛸、 桑蛸、冒焦、螵蛸、致神、螳螂子、桑上螳螂窠、野狐鼻涕、赖尿郎、刀螂子、老鸹芯脐、螳螂蛋、尿唧唧、流尿狗、猴儿包、螳螂壳
英文名:Mantis Egg-case
药材基源:药材基源:为螳螂科动物大刀螂、南方刀螂、广腹螳螂的卵鞘。
化学成分:1.广腹螳螂,桑螵蛸(干燥卵鞘)含 蛋白质、脂肪、枸橼酸钙(6分分子结晶水)。卵黄球含糖蛋白(glycoprotein)及脂蛋白(lipoprotein)。
汉语拼音:Sānɡ Piāo Shāo
原形态:1.大刀螂,体形较大,长约8cm。黄褐色或绿色,头三角形,前胸背后板、肩部较发达,后部至前肢基部稍宽。前胸细长。前翅革质,前缘带绿色,末端的较明显的褐色翅脉;后翅比前翅稍长,有深浅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散布其间。雌虫腹部特别膨大。足3对前胸足粗大,,镰刀状。中足和后足细长。
资源分布:生态环境:1.栖于草丛及树枝上。
性味:味甘;咸;性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研末,3-5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油调敷。
功效与作用:治疗遗尿症。取桑螵蛸、益智仁各1.5两(5-12岁儿童用1两),水煎,日服1剂。试治 11例,一般连服3-4剂即可见效,再服2-3剂,可巩固疗效。
各家论述:1.《本经逢原》:桑螵蛸,肝肾命门药也。功专收涩;故男子虚损,肾虚阳痿,梦中失精,遗溺白浊方多用之。《本经》又言通五淋,利小便水道,盖取以泄下焦虚滞也。
归经:肝;肾;膀胱经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陶弘景:桑螵蛸,以桑上者为好,是兼得桑皮之津气。
附方:①治遗精自浊,盗汗虚劳: 桑螵蛸(炙)、白龙骨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用盐汤送下。 (《外台》)②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小便数,补心气: 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获神、当归、龟甲(醋炙)各一两。 为末。夜卧,人参汤调下二钱。 (《本草衍义》桑膘销散)③治妊娠小便数不禁: 桑膘峭十二枚。捣为散。分作两服,米钦下。(《产书方》④治小便不通及胞转: 桑螵蛸捣末,米饮服方寸匕,日三。(《产书方》)⑤治产后遗尿或尿数 桑螵蛸(炙)半两, 龙骨一两。为末。每米饮服二钱。 (《徐氏胎产方》)⑥治男妇疝瘕作痛: 桑螵蛸一两,小茴香一两二钱。共为末。每服二钱,花椒汤调服。(《本草汇言》)⑦治咽喉骨鲠: 桑螵蛸,醋煎呷之。(《经验良方》)⑧治底耳: 桑螵蛸一个。慢火炙及八分熟,存性,细研,入麝香一字,为末。掺在耳内,每用半字。如有脓,先用绵包子拈去,次后掺药末,入在耳内。(《经验方》)⑨治小儿软疖: 桑螵蛸烧存性,研木,油调敷之。(《世医得效方》)
性状:性状鉴别(1)团螵蛸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由多数膜状薄层叠成,长2.5-4cm,宽2-3cm。表面浅黄褐色,上面带状隆起不明显,底而平坦或有凹沟。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卵,深棕色,有光泽。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炮制:1.桑螵蛸《本草经集注》:“当破之。”《普济方》:“中劈破,研为细末”《医学入门:“热水浸淘七次。”《本草能玄》:“浆水浸一日。”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置蒸具骨蒸约1h,取出干燥。蒸制品可消除生口致泻作用。
注意:阴虚火旺或膀胱有热者慎服。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国药典》
别名:团螵蛸、长螵蛸、黑螵蛸、螳螂巢、螳螂子、刀螂子、螳螂蛋、流尿狗
英文名:OOTHECA MANTIDIS
