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五倍子

汉语拼音:Wǔ Bèi Zǐ 别名:子、百药煎、百虫仓 性味:酸、涩,寒。

,该词条内容主要介绍关于 五倍子的功效与作用、用法用量、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 五倍子的词条内容均采摘于国内权威中药材汇编。

摘录出处①:

摘录:《中国药典》

五倍子的功效_五倍子的用量和禁忌_五倍子的性味归经-医学资源分享网

别名:子、百药煎、百虫仓

英文名:GALLA CHINENSIS

药材基源:本品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杨Rhus potaninii Maxim. 或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Stew.var.sinica (Diels)Rehd. et Wils.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 (Bell)Baker寄生而形成。秋季采摘,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色,杀死蚜虫,取出,干燥。按外形不同,分为肚倍和角倍。

汉语拼音:Wǔ Bèi Zǐ

性状鉴别:肚倍:呈长圆形或纺锤形囊状,长2.5~9cm,直径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微有柔毛。质硬而脆,易破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壁厚0.2~0.3cm,内壁平滑,有黑褐色死蚜虫及灰色粉状排泄物。气特异,味涩。
角倍:呈菱形,具不规则的角状分枝,柔毛较明显,壁较薄。

性味:酸、涩,寒。

用法用量:3~6g;外用适量。

功效与作用: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用于肺虚久咳,肺热痰嗽,久泻久痢,盗汗,消渴,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皮肤湿烂。

归经:归肺、大肠、肾经。

性状:肚倍:呈长圆形或纺锤形囊状,长2.5~9cm,直径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微有柔毛。质硬而脆,易破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壁厚0.2~0.3cm,内壁平滑,有黑褐色死蚜虫及灰色粉状排泄物。气特异,味涩。

炮制:敲开,除去杂质。

摘录出处②:

摘录:《中华本草》

别名:盐麸叶上球子、文蛤、百虫仓、木附子、漆倍子、红叶桃、旱倍子、乌盐泡。

英文名:Chinese Gall, Chinese Nut-gall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Rhus chinensis Mill.[Schinus indicus Burm.;Rhus semialata Murr.;R.javanica Thunb.]2.Rhus potaninii Maxim.3.Rhus punjabensis Stew.var.Sinica(Diels)Rehd.et Wils.[R.sinica Diels]

药材基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麸杨R.potaninii Maxim.和红麸杨R.punjabensis Steward var.sinica(Diels)Rehd.et Wils.等树上寄生倍蚜科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后形成的虫瘿。

采收和储藏:角倍于9-10月间采摘,肚倍在6月间采,如过期则虫瘿开裂。采香后,用沸水煮3-5min,杀死内部仔虫,晒干或阴干。

化学成分:盐肤木的瘿主含五倍子鞣质。这些鞣质包括:1,2,3,4,6-五-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2,3,4,6-pen-ta-O-galloyl-β-D-glucose),3-O-二没食子酰基-1,2,4,6-四-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3-O-digalloyl-1,2,4,6-tetra-O-galloyl-β-D-glucose),2-O-二没食子酰基-1,3,4,6-四-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2-O-digalloyl-1,3,4,6-tetra-O-galloyl-β-D-glucose),4-O-二没食子酰基-1,2,3,6-四-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4-O-digal-oyl-1,2,3,6-tetra-O-galloyl-β-D-glucose),2,3-O-二没食子酰基-1,4,6-三-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2,3-bis-O-digalloyl-1,4,6-tri-O-galloyl-β-Dglucose),3-O-三没食子酰基-1,2,4,6-四-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3-O-trigalloy-1,2,4,6-tetra-O-galloyl-β-D-glucose),3,4-双-O-二没食子酰基-1,2,6-三-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3,4-bis-O-digalloyl-1,2,6-tri-O-galloyl-β-D-glucose),2,4-双-O-二没食子酰基-1,3,6-三-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2,4-bis-O-digalloyl-1,3,6-O-g alloyl-β-D-glucose)。

