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蘑菇

汉语拼音:Mó Gu 别名:鸡足磨菇、磨菇蕈(《广菌谱》),肉蕈(《纲目》)。 性味:甘,凉。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蘑菇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蘑菇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中药大辞典》

蘑菇的功效_蘑菇的用量和禁忌_蘑菇的性味归经-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鸡足磨菇、磨菇蕈(《广菌谱》),肉蕈(《纲目》)。

药材基源:为黑伞科植物蘑菇的子实体。多在秋、冬、春季栽培,成长后采集,除净杂质,晒干或烘干。

化学成分:新鲜蘑菇和干的口蘑的一般组成,顺次是:可食部97%,91%;每100克可食部含水分93克,17克;蛋白质2.9克,35.6克;脂肪0.2克,1.4克;碳水化物3克,14克;粗纤维0.6克,6.9克;灰分0.6克,16.2克;钙8毫克,100毫克;磷6.6毫克,162毫克;铁1.3毫克,32毫克;硫胺素(维生素B1)0.11毫克,0.02毫克;核黄素(维生素B1)0.16毫克,2.53毫克;尼克酸(烟酸)3.3毫克,55.1毫克;维生素C4毫克,1毫克脂肪中的脂肪酸、亚油酸较多,油酸则很少。又含多种游离的氨基酸,蛋白质中含有各种氨基酸。还含与氨基酸有关的含氮物质,如α-氨基己二酸、β-氨基异丁酸、刀豆氨酸、肌肽、肌酸酐、胱硫醚、2,4-二氨基丁酸、高胱氨酸、高丝氨酸、羟基赖氨酸、犬尿素、肌氨酸、γ-氨基丁酸等,以及苏氨酸、天门冬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瓜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脯氨酸与焦谷氨酸结合成的二肽,N-焦谷氨酰葡糖胺等。

汉语拼音:Mó Gu

原形态:菌盖宽4~13厘米,扁半球形至平展,不粘,光滑,有时后期有毛状鳞片,白色或近白色;菌肉厚,白色;柄与菌盖色同,近圆柱形,内部松软,充实,长2.5~9厘米,粗8~15毫米,菌环以下部分有丝状纤毛或毛状鳞片,后变光滑;菌环生柄之中部,白色,膜质;菌褶离生,稍密至稠密,中部宽,近白色,后变为粉红色,最后变为黑褐色;孢子椭圆形,光滑,深紫褐色。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甘,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

功效与作用:①《医学入门》:"悦神,开胃,止泻,止吐。"

各家论述:《本草求真》:"蘑菇与香蕈诸菇同为一类,但香蕈色白而平,蘑菇则色白而寒也。香蕈能益胃气,不饥,及治小便不禁;蘑菇则能理气化痰,而于肠胃亦有功也。然皆体润性滞,多食均于内气有阻,而病多发,不独蘑菇然也。"

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肠、胃、肺。"

出处:《日用本草》

注意:《饮膳正要》:"动气发病,不可多食。"

摘录出处②: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双孢蘑菇、洋蘑菇、洋蕈、洋菌、洋茸、西洋草菇

药材基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蘑菇Agaricus bisporus (Lange)Sing,以子实体入药。

汉语拼音:Mó Gu

资源分布:于秋季雨后发生在菜园、田野、庭园等处。分布于各地。

性味:甘,平。

用法用量:每日鲜品8两,炒、煮食均可。
治高血压:每天鲜品10两,分2次食用。

功效与作用:消食,清神,平肝阳。主治消化不良,高血压。

摘录出处③:

摘录:《辞典》

别名:鸡足磨菇、磨菇蕈(《广菌谱》),肉蕈(《纲目》)。

药材基源:为黑伞科植物蘑菇的子实体。多在秋、冬、春季栽培,成长后采集,除净杂质,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菌盖宽4~13厘米,扁半球形至平展,不粘,光滑,有时后期有毛状鳞片,白色或近白色;菌肉厚,白色;柄与菌盖色同,近圆柱形,内部松软,充实,长2.5~9厘米,粗8~15毫米,菌环以下部分有丝状纤毛或毛状鳞片,后变光滑;菌环生柄之中部,白色,膜质;菌褶离生,稍密至稠密,中部宽,近白色,后变为粉红色,最后变为黑褐色;孢子椭圆形,光滑,深紫褐色。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甘,凉。
①《日用本草》:味甘,平,无毒。
②《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

功效与作用:①《医学入门》:悦神,开胃,止泻,止吐。
②《生生编》:益肠胃,化痰,理气。

各家论述:《本草求真》:蘑菇与香蕈诸菇同为一类,但香蕈色白而平,蘑菇则色白而寒也。香蕈能益胃气,不饥,及治小便不禁;蘑菇则能理气化痰,而于肠胃亦有功也。然皆体润性滞,多食均于内气有阻,而病多发,不独蘑菇然也。

用药禁忌:《饮膳正要》:动气发病,不可多食。

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肠、胃、肺。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出处:《日用本草》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蘑菰、麻菰、鸡足蘑菇、蘑菇草、肉蕈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双孢磨菇 Agaricus bisporus (Lange) Sing.2.四孢蘑菇 Agaricus canpestris L.ex Fr.