药材基源:本品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 、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 (Thunberg)或巨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的干燥卵鞘。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团螵蛸、长螵蛸及黑螵蛸。深秋至次春采收,除去杂质,蒸至虫卵死后,干燥。
汉语拼音:Sān Piāo Shāo
性状鉴别:团螵蛸: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由多层膜状薄片叠成,长2.5~4cm,宽2~3cm。表面浅黄褐色,上面带状隆起不明显,底面平坦或有凹沟。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卵,深棕色,有光泽。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长螵蛸:略呈长条形,一端较细,长2.5~5cm,宽1~1.5cm。表面灰黄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带的两侧各有一条暗棕色浅沟及斜向纹理。质硬而脆。
黑螵蛸:略呈平行四边形,长2~4cm,宽1.5~2cm。表面灰褐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两侧有斜向纹理,近尾端微向上翘。质硬而韧。
性味:甘、咸,平。
用法用量:5~9g。
功效与作用:益肾固精,缩尿,止浊。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小便白浊。
归经:归肝、肾经。
性状:团螵蛸: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由多层膜状薄片叠成,长2.5~4cm,宽2~3cm。表面浅黄褐色,上面带状隆起不明显,底面平坦或有凹沟。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卵,深棕色,有光泽。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炮制:除去杂质,蒸透,干燥。用时剪碎。
摘录出处③:
摘录:《辞典》
别名:蜱蛸(《尔雅》),桑蛸(《吴普本草》),冒焦、螵蛸(《广雅》),致神、螳螂子(《别录》),桑上螳螂窠(《伤寒总病论》),赖尿郎(《本草便读》),刀螂子(《河北药材》),螳螂蛋、尿唧唧(《山东中药》),流尿狗(《中药志》),猴儿包(《四川中药志》),螳螂壳(《江苏药材志》)。
药材基源: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薄翅螳螂、巨斧螳螂或华北刀螂的卵鞘。自深秋至翌年春季均可采收,采得后,除去树枝,置蒸笼内蒸30~40分钟,杀死虫卵,晒干或烤干。
原形态:详螳螂条。
性状鉴别:因形状不同,分为下列三种:
①团螵蛸
又名:软螵蛸、元螵蛸。略呈圆柱形或者类圆形,长2.5~4厘米,宽2~3厘米,由多数膜状薄层叠成,表面浅黄褐色或黄褐色,上面有不很明显的隆起带,底面平坦或有附着在植物茎上而形成的凹沟。体轻,质松,有韧性。断面可见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的卵,呈黄棕色,有光泽。气微腥,味微咸。
主产广西、云南、湖北、湖南、河北、辽宁。此外,河南、山东、江苏、内蒙古、四川等地亦产。
②长螵蛸
又名:硬螵蛸。略呈长条形,长2.5~5厘米,厚约1厘米。一端较短,一端较细而长。表面灰黄色,有斜向纹理。上面呈凸面状,上有带状隆起,隆起带两侧各有一浅沟,呈褐色或灰褐色,底面平坦或凹入,有时可见树皮附着于底部。质坚而脆。
主产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湖北等地。
③黑螵蛸
略呈平行四边形,长2~3.5厘米,宽1~1.5匣米,厚1~1.5厘米。表面褐色,有斜向纹理,上面呈凸面状,并有带状隆起,近尾端微向上翘,质坚而韧。
主产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
以上均以干燥、完整、幼虫未出,色黄、体轻而带韧性,无树枝草梗等杂质为佳。
性味:咸甘,平。
①《本经》:味咸,平。
②《吴普本草》:神农:咸,无毒。
③《别录》:甘,无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功效与作用:补肾,固精。治遗精,白浊,小便频数,遗尿,赤白带下,阳痿,早泄。