汉语拼音:Wǔ Bèi Zǐ

原形态:1.盐肤子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2-10m。小枝棕褐色,被锈色柔毛,具圆形小皮孔。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及叶柄常有翅;小叶5-13,小叶无柄;小叶纸质,多形,常为卵形或椭圆状卵形或长圆形,长6-12cm,宽3-7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边缘具粗锯齿或圆锯,叶面暗绿色,叶背粉绿色,被白粉,叶面沿中脉疏被柔毛或近无毛,叶背被锈色柔毛。圆锥花序宽大,顶生,多分枝,雄花序长30-40cm,雌花序较短,密被锈色柔毛;花小,杂性,黄白色;雄花花萼裂片长卵形,长约1mm,花瓣倒卵状长圆形,长约2mm,开花时外卷,雄蕊伸出,花丝线形,花药卵形;雌花花萼裂片较短,长约0.6mm,花瓣椭圆状卵形,长约1.6mm;花盘无毛;子房卵形,长约1mm,密被白色微柔毛;花柱3,柱头头状。核果球形,略压扁,径约4-5mm,被具节柔毛和腺毛,成熟时红色,果核径3-4mm。花期8-9月,果期10月。
2.青麸杨 落叶乔木,高5-8m。树皮灰褐色,小枝无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圆筒形,有时在上部的小叶间有狭翅;小叶7-11,具短柄;小叶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0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多少偏斜,近圆形,全缘,两面沿中脉被微柔毛或近无毛。圆锥花序顶生,长10-20cm,被微柔毛;苞片钻形,长约1mm,被微柔毛;花白色,径2.5-3mm;花梗长约1mm、被微柔毛;花萼外面被微柔毛,裂片卵形,长约1mm,两面被微柔毛,边缘具细睫毛,开花时先端外卷;花丝线形,长约2mm,在雌花中较短,花药卵形;花盘厚,无毛;子房球形,径约0.7mm,密被白色柔毛。果序下垂;核果近球形,直径3-4mm,密被具节柔毛和腺毛,成熟时红色;内含种子1颗。
3.红麸杨 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4-15m。树皮灰褐色,小枝被微柔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上部有狭翅;具小叶7-13,无柄或近无柄,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长5-12cm,宽2-4.5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全缘,下面沿脉有细毛。圆锥花序顶生,长15-20cm,密被微绒毛;花小,杂性,白色;花暮裂片狭三角形;花瓣长圆形,开花时先端外卷;花丝线形;花药卵形;花盘厚,紫红色,无毛;子房球形,径约1mm,1室,花往3。果序下垂;核果近球形,略压扁,径约4mm,成熟时暗紫红色,被具节柔毛和腺毛。种子小。花期5月,果期9-10月。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350-2300m的石灰山灌丛、疏林中。
2.生于海拔900-2500m白山坡疏林或灌丛中。
3.生于海拔460-3000m的石灰山灌丛或密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全国各地(除新疆、青海外)。
2.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3.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性状鉴别:性状鉴别 (1)角倍菱形、卵圆形或纺锤形,长3-8cm,直径2-5cm,具有不规则的角状分枝。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被灰白色软滑短柔毛。质硬脆,破碎后中空,断面角质状,有光泽,信壁厚1-2mm,内壁平滑,有多数黑褐色死蚜虫、黑色粉末状蚜虫卵及排泄物附着于内壁上,并时有1-2对游离于角倍中的白色丝团,丝团表面又附有多数蚜虫尸体,内壁上附有白色粉霜状或结晶状的蜡祥物。气特异,味涩。
(2)肚倍长圆形或纺锤形,略扁,无角状分枝;表面暗灰黄绿色,有多数浅纵纹,柔毛较少;倍壁厚约3mm。以个大、完整、

性味:酸;涩;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研末,1.5-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熏洗;研末撒或调敷。