药材基源:为蘑菇科真菌双孢蘑菇及四孢蘑菇的子实体,尤以菌蕾为佳。

采收和储藏:覆土后菇床上开始形成子实体原基,当室温降至15℃左右时,子实体大量发生。蘑菇在现蕾后5-7d采收,天气冷凉时可在8-10天采收。以子实体菌膜尚未破裂时采收质量最佳。

化学成分:1.双孢蘑菇 含挥发性成分3-辛酮(3-oc-tanone)和1-辛烯-3-醇(1-octen-3-ol),含异硫氰酸苄酯(benzylisothiocyanate),无机元素有磷、钙、镁、钾、铜、锰、锑、锌、铁、汞及镉,尚含磷脂、甘油酯、亚油酸(linoleic acid)及甾醇(sterol)等化合物,并含有原维生素(provitamin)D2 等化合物。

汉语拼音:Mó Gu

原形态:1.双孢蘑菇 菌盖半圆形,径3-16cm,表面干,成熟后仍为白色,常被淡褐色细绒毛。菌肉较厚而脆,白色,切割后或微呈淡红橙色。菌褶离生,初白色后变黑褐色。柄短柱状,粗壮。基微膨大。菌环光滑或具絮状残突,膜质。本种原记录的主要特征是担子多产两枚孢子,担孢子椭圆形,淡褐色,(5.5-8.5)μm×(4-6.5)μm2.四孢蘑菇 菌盖呈穹顶形,径4-15cm。纯白色,后期盖中央有裂纹,渐向盖缘而光滑。老后中央微现肉桂色泽,菌肉白色,伤后微褐。褶片离生,粉红色。菌柄柱形,近等粗。环残膜质,早落。孢子椭圆形,光滑,深褐色,(6.5-8.5)μm×(4-5.5)μm

生态环境:1.双孢蘑菇 此菌非我国原产,系引进栽培种。在栽培中变异较大,担子产孢子的数目也有变异,不稳定。
2.四孢蘑菇 春末至冬初单生或群生于草地、路旁、田野、堆肥场及林间空旷地。

资源分布:1.双孢蘑菇 我国各地广为栽培。
2.四孢蘑菇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性状鉴别:性状鉴别 1.双孢蘑菇 菌盖半球形或平展,直径5-12cm,白色或淡黄棕色,表面具淡褐色细绒毛。菌肉厚,白色或淡红色。菌褶密,不等长,粉红色、褐色或黑褐色。菌柄长4.5-9cm,直径1.5-3cm,类白色,中部有时可见单层菌环。气微,味特异。
2.四孢蘑菇 菌盖扁半球形或平展,有时中部下凹,直径3-13cm,白色或类白色,表面光滑或有丛毛状鳞片。菌肉厚,白色。菌褶较密,不等长,粉红色、褐色或黑褐色。菌柄长1-9cm,直径0.5-2cm,白色,近光滑或略有纤毛,中部有时可见单层菌环。气微,味恃

性味:甘;性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鲜品150-180g。

功效与作用:健脾开胃;平肝提神。主饮食不消;纳呆;乳汁不足;高血压症;神倦欲眠

各家论述:1. 《品汇精要》:初采得与米饭同炒,如饭黑者有毒。中蘑菇毒,以生绿豆和水研浓汁饮之遂解。2.《纲目》:蘑菰出山东、淮北诸处。埋桑、楮诸木于土中,浇以米泔,待菰生采之。长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软,其中空虚,状如未开玉簪花。俗名鸡腿蘑菰,谓其味如鸡也。一种状如羊肝,有蜂窠眼者,名羊肚菜。

用药禁忌:气滞者慎服。
1.《饮膳正要》:动气发病,不可多食。2.《本草求真》:多食均于内气有阻,而病多发。3.《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发风,动气,诸病人皆忌之。

归经:肠;胃;肺经

出处:本品首见于《饮膳正要》,曰:甘,平,有毒,动气发病,不可多食。说明在元代对食用蘑菇缺乏认识,尚难与类似的有毒蕈类明确鉴别。
1.《日用本草》云:味甘,平,无毒,河南所产者佳,余俱有毒,损多益少。2.《医学入门・本草》云:可食,无甚益损。纠正了上述蘑菇有毒、损多益少的说法,从而与有毒菌类区别开来。
3.《品汇精要》始载蘑菇形态:蘑菰乃蕈之属也,苗高二三寸,中空而轻脆

性状:性状鉴别 1.双孢蘑菇 菌盖半球形或平展,直径5-12cm,白色或淡黄棕色,表面具淡褐色细绒毛。菌肉厚,白色或淡红色。菌褶密,不等长,粉红色、褐色或黑褐色。菌柄长4.5-9cm,直径1.5-3cm,类白色,中部有时可见单层菌环。气微,味特异。

注意:气滞者慎服。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蘑菇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