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慈姑

汉语拼音:Cí Gū 别名:藉姑、槎牙、茨菰、白地栗 性味:味甘;微苦;微辛;性微寒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慈姑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慈姑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华本草》

慈姑的功效_慈姑的用量和禁忌_慈姑的性味归经-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藉姑、槎牙、茨菰、白地栗

英文名:Rhizome of Oldworld Arrowhead

药材基源:药材基源:为泽泻科植物慈姑的球茎。

化学成分:慈姑球茎含水量蛋白质(protein),脂肪(fat) ,碳水化合物(carbonhydrate),粗纤维(crude fiber),钙,磷,铁。

汉语拼音:Cí Gū

原形态:1.慈姑,多年生直立水生草本。有纤匐枝,枝端膨大成球茎。叶具长柄,长20-40cm;叶形变化极大,通常为戟形,宽大,连基部裂片长5-40cm,宽0.4-13cm,先端圆钝,基部裂片短,与叶片等长或较长,多少向两侧开展。花葶同圆锥花序长20-60cm;花3-5朵为1轮,单性,下部3-4轮为雌花,具短梗,上部多轮为雄花,具细长花梗;苞片披针形;外轮花被片3,萼片状,卵形,先端钝;内轮花被片3,花瓣状,白色,基部常有紫斑;雄蕊多枚;心皮多数,密集成球形。瘦果斜倒卵形,直径4-5mm,背腹两面有翅;种子褐色,具小凸起。花期8-10月。

资源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沼泽、水塘,常栽培于水田。

性味:味甘;微苦;微辛;性微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绞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磨汁沉淀后点眼。

功效与作用:活血凉血;止咳通淋;散结解毒。主产后血闷;胎衣不下;带下;崩漏;衄血;呕血;咳嗽痰血;淋浊;疮肿;目赤肿痛;角膜白斑;瘰疬;睾丸炎;骨膜炎;毒蛇蛟伤

各家论述:1.《千金方》:下石淋。

归经:归肝;肺;脾;膀胱经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慈姑,生浅水中,入亦种之。三月生苗,霜后叶掐,根乃练结,冬及春初,掘以为果,须灰汤煮熟,去皮食,乃不麻涩戟人咽也。嫩茎亦可DIE食。乌芋、慈姑原是二物,慈姑有叶,其根散生,乌芋有茎无叶,其根下生,气味不同,主治亦异,而《别录》误以藉姑为乌芋,谓其叶如芋。陶、苏二氏因凫茨、慈站字音相近,遂致混注,而诸家说者因之不明,今正其误。

附方:①治淋浊: 慈姑根块六两。加水适量煎服。(《福建民间草药》)②治肺虚咳血: 生慈姑数枚。去皮捣烂,蜂蜜米泔同拌匀,饭上蒸熟,热服效。 (《滇南本草》)

性状:性状鉴别 鲜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2-4.5cm,直径1.8-3.2cm。表面黄白或黄棕色,有的微呈青紫色,具纵皱纹和横环状节,节上残留红棕色的鳞叶,鳞叶脱落后,显淡绿黄色。顶端肯芽,长5-7cm,或芽脱落的圆形痕;基部钝圆或平截,切断面类白色,水分较多,富含淀粉。干品多纵切或横切成块状,切面灰白色。粉性强。气微,味微苦甜。

注意:孕妇慎服

摘录出处③: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茨菇(《药性论》),白地栗(《本草图经》),慈菇(《滇南本草》)。

药材基源:为泽泻科植物慈姑的球茎。

化学成分:含维生素B、胰蛋白酶抑制物。

汉语拼音:Cí Gū

原形态:慈姑,又名:藉姑、水萍(《别录》),槎牙(《唐本草》),燕尾草(《日华子本草》),河凫茨,剪刀草(《本草图经》),水慈菰、剪搭草(《救荒本草》)。

资源分布:生沼泽中。各地均有分布。

性味:《纲目》:"苦甘,微寒,无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煮食或捣汁。外用:捣敷。

功效与作用:行血通淋。治产后血闷,胎衣不下,淋病,咳嗽痰血。

归经:①《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出处:《纲目》

附方:①治淋浊:慈姑根块六两,加水适量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摘录出处④: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慈姑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