功效与作用:敛肺;止汗;涩肠;固精;止血;解毒。主肺虚久咳;自汗盗汗;久痢久泻;脱肛;遗精;白浊;各种出血;痈肿疮疖

各家论述:1.《本草拾遗》:治肠虚泄痢,熟汤服。
2.《日华子本草》:治中药毒,消酒毒。
3.《开宝本草》:疗齿宣疳NI,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疮,瘙痒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
4.《本草图经》:生津液。
5.《本草衍义》:口疮,以末掺之。
6.《本草衍义补遗》:善收顽痰,解诸热病。
7.《本草蒙筌》:煎汤洗眼目,消赤目止疼,专为收敛之剂。
8.《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黄病,心腹痛,小儿夜啼,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

用药禁忌: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及积滞未清之泻痢忌服。

归经:肺;胃;大肠;肝;肾经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纲目》:五倍子,宋《开宝本草》收入草部。《嘉佑本草》移入木部,虽知生于肤木之上,而不知其乃虫所造也。肤木,即盐肤子木也。此木生丛林处者,五、六月有虫如蚁,食其汁,老则遗种,结小球于叶间,正如t嘶之作雀瓮,蜡虫之作蜡子也。初起甚小,渐渐长坚,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状圆长不等。初时青绿,久而细黄,缀于枝叶,宛若结成,其壳坚脆,其中空虚,有细虫如蠛蠓。山人霜降前采取,蒸杀货之,否

附方:1.清消吹散(《冉氏经验方》),用治单纯性口腔炎。2.玉液丹(《疡医大全》),用治走马疳。3.金锁正元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治真气不足,元脏虚弱,四肢倦怠,关节酸痛,头昏眩痛,目暗耳鸣,膝胫酸痛,不能久立,腰背拘急,不能俯仰,手足多冷,心胸痞闷,绕脐切痛,两肋虚胀,水谷不消,呃逆恶心,饮食减少,气促喘乏,心悸盗汗,遗精白浊等症。4.五倍子汤(《中药临床应用》),用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5.止痢方(《本草纲目》)用治泻痢不止。6.治脱肛方(《本草纲目》)。7.止汗方(《本草纲目》)。8.治产后肠脱方(

性状:性状鉴别 (1)角倍菱形、卵圆形或纺锤形,长3-8cm,直径2-5cm,具有不规则的角状分枝。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被灰白色软滑短柔毛。质硬脆,破碎后中空,断面角质状,有光泽,信壁厚1-2mm,内壁平滑,有多数黑褐色死蚜虫、黑色粉末状蚜虫卵及排泄物附着于内壁上,并时有1-2对游离于角倍中的白色丝团,丝团表面又附有多数蚜虫尸体,内壁上附有白色粉霜状或结晶状的蜡祥物。气特异,味涩。

炮制:拣净、敲开、剔去其中杂质。

注意: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及积滞未清之泻痢忌服。

摘录出处③:

摘录:《辞典》

别名:文蛤、百虫仓(《开宝本草》),木附子(《现代实用中药》)。

药材基源:为倍蚜科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在其寄主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等树上形成的虫瘿。其寄主植物分别参见盐麸子、膏麸杨根、红麸杨条。
角倍蚜的虫瘿,称为角倍,多于9~10月间采收;倍蛋蚜的虫瘿称为肚倍,多于5~6月间采收。如收采过时,则虫瘿开裂;影响质量。采得后,入沸水中煎3~5分钟,将内部仔虫杀死,晒干或阴干。

