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岩豇豆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岩豇豆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岩豇豆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辞典》
别名:岩泽兰(《贵州草药》)。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肉叶吊石苣苔的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态:附生灌木。茎匍匐,随处生根,有分枝。叶3枚转生;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厚革质,长2.5~6厘米,宽1~2.2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有极疏的浅齿,下面有红斑。聚伞花序,具长花序柄;花疏散;苞片倒披针形,革质;萼筒短,钟形,5裂,裂片狭披针形;花冠管状,紫色,中部以上膨胀,先端2唇形,裂片先端圆。蒴果线形,长7~10厘米,成熟时2瓣裂。种子细小,褐色。
资源分布:生于阴湿岩上。
性味:《贵州草药》:辛微甘,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浸酒服。外用:研末炒敷或煎水洗。
功效与作用:祛风止咳,健脾消积。治感冒,慢性气管炎,钩端螺旋体病,劳伤吐血,小儿疳积。
出处:《贵州草药》
附方:①治感冒风寒发热:岩豇豆一两。煎水服。若产后腹痛,用酒炖服。
②治咳喘或风寒咳:岩豇豆一两。煎水服。若肾虚弱则炖肉吃;劳伤则泡酒服。
③治小儿疳积:岩豇豆、小夜关门各三钱,鸭公头叶一钱,瓷瓦灰三分。调水蒸猪肝吃。
④治九子疡(瘰疬):岩豇豆一两,天南星五钱。研末,用甜酒糟炒后敷患处。
⑤治枪伤:岩豇豆研末敷伤口;或煮水洗枪伤,能促进子弹的排除。
⑥治劳伤吐血:岩豇豆一两。泡酒服。(选方出《贵州草药》)
摘录出处③: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岩泽兰(《贵州草药》)。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肉叶吊石苣苔的全草。全年可采。
汉语拼音:Yán Jiānɡ Dòu
原形态:附生灌木。茎匍匐,随处生根,有分枝。叶3枚转生;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厚革质,长2.5~6厘米,宽1~2.2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有极疏的浅齿,下面有红斑。聚伞花序,具长花序柄;花疏散;苞片倒披针形,革质;萼筒短,钟形,5裂,裂片狭披针形;花冠管状,紫色,中部以上膨胀,先端2唇形,裂片先端圆。蒴果线形,长7~10厘米,成熟时2瓣裂。种子细小,褐色。
资源分布:生于阴湿岩上。
性味:《贵州草药》:"辛微甘,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浸酒服。外用:研末炒敷或煎水洗。
功效与作用: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出处:《贵州草药》
附方:①治感冒风寒发热:岩豇豆一两。煎水服。若产后腹痛,用酒炖服。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岩泽兰
英文名:all-grass of Fleshyleaf Lysionotu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sionotus carnosus Hamsl.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肉叶员石苣苦苔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汉语拼音:Yán Jiānɡ Dòu
原形态:内叶吊石苣苔 小灌木,高4-30cm。幼枝常具短毛。叶3,轮生或对生;叶柄粗,长1-4mm,无毛或上面有疏柔毛;叶片革质,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5cm,无毛或上面有疏柔毛;叶3,轮生或对生;叶柄粗,长1-4mm,无毛或上面有疏柔毛;叶片革质,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4mm,无毛或上面有疏柔毛;叶片革质,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5cm,宽1-2.4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少数牙齿,侧脉3-4对,极不明显。花序腋生,有1-2花;花梗长5-12mm;苞片对生,披针形,疏被短毛或近无毛;花萼5深裂至基部,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带淡紫色或紫色,长约3cm,檐部二唇形,上唇长约3mm,2裂,下唇长约7mm,3裂近中部;能育雄蕊2,无毛,花丝线形,花药相连,退化雄蕊3;花盘杯状,边缘有牙齿;雌蕊长约2cm,无毛。蒴果线形,长约6cm,宽约2mm。种子纺锤形,有柄,先端有1长毛。花期7-9月,果期9-11月。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1500m的山地林中树上或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贵州、广西及云南。
性味:味辛;微甘;性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研末敷。
功效与作用:散风止咳;化食消积。主风寒咳嗽;小儿疳积;外伤出血
各家论述:《贵州草药》:驱风,止咳,生肌,止血,补虚,软坚。
归经:肺;脾经
出处:出自《贵州草药》。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岩豇豆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