①《本经》: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②《别录》:疗男子虚损,五藏气微,梦寐失精,遗溺。
③《药性论》:主男子肾衰漏精,精自出,患虚冷者能止之。止小便利,火炮令热,空心食之。虚而小便利,加而用之。
④《本草衍义》:治小便白浊。
⑤《玉楸药解》:治带浊淋漓,耳痛,喉痹,瘕疝,骨鲠。
各家论述:《本经逢原》:桑螵蛸,肝肾命门药也。功专收涩,故男子虚损,肾虚阳痿,梦中失精,遗溺白浊方多用之。《本经》又言通五淋,利小便水道,盖取以泄下焦虚滞也。
用药禁忌:阴虚火旺或膀胱有热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得龙骨治泄精。畏旋复花。
②《药性论》:畏戴椹。
③《本草经疏》:凡失精遗溺,火气太盛者宜少少用之。
④《本经逢原》:阴虚多火人误用,反助虚阳,多致溲赤茎痛,强中失精,不可不知。
归经:入肝、肾经。
①《纲目》:肝、肾。
②《本草经疏》:入足少阴、太阳经。
出处:《本经》
附方:①治遗精白浊,盗汗虚劳:桑螵蛸(炙)、白龙骨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用盐汤送下。(《外台》)
②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小便数,补心气: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甲(醋炙)各一两。为末。夜卧,人参汤调下二钱。(《本草衍久》桑螵蛸散)
③治妊娠小便数不禁:桑螵蛸十二枚。捣为散。分作两服,米饮下。(《产书方》)
④治小便不通及胞转:桑螵蛸捣末,米饮服方寸匕,日三。(《产书方》)
⑤治产后遗尿或尿数:桑螵蛸(炙)半两,龙骨一两。为末。每米饮服二钱。(《徐氏胎产方》)
⑥治男妇疝瘕作痛:桑螵蛸一两,小茴香一两二钱。共为末。每服二钱,花椒汤调服。(《本草汇言》)
⑦治咽喉骨鲠:桑螵蛸,醋煎呷之。(《经验良方》)
⑧治底耳:桑螵蛸一个。慢火炙及八分熟,存性,细研,入麝香一字,为末,掺在耳内,每用半字。如有脓,先用绵包子拈去,次后掺药末,入在耳内。(《经验方》)
⑨治小儿软疖:桑螵蛸炉存性,研末,油调敷之。(《世医得效方》)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蜱蛸(《尔雅》),桑蛸(《吴普本草》),冒焦、螵蛸(《广雅》),致神、螳螂子(《别录》),桑上螳螂窠(《伤寒总病论》),赖尿郎(《本草便读》),刀螂子(《河北药材》),螳螂蛋、尿唧唧(《山东中药》),流尿狗(《中药志》),猴儿包(《四川中药志》),螳螂壳(《江苏药材志》)。
药材基源: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薄翅螳螂、巨斧螳螂或华北刀螂的卵鞘。自深秋至翌年春季均可采收,采得后,除去树枝,置蒸笼内蒸30~40分钟,杀死虫卵,晒干或烤干。
化学成分:含蛋白质及脂肪等。卵囊附着的蛋白质膜上,含柠檬酸钙(六分子结晶水)的结晶。卵黄球含糖蛋白及脂蛋白。
汉语拼音:Sānɡ Piāo Shāo
原形态:详"螳螂"条。
性味:咸甘,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功效与作用:治疗遗尿症:取桑螵蛸、益智仁各1.5两(5~12岁儿童用1两),水煎,日服1剂。试治11例,一般连服3~4剂即可见效,再服2~3剂,可巩固疗效。
各家论述:《本经逢原》:"桑螵蛸,肝肾命门药也。功专收涩,故男子虚损,肾虚阳痿,梦中失精,遗溺白浊方多用之。《本经》又言通五淋,利小便水道,盖取以泄下焦虚滞也。"
归经:入肝、肾经。
出处:《本经》
附方:①治遗精白浊,盗汗虚劳:桑螵蛸(炙)、白龙骨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用盐汤送下。(《外台》)
性状:因形状不同,分为下列三种:
炮制:炒桑螵蛸:将净螵蛸和麸皮同炒至老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即可。盐炒桑螵蛸:取净螵蛸,用盐水拌匀,稍闷,入锅炒至微黄,取出晾干。(每桑螵蛸10斤,用盐5两,加水适量溶化)
注意:阴虚火旺或膀胱有热者慎服。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桑螵蛸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