原形态:①角倍蚜
成虫有有翅型及无翅型两种。有翅成虫均为雌虫,全体灰黑色,长约2毫米,头部触角5节,第3节最长,感觉芽分界明显,缺缘毛。翅2对,透明,前翅长约3毫米,痣纹长镰状。足3对。腹部略呈圆锥形。无翅成虫,雄者色绿,雌者色褐,口器退化。
本种的寄主植物为盐肤木。当早春盐肤本树萌发幼芽时,蚜虫的春季迁移蚜(越冬幼蚜羽化后的有翅胎生雌虫),便在叶芽上产生有性的雌雄无翅蚜虫,经交配后产生无翅单性雄虫,称为干母。干母侵入树的幼嫩组织,逐步形成多角的虫瘿。干母在成瘿期间,旺盛地营单性生殖,在虫瘿中产生许多幼虫,于9~10月间,逐渐形成有翅的成虫,称为秋季迁移蚜。此时虫瘿自然爆裂,秋季迁移蚜便从虫瘿中飞出,到另一寄主茶盏苔及其同属植物上,进行无性生殖,产生幼小蚜虫。此种幼蚜固定在寄主的茎上,分泌蜡质,包围整个虫体,形成白色的球状茧而越冬;至第二年春天,越冬幼蚜在茧内成长为有翅成虫,即春季迁移蚜,又飞到盐肤木上进行繁殖。
分布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北、广西、湖南、河南、甘肃、广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地。
②倍蛋蚜
形态及生活史与上种相似,惟秋季迁移蚜的触角,第3节较第5节略短,感觉芽境界不明;虫瘿蛋形。寄主植物为青麸杨及红麸杨。分布同上种。
以上两种昆虫虫瘿内的幼虫(五倍子内虫)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性状鉴别:①角倍
又名:菱倍,花倍.呈不规则的囊状或菱角状,有若干瘤状突起或角状分枝,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有灰白色软滑的绒毛,质坚脆,中空,破碎后可见黑褐色倍蚜的尸体及白色外皮和粉状排泄物。壁厚1~2毫米,内壁浅棕色,平滑。破折面角质样。气微而特异,味涩而有收敛性。以皮厚、色灰棕、完整不碎者为佳。
②肚倍
又名:独角倍。呈纺锤形囊状或长圆形,无突起或分枝,外表毛茸较少,壁厚2~3毫米,折断面角质样,较角倍光亮。以个大、皮厚、质坚、完整者为佳。
上述药材产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北、广西等地。此外,如湖南、河南、甘肃、广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地亦产。以角倍的产量为大,肚倍的质量为佳。

性味:酸,平。
①《开宝本草》:味苦酸,平,无毒。
②《纲目》:酸咸,平,无毒。
③《本草备要》:咸酸涩,寒。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5~2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汤熏洗、研末撒或调敷。

功效与作用:敛肺,涩肠,止血,解毒。治肺虚久咳,久痢。久泻,脱肛,目汗,盗汗,遗精,便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肿毒,疮疖,睫毛倒卷。
①《本草拾遗》:治肠虚泄痢,热汤服。
②《日华子本草》:治中药毒,消酒毒。
③《开宝本草》:疗齿宣疳X,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疮,瘙痒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
④《本草图经》:生律液。
⑤《本草衍义》:口疮,以末掺之。
⑥《本草衍义补遗》:菩收顽痰,解诸热病。
⑦《本草荤筌》:煎汤洗眼目,消亦目止疼,专为收敛之剂。
⑧《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黄病,心腹痛,小儿夜啼,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
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用于火伤及烫伤。

用药禁忌: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及积滞未清之泻痢忌服。

归经:入肺、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肺、肾三经。

出处:《本草拾遗》

附方:①治泻痢不止:五陪子一两。半生半烧,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红痢烧酒下,白痢水酒下,水泄米汤下。(《纲目》)
②治脱肛不收:五倍子末三钱,入白矾一块,水一碗,煎汤洗之。(《三因力》)
③治产后肠脱:五倍子末掺之;或以五倍子、白矾煎汤薰洗。(《妇人良方》)
④治寐中盗汗:五倍子末、荞麦面等分。水和作阱,煨熟。夜卧待饥时,干吃二、三个,勿饮茶水。(《纲目》)
⑤治自汗盗汗: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纲目》)
⑥治虚劳遗浊:五倍子一斤,白茯苓四两,龙骨二两。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用盐汤送下,日三服。(《局方》玉锁丹)
⑦治消渴饮水:五倍子为末,水服方寸匕,日二服。(《世医得效方》)
⑧治粪后下血,不拘大人小儿:五倍子末,艾汤服一钱。(《全幼心鉴》)
⑨治小便尿血:五倍子末,盐梅捣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酒服五十丸。(《濒湖集简方》)
⑩治鼻出血:五倍子末吹之,仍以末同鲜绵灰等分,米饮服二钱。(《纲目》)
⑾治牙缝出血不止:五倍子,烧存性,研末敷之。(《卫生易简力》)
⑿治孕妇漏胎:五倍子末,酒服二钱。(《朱氏集验医方》)
⒀治金疮血不止:五倍子,生,为细散,干贴。(《圣济总录》五倍散)
⒁治一切肿毒:五倍子、大黄、黄柏各一两。v,共捣罗为散,新汲水调如糊,日三、五度,涂敷患处。(《圣济总录》五倍子散)
⒂治软硬疖,诸热毒庖疮:五倍子,炒焦为末,油调,纸花贴。一方水调涂,仍入麻油数点。(《昔济方》独珍膏)
⒃治头疮热疮,风湿诸毒:五倍子、白芷等分。研末掺之,脓水即干。如干者,以清油调涂。(《卫生易简方》)
⒄治咽中悬痈,舌肿塞痛:五倍子末、白僵蚕末、甘草末等分。白梅肉捣和丸,弹子大,噙咽,其痈启破。(《朱氏集验医方》)
⒅治走马牙疳:五倍子、青黛、枯矾、黄檗等分。为末,以盐汤漱净,掺之。(《痘疹便览》)
⒆治聘耳:五倍子,先以绵拈干,置末半字许入耳中。(《苦济方》)
⒇治风毒上攻,眼肿庠涩痛不可忍者,或上下睑眦赤烂,浮肉瘀翳侵睛:五倍子一两,蔓荆子一两半。同杵末,每服二钱,水二盏,铜石器内煎及一盏,澄滓,热淋洗;留滓二服,又依前煎淋洗。(《博济方》神效驱风散)
(21)治阴囊湿疮,出水不瘥:五倍子、腊茶各五钱,腻粉少许。研末,先以葱椒汤洗过,香油调搽。(《圣惠方》)
(22)治疮口不收:五倍子,焙,研末,以腊醋脚调涂四围。(《纲目》)
(23)治手足皲裂:五倍子末,同牛骨髓填纳缝中。(《医方大成论》)

摘录出处④:

摘录:《中药大辞典》

别名:文蛤、百虫仓(《开宝本草》),木附子(《现代实用中药》)。

药材基源:为倍蚜科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在其寄主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等树上形成的虫瘿。其寄主植物分别参见"盐麸子"、"膏麸杨根"、"红麸杨"条。

化学成分:盐肤木虫瘿含大量五倍子鞣酸及树脂、脂肪、淀粉。

汉语拼音:Wǔ Bèi Zǐ

原形态:①角倍蚜

性味:酸,平。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5~2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汤熏洗、研末撒或调敷。

功效与作用:①防治水田皮炎

归经:入肺、胃、大肠经。

出处:《本草拾遗》

附方:①治泻痢不止:五陪子一两。半生半烧,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红痢烧酒下,白痢水酒下,水泄米汤下。(《纲目》)

性状:①角倍

炮制:拣净、敲开、剔去其中杂质。

注意: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及积滞未清之泻痢忌服。

编者后记:

以上是关于中药材 五倍子的详细内容和介绍,该词条由医学士秘方网www.yixueshi.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医师/免费咨询:

李润洲中医师,位于华佗故里/中药之都的安徽亳州,擅长以中医治疗常见疾病。免费咨询、免费诊断。请加微信联系!微信号:laoshenyi123 点此扫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来自大数据采集及用户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帖内容仅供学术研究使用,请勿依据本内容自行用药,否则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疾病用药请咨询专业